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自然界在其固有的规律运行中,在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切客观结果(包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利和不利的结果)。这样“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98〕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的认识得到逐渐积累,并成为生产解放的必要准备。关于人的自然化过程是指“随着主体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摆脱外在必然性的异己化统治和奴役,使人类的实践特别是人类劳动臻至自由自觉的境界。”〔99〕这是人从自然力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进行自由劳动的过程。这样的自由劳动是人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能力提高的表现,是在实践目的、过程、结果中主观意识活动参与更多的表现。这样直到劳动者熟练地利用自然规律和应用科学技术,自由自在地从事生产劳动,不但可以创造出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人与社会的需求,而且劳动者本身也因此其乐无穷,并把生产劳动视为人的内在需要,到了这时就达到了生产解放。
所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生产解放就是在人与自然界交往中,通过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而达到的自由劳动和劳动自由。它是实现彻底自由(人类解放)的最基础的层面和最根本的保证。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因为在生产解放之前,人生活在一个必然王国里,是自然的奴隶,并导致了一切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发生,如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等。这样就引发出了问题的另一面,即要实现生产解放不仅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要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讲,生产解放就是生产力从生产关系的约束下获得一定的解放。但是生产解放只是自由的一个层面,当人实现了生产解放之后,“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异的绝对运动之中。〔100〕
三、社会解放的含义及其历史阶段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在人类社会达到生产解放之前,人类社会产生了不平等现象,并给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套上了等级(阶级)的枷锁。当人类社会接近或达到生产解放时,人们就开始寻求人的人身自由与平等,这样就进入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第二个层面——社会解放。
关于社会解放,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相对于政治解放(政治革命)而言的。马克思说:“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101〕所以“社会解放是指整个社会解放,社会所有等级(阶级)都得到解放,亦即社会不再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个人获得自由,人们处于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之中。”〔102〕
就社会解放本身来讲,有其发展的历史阶段。这种历史阶段与人类社会生产解放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首先,社会解放的第一个历史阶段表现为生产者从宗教领域中解放出来。宗教是生产水平极低,生产者愚昧无知的产物和表现。生产者的生产劳动过程完全依赖于自然力,完全是自然的奴隶,从而宗教成了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活动、运行的唯一主宰,谈不上什么自由、平等。但随着个体及整个社会实践的扩展和加深,人认识到了人自身力量之所在,这样人类社会随着生产解放的过程,逐渐摆脱了这种精神桎梏,成为真正有意识、有意志的自然界主人。生产者从宗教领域中解放出来是实现其社会解放的第一步。其次,社会解放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就是伴随宗教解放,生产者从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等级(阶级)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被套上的一个经济枷锁。这个枷锁产生的原因仍在于生产的不解放,劳动生产率的不发达,劳动产品的不丰富,是不能极大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和表现。因此,面对低级的生产和有限的产品,各种社会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一个集团的劳动。”〔103〕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社会,它远远没有达到“每个人都是人民主权的平等的参加者,” “宣布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为非政治的差别”〔104〕的理想境界。所以要实现等级制度解放,人类必须要依靠生产解放的推进。等级制度解放是实现生产者社会解放的第二步。再次,社会解放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就是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社会解放的前两个历史阶段要能够完全实现除了需要生产解放这个物质基础和前提外,还需要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的自身解放。毛泽东同志说:“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105〕但这一历史过程的完成,并不是任何一个阶级都能做到的,能做到自行消亡的只有人类社会的最后一个阶级——无产阶级。这是因为这个阶级是一个“真实的集体”。人类只有在“真实的集体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06〕这个阶级也是“一个被彻底锁链束缚着的阶级。”〔107〕他最能看清一切枷锁对人的束缚,他也最有决心和能力去从事社会解放。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是实现人类社会社会解放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看出生产解放确属社会解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社会解放更好地确立人在社会中自由、平等的相互地位和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解放。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需要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与掌握。
四、思想解放的含义、作用和标准
无论是生产解放,还是社会解放,都需要有实践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因为任何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它们都不直接呈现在事物的表现,而是隐藏在事物内部,并起着一定作用。对它们认识与掌握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生产解放、社会解放的进程。所以在这一认识与掌握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主观意识参与。而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程度,正确发挥与否,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决定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程度。总之,人类要能够完成生产解放、社会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就必须还要有思想解放这个条件。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第三个层面,也是最高的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解放的典范,它不断地寻求和解决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这种统一性就是思想解放的标准。而要达到思想解放,必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以思想解放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并通过社会实践达到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思想解放既然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高层面,那么它对生产解放和社会解放有什么作用呢?对此,我们应有这样一个总的认识观点,那就是思想解放伴随着生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运行而运行,而无论是生产解放,还是社会解放其最终实现都需要人类社会的思想解放。这种认识观点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述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列宁对此十分明确地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08〕事实也正如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每一次生产进步、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一次大的思想变革;而每一次大的思想变革之后,既给社会生产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又给社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结果给现实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这种相互作用是在共同的基础和发展中产生的。
