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苏北有一件不成文的规定,下田的镰刀不能放在肩上扛着。据说这个习俗是清朝大诗人袁枚留下来的。
袁枚刚到沭阳任县令那一年麦收,沭城西南有个大王庄,庄上有个叫张三的人与李四是好朋友,两人同给地主王老七家当长工。这天吃过早饭,两人结伴扛着明晃晃的镰刀去田里收麦。要到地头,李四的肚子突然痛了起来,就对张三说:“你头走,我方便一下。”边说边就到路旁麦地里方便起来。
好一会,李四的问题才解决。就赶紧追去。可到地头一看,愣住了。张三倒在地上,有一滩血。再试试,没有气了!
这可不得了,李四赶紧跑回村报案。里保一听,出了人命,赶紧跑来一查,除脖子后有一刀伤和身底下压着一个死蛤蟆,蛤蟆嘴里露出半截螳螂外,别的什么伤也查不出,就说:“李四,这事是你干的吧?”李四一听,大喊冤枉说:“我与他是好朋友,怎么能杀他呢?”“不是你,你说是谁?找出第三人呀。”里保说。“这……”李四让里保一呛,半天才流着泪说:“反正不是我。”
这时下田干活的人都围上来看热闹,正在闹哄哄的时候,恰巧县太爷袁枚巡查路过这里,一见那么多人在围观什么,就对差役说:“正是大忙时候,怎么不干活?发生什么事了?快去看看。”
众衙役拥着袁枚来到跟前,大喝一声“威武!”,众人一惊,一看是县太爷来了,忙都跪了下来。里保一见县太爷,就慌忙上前,将这案子一说,袁枚半天没想出是什么原因。见李四跪在一边直喊冤枉,就叫他把两人来时情况细说一遍。袁枚还是没有听出头绪来,就自己来到张三尸体前察看。检查半天,与里保和李四所说的一样,四周无搏斗痕迹,也无其他人足印,凶器正是张三自己的镰刀。
难道是自杀?袁枚也糊涂了,一个人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镰刀杀自己呢?就把庄上人都找来,询问张三的情况。可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张三要自杀的理由,而且还说他为人很仗义。袁枚就叫人把李四暂时收监。
袁枚回去后,一夜也没有想出破案的方法。第二早,决定去私访,听听民间的议论再说。主意一定,就扮成一位算命先生来大王庄。这儿正好逢集,他就找个地方做下,静听起人们的议论。
这时,正好有几个年青人在争论,有个小青年说:“张三是他杀,多半是李四看好张三的媳妇了。”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笑声未落,一位老年人磕磕烟袋,站起来说:“满口胡言,明明是个丈夫,却被说成是小人,真是糊涂官带出糊涂民啊。”袁枚听了一愣,觉得老者话中有话,就悄悄跟着老者走到没人地方,喊住老者说:“老人家请站一下,有一事相问。”那老者一听,站了下来,对着袁枚说:“客官,有何指教?”袁枚对着老者,低头一拜说:“老人家,我就是你所说的,新来的糊涂官,张三的案子请您老人家明示一下。”
那老者一听袁枚自报家门,是县太爷,大吃一惊。慌忙要行礼,被袁枚拉住说:“您老人家,万万不可拘礼,学生今天没穿官服,是特来求教的啊。”老者听了,也不坚持,顺势坐了下来说:“求教不敢当,不过你对张三的案子处理,有错漏之处,所以陷入迷局。”袁枚点头说:“当局者迷,还请老人家明示。”那老者说:“破案一要细查,二要细问,三要细看,四要细想。查是查清现场,问是问清案情,看是看懂案例,想是想清案理;还要天、地、人、物,各类都通,才能做到不草菅人命。对张三一案,你做到哪几项?”
袁枚一听,心胸顿时开朗,连忙拜别老者,自己来到案发现场,仔细查看起来。突然发现有几点血迹远离现场。他就顺着四周找。很快,在离现场20多米远的一个草丛里,发现一条死蛇。拨过一看,蛇腹腔有一个洞。袁枚一下子来了信心,仔细查看,又找到蛇爬行的痕迹,方向正是案发现场。袁枚一拍头脑,笑了起来。
袁枚带着那条死蛇和蛤蟆与螳螂回到县衙,立即升堂,叫人带来一干人等。
袁枚先问李四,与张三俩人下田,刀是怎么拿的?李四就将扛刀的姿势演了一遍。袁枚点点头说:“对了,张三不是他杀,也不是自杀,是自己误杀!而且死因是杀那只忘恩负义的蛤蟆!”众人惊疑。袁枚解释说:
原来,那天张三见李四去方便,自己不好站在那儿等,就一人往田里去,到了田头,就被眼前蛇吃蛤蟆奇景吸引住了,只见那蛇吞吃蛤蟆后,撑得不能走,躺在那儿,蛤蟆却在它肚子里乱拱,这时被一只螳螂看到,以为是飞虫,就爬到蛇肚子上,用它的锯齿刀往乱动的地方一划,一下子将蛇肚皮划个小口子,本来蛇肚子被蛤蟆撑得要炸开,现在有了口子,还不撑开来?蛤蟆顺着口子钻了出来。谁知道蛤蟆出来后,一眼看到螳螂,是口美食,正生闷气的它能不吞吃?张三本是位有侠义之心的人,一见蛤蟆吞吃螳螂,恩人你也吞吃?怒从心头起,甩起镰刀,想砍死忘恩负义的蛤蟆,哪知他忘了镰刀是扛在肩上的,刀口正好对着自己后脖子,一甩,一下子割断了脖子大筋!他倒下后,正好压死在吞噬螳螂的蛤蟆,那蛇呢,肚子破了个洞,游了二十多米远后,也就死了。
众人听后,皆信服。袁枚又叫王老七厚葬张三,并对其家小给予照顾。王老七一一答应。之后,袁枚在案宗上写下几句小诗留示后人:
世上万物相克亡,蛇吃蛤蟆更正常。
但请农家要谨记,下田镰刀不能扛。
从那,苏北就留下“下田镰刀不能扛”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