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
铠甲是一种护身的防护甲,形似短袖衬衫和背心,最初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外部罩上件丝绒外衣,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
11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的铠甲所代替。在古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在现代条件下,在古代铠甲基础上,研制成钢质防御子弹和炮弹(地雷)弹片杀伤的,护胸、特种铠甲、尼龙和玻璃钢的防弹背心。
锁子甲
锁子甲是防护军人免受冷兵器杀伤的连环编缀的铠甲,形似衬衫,通常为短袖,由金属环连接制成。
锁子甲最早见于公元前1000年的亚述国,后来盛行于东方的波斯伊朗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十字军远征(113世纪)时期,锁子甲由东方传入西欧。考古发现证实,10世纪时,锁子甲在古罗斯是一种主要铠甲。
在古罗斯,锁子甲与叶片甲结合使用,锁子甲上面罩有避冷防热的外套。锁子甲由专门工匠——锁子甲匠制作。古罗斯制作的锁子甲技艺精湛,颇为著名。
由于火器的流行和改进,锁子甲在欧洲战场上17世纪末被淘汰。
古代胸甲
古代胸甲是骑兵护具的一种,用于保护军人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
古代胸甲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少数胸甲只有胸板)。古代胸甲多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有时也包钢片)制成,也有用皮甲片直接编缀成的。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胸板)与后半部(背板)上面用环扣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有腰带系紧。胸甲点缀以压制花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银,重610千克,厚13.5毫米。
在俄国军队中,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胸甲骑兵),作为护具一直沿用到19世纪60年代。此后仅在近卫骑兵第1师各团用作礼服。御林军骑兵团的士兵、军官及其他人员的胸甲在结构和饰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军的胸甲表面光滑(军官的胸甲镀银),带有铜制(军官的为镀金)饰物。俄军胸甲骑兵仅在乘马队形中穿胸甲。由于火器的不断改进,胸甲变成了近卫骑兵的仪仗装饰用具(至1917年)。
叶片甲
叶片甲是一种防备冷兵器,在中世纪也是防备火器杀伤的战斗装具。上古时候就有。
最初的叶片甲是用结实的麻布衣或皮革制作的,随着金属的出现,装上了钢片、青铜片、铁片和钢片。
古代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全金叶片甲就产生于那时,后来为古罗马人广泛使用。
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造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叶片甲是骑士的主要防护器具,后来成了重骑兵的装具。但是,叶片甲有时连箭矢也挡不住,更防避不了火器。
因此,16世纪时士兵参战多不用叶片甲,虽然一些国家的贵族骑兵一直沿用到17世纪中叶。在古罗斯军队中,叶片甲没有广泛使用,因为910世纪古罗斯(比西欧早)使用的基本防御盔甲是锁子甲。
脸甲
脸甲位于头盔的前部,为防止冷兵器袭击将士脸部。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或者是活动的(可以掀起的脸甲),由钢或铁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2个鼻、嘴孔。古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称为“护鼻”)下垂在脸部中央。古罗斯军人也戴环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颈甲是护具的一种配件,专为保护颈部使用的。在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将士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胛骨免受冷兵器伤害。
在套环盔甲中(锁子甲,铠甲)颈甲成锁状(金属网状),固定在将士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
中世纪,在马克西米利安时代,在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颈甲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颈甲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连接,右面用暗扣连接。
胄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甲胄
甲胄是古代战争中用以防护身体的装备。甲,又称介或函,其形似衣,用以防护人体。据说是夏朝少康之子抒和东夷作战时发明;另一种说法是蚩尤发明的。
胄,又叫盔,秦汉以后称为兜鍪,其形似帽,用以防护人的头部。盔的发明始于黄帝时,宋高承《事物纪原》卷9有“兜鍪,胄也,《黄帝内传》所述:“盖玄女请帝制之,以备身也”的记载。
在原始部落的相互冲突中,人们为了防护自己,可能受到动物“孚甲以自御”的启发,用各种办法防护自己的身躯,因而出现了甲胄。最原始形制的甲胄,大多采用藤木或皮革制成,开始是直接用兽皮披在身上防护,后来逐渐对它加以剪裁使之更合身,再后来,就以藤木为支架,蒙上皮革。商周时代主要使用皮甲。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当时的甲一般用牛或犀、咒之皮制作,甲上涂有漆饰,甲片之间用皮条编缀,皮甲的局部可以活动,同时还出现一种为防护车战中战马的皮马甲。《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代)中对皮甲的制造工艺有着详细的记载。
春秋战国之交,随着铁兵器的运用,人们防卫手段不断改善,甲胄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防护装备中皮甲的主要位置让位给质料更坚固的金属铠甲了。
西汉的铁甲,亦称“玄甲”,其专用于保护颈部的称“盆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钎”。由于汉武帝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抗击匈奴,促进了武器和防护装备的发展,因而使铁铠开始由较简朴的札甲发展为甲片精致细密的鱼鳞甲。
东汉时,炼钢技术提高,铁铠质量也有所提高,铠甲的坚度增强。《太平御览》记载,蜀汉时诸葛亮“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销”,这些甲在当时都是很贵重的高质量铠甲,后来则发展为军队的主要装备。
西晋时代的甲胄主要是名为简袖销的铠甲,其主要形制是胸背的甲片连缀在一起,肩部有不长的筒袖,护头的兜鍪两侧有护耳,在前额正当眉心处稍向下突,顶部中心坚有长缨。
到南北朝时,这种铠甲逐渐被两当铠和明光铠所代替。两当铠是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在肩部用带扣联,腰上束带,因其与服饰中的“裆”相似而得名。明光铠在胸、背部分由左右两片近椭圆形的护组成,这种护很像镜子,在太阳照射下有“明光”闪烁,因而得名。
由于明光铠防护性能较好,在北朝末年流行渐盛,至隋代便取代了两当铠,成为骑兵装备铁铠的主要类型。
铠甲发展到唐代有两个显著变化,其一,马铠在军队装备中逐渐少起来,人披甲只作为皇室贵族中仪仗队的点缀物;其二,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逐渐盛行,据《唐六典》称,当时出现13种铠甲。
五代的甲胄在唐甲基础上有所改进,在形式上趋于规范化,到北宋便形成定制。
宋代的铠甲制造达到了我国古代的高峰,铁甲制作十分精良,其坚度强度是以前不曾有的。
宋以后,由于火器的使用,为了增强防护力,铠甲有增厚增重的趋向。至明以后,甲胄又趋向于轻便化。
随着火器的发达,甲胄越来越成为累赘,清中期后,铠甲已基本上不在实战中使用,而逐渐成为检阅的装饰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