思想解放的标准是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又是无止境的,有着无限性特征。这是因为自然界本身在不断发展,这就导致了人类的生产解放要不断扩展,人类的社会解放要不断深入,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09〕故此,思想解放乃至整个生产解放和社会解放都必须要求实践的主体——人,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重点,进行不断实践。而要真正做到这一切,不仅要在思想解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而且还要在生产解放和社会解放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对整个人类的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的高度来理解人并论述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来构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这种构建的基础是客观的、合理的,构建的过程也是客观的,合理的。它既有其内在的构成和界定,又有其外在的统一和表现。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就是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非常明确地,极其科学地具体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指人类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得彻底解放和完全自由,使人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真正主人,也就是说要“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10〕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人类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以生产解放为前提和基础,以社会解放为重点,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即用先进的理论将人自身培养成为世界观科学、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平等互助的人。这是实现人类解放,追求人类最高目标的不竭动力。关于此,马克思说:“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111〕
三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构成与研究方式
自由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西方哲学始终以自由为其核心内容。从地域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产生于西方,自然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其创始人关注人,关注人的自由自然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自由的认识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在于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是现实的人如何实现人的自由,他们完成了哲学的革命,将传统的“从天上降到地上”的哲学历程,转变为“从地上上升到天上”,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1〕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其哲学生成的基础,其关于自由的理论具有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现实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这一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分析,也产生了实际的现实作用。下面就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独特的理论构成与研究方式进行一些个人分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构成
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构成中,改变了传统哲学讨论自由,却“无人在场”的尴尬局面,即使是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中,人也只有抽象的意义,而并没有真正回到现实生活世界。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却从现实的人出发,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了完整的有机的理论体系,并折射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全部价值所在。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研究对象
在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现实性。因此,变革旧哲学的关键就是使哲学从思辨的天国回到现实的人间,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揭示自由的真谛。马克思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哲学置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去研究人的自由问题。
怎样研究人的自由,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的本质存在和表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中,而人的实践活动又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就找到了关于自由的研究对象,即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换言之,自由是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的自由,而不是宗教和神学中理想的人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所谓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具有两重涵义:一是人以任何物种的尺度对待物;二是人以内在的尺度对待物。纵观人类历史,“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活,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3〕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人的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于自然界的活动,而是一个不断扬弃自然物的给定性和既成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存状态的过程。在不断扬弃和超越中,人将自身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愿望融入到对物的再创造,使物发生属人的变化。所以在人的活动中,人既不断地生成着现实的属人的世界,又不断地生成着人本身,这也正是现实的人的自由的生成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不仅关注人的活动的内在本质,而且还将其理论目光转向人的本质的外在方面,即从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去考察人的自由活动的历史过程,从而实现对现实的人的深层理性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观认为,人的自由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自由实现总是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的自由总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这表明人的自由一方面是人的现实能力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表明人有不满足于现实,存在着追求和超越理想与现实的愿望。这些都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