一般来说,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具备五个特性,即:可扩充性、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和易操作性。知识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知识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或主导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当知识成为主要经济要素后,经济的增长方式会发生根本变化,长期持续增长成为可能。正是由于知识具有以上特性,所以说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都离不开知识,人类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作用。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对经济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据统计显示,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形成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越来越得益于科技知识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例如,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创建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像联想集团、成都地奥制药有限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产值成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还有著名的北大方正集团、清华同方集团、海尔集团等,都显示出科技知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当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关的企业也孕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型企业和知识型员工。
对知识型员工的认识
比尔·盖茨曾经预言:“在未来的10年中,企业的变化将会超过它在过去50年中的总变化。”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变化对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说,主要表现在运作方式、控制结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劳动力结构等深层次的革命,具体表现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7个方面的变化。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三点有益的结论:
(1)知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在运作方式、生产模式等方面的演进常常需要通过组合或融入特定的知识才能完成。
(2)企业知识是不断演进的趋势,而且这种演进是有序的,不是杂乱无章的。
(3)只有将知识有机地融合到企业经营战略和企业运行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效用。
当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制造业中所发生的变化就印证了这些结论。例如,一般人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电子业、信息业、计算机业、软件业、网络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展的经济。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没有排斥制造业,相反,根植于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高新技术产业恰恰提升和变革了传统的制造业,使得制造业获得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中,知识的创新与演进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识的广泛应用成为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推进器。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知识的员工就成为推动知识企业形成的载体——即知识型员工应运而生。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当时主要指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目前,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有了进一步拓展。
如果对前面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所发生的7种重大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不难看出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简单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成分”在减少,而“知识性的、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成分”在增长,在这种以智能为基础的劳动中,劳动力的结构也发生了转移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体力劳动力为主的蓝领工人迅速减少,以脑力劳动力为主的白领工人逐渐减少,而目前大量出现了钢领工人、金领工人等。其中,“钢领工人”是指那些比真人更有气力,更有耐力,能够长时间在极为复杂、极其细微或极为恶劣、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所谓“金领工人”是指那些善于将智慧转化为能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生产者。金领工人就是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工人,当然,知识型员工的概念也涵盖了大多数的白领工人。从这个视角来看,知识型员工一般是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
正确理解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应把握住三个要点:
(1)知识型员工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并接受过较多、较高文化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知识的工人。
(2)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3)知识工人不仅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中,而且更多的工作在知识经济形态下新型制造业等企业中。知识型员工不同于普通员工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知识资本这一生产资料,也就是说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的所有者。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由于知识型员工以脑力劳动为主,普遍接受过较多、较高的文化教育,所以大多都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知识型员工不仅靠脑,更主要靠智慧来劳动;不仅对于专业知识,而且对于经济、管理等都有较多的认识,掌握着最新的技术。
(2)知识型员工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群体,其自主性很强。与传统的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地适应设备运转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生产流程式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设计、自我引导。
(3)劳动过程中追求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①劳动的方式难以规范、难以标准化。
②雇佣交易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全过程的价格博弈。
③知识的付出量受制于情绪影响。
④劳动关系的独立性与管理的统一性相互对立。
⑤崇尚被尊重与被信任。
⑥员工的创新过程是知识的再生产过程,要完成这种过程既需要5~10年的厚积薄发,也需要天才般的灵感和思路。
由此可知,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4)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于衡量。知识型员工创造性的劳动主要依靠大脑而非肌肉,其劳动过程往往融入了大量的技巧技能等无形因素,加之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模仿。因此,对劳动过程中人的劳动实施监控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与此同时,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劳动过程难以监控,而且也往往因为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依赖很多因素,包括同事、团队的协作完成等,因此劳动的成果一般难于衡量。
(5)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一般在比较高的层次上,他们往往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单位或社会的认可。知识管理专家马汉·坦姆什的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比注重物质层面需求的比例要高得多,因此,对他们的激励因素至少包含以下四项: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很明显,在这个理论中,金钱财富因素并不占主导地位,知识型员工更重视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
知识管理的含义
近年来,人们在研究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
“知识管理乃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明确的、仔细的建立、更新和应用,使企业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得到最大效果,从知识资产得到最大回报。”
“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即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的措施。本质上,它隐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
“知识管理是获取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候交给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知识管理乃是在一个组织上对知识进行明确的管理,以达到公司的目标。”
“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从上述这些知识管理的定义来看,由于中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同时,人们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还仅仅处在初期,因而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难免带有几分片面性。但是,如果进行归纳分析则不难看出:近年来,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第一条是把落脚点放在信息管理上,因为信息是知识的载体,通过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内容和信息工具的管理来实现知识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们大都是具有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他们致力于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工具方面的设计研究。另一条主线是把重点放在对人的管理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家、学者一般都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的背景,例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等。他们着重研究人的行为、技巧和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
由上可知,知识管理兼有技术和人文两个范畴,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的特性。因而,我们应该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加以综合研究。
如果利用系统方法从整体上综合加以分析,并根据已有的定义,结合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具体做法,知识管理可以表述为:知识管理是指将知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通过对知识资源进行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
知识管理的概念包括五点含义:
(1)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一点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要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这是知识管理在新经济时期之所以必然出现并广泛兴起的直接驱动力。
(2)知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
(3)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讲行充分的开发以及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知识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4)知识管理的本质是提高企业员工对知识的有效共享。这些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容易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和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存在于员工的脑子里,是员工的个人经验和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5)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侧重的是建立并维持一个通畅而且高效的信息网络,从事信息的收集、检索、分类、存储、传送和分析等。尽管信息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后信息管理人员也参与一些商业竞争方面的战略分析,但对如何利用信息来进行企业创新等活动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信息管理者和信息的使用者之间沟通不够。而知识管理是对包括信息在内的企业所有的知识资源实施全面的管理,并且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有机联系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一部分内容。
以上五点含义,是正确而全面地把握知识管理概念的关键所在。
知识管理的特点
以往的管理主要是围绕信息、财务、物流和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如何开发、共享、利用和衡量知识,以便为顾客、员工和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因而对知识的管理就成为企业班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知识管理的出现是因为人力资源中知识的作用超过生理上和体力上的作用,资金、物料的作用让位于知识的作用。
(1)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知识产生并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知识运作必然是以人为主导的,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之所以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知识创造和传播包括社会化、外化、组合、内化的四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化和内化阶段,几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其中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内化阶段,人们通过团体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培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可以认为,人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
(2)知识管理是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必须拥有比别人领先一步的产品、技术或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领先一步的创新从哪里来?主要来源于企业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从某个角度说,企业知识的生产过程就是知识价值链的形成过程,它是从知识的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到知识的应用,并在这几方面的基础上进行领导、计划、控制、组织、测评,最终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无论哪种类型的知识,只要知识生产先人一步,就可能给企业创新带来极大的便利与可能。创造适宜的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不断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特征。
(3)知识管理鼓励和推进知识共享,而知识共享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企业知识的共享是指企业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能够在最佳时机、最佳地点,以最合适的形式,将最合适的知识传递给企业中最合适的成员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要抓住三个环节:
①知识的挖掘,即企业内部需要某种知识的部门单位或员工个人从组织内部通过学习、交流等方式搜索和选择知识的过程。
②知识的转移,是通过人才流动,建立国际网络工作小组或内部的出版物、知识库等手段将知识从一个组织单位或个人转移到另一个组织单位或个人的活动。
③知识的集成,是指将转移的知识内化为接受方的结构化的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知识的共享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为了鼓励和推进知识创新,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①企业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企业知识网络,为知识的共享奠定基础条件。如美国的安达信公司把它分散在世界各地的2万多名咨询师通过一个“知识交易中心”网络连接起来,24小时全天开放,2000个数据库由这2万名咨询师不断地提供最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