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秦昭王
春申君是楚国人,他姓黄,名字叫歇。他曾在外游学,博闻广识。在楚国顷襄王朝任事。顷襄王赏识黄歇有辩才,所以就派他出使秦国。
这时正是天下纷争四起的时代:秦昭王已派大将白起进攻韩、魏,在华阳大胜,并且活捉了魏国的大将芒卯,韩、魏只好向秦臣服。之后,秦昭王又欲命令白起与韩、魏共同攻伐楚国,楚顷襄王听到这个消息,于是就及时派黄歇出使到了秦国,但这时,秦国已经先派白起攻楚,并夺取了巫郡和黔中郡,攻下了鄢郢,向东一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被迫将国都东迁至陈县。
黄歇想到:顷襄王的父亲楚怀王就被秦国所诱而去朝见,结果被扣留,最终困死在秦国。秦国必会轻视楚国,一旦秦决意伐楚,楚国必亡。于是黄歇就上书秦昭王说:“天下之大,没有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国家了。现在听说大王想要攻楚,这就好像两虎相互争斗一样,其结果,一定会惨烈异常。而这时正是周围弱小所期待的大好时机,连劣狗也会加以利用啊。因此,大王不如善待楚国。”
“当今,秦国的疆域遍及天下东西,这样的万乘大国还未曾有过。先帝文王、庄王在位的时候,三世均不敢扩展到齐地,来阻断合纵的关键地区。当今大王派使臣盛桥任职韩国,盛桥把韩国归入秦国,从这件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百里土地的事看来,大王是非常贤能了。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占据河内,紧接着攻下燕、酸枣、虚、桃,又进攻到邢这个地方,魏国的军队,像云消雾散一样,不敢前来救援。大王所建立的功绩,也可说是够多了。大王为了顾念兵士的疲劳,所以就让他们休养生息。两年后,再度进攻,又并有蒲、衍、首、垣等地。大兵再前进,就邻近仁、平丘、黄、济阳,而魏国只好降服了。天下诸侯5次联合六国的军队,而终不敢相救。大王的威力彰显无遗。”
“大王如果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功绩和威望,克制攻取的欲望,而修养仁义,使自己没有后患,就可以成为三王之后的第四王、五霸之后的第六霸。大王如果想凭借士卒众多,依靠军队强大,利用毁灭魏国的声威,以使天下的诸侯臣服,我担心这样做定会有后患。现在大王相信韩、魏会甘愿臣服于大王,这正像吴国相信越国一样。敌人不可以宽容、时机不可以错过啊。大王对于韩国和魏国没有历代的恩德,却有历代的怨恨!韩国和魏国父子兄弟相继死在秦国手下的将近10代了。他们的国家受到攻伐,社稷损伤、宗庙毁坏。有多少人被剖腹断肠、斩首去肢、抛尸荒野啊。人们失魂落魄,乡亲父老被捆绑着手脚与俘虏相见于途、妻离子散、流亡到他乡被纳妾为奴的人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地方受祭祀了,这些惨痛数不胜数。恐怕韩、魏是想用谦卑的辞令来迷惑大王以保全自身吧。所以韩、魏两国存在一天,便是秦国的忧患!如今大王又去攻楚,这不也是过错吗?”
“况且,大王攻楚时,将从哪条路出兵?是打算向韩、魏两国借路吗?如若果真如此,那么从发兵的那天起,大王就要考虑军队能否返回了,这无异是大王以军队来资助仇敌啊!大王假如不向韩、魏借道,那就一定要进攻随水右面的土地。而那里遍布险山恶水,以及一些不可耕种的土地,大王纵是得到了,也是毫无用处啊。也就是说大王虽有灭楚的声名但却并未得到实惠!”
“大王进攻楚国之日,齐、赵、韩、魏必定会全部起兵来讨伐大王。秦、楚交战不休,魏氏就会趁机攻打留、方与、湖陵、砀、萧、相等地,原来宋国的土地就会全部归魏所有,齐国军队向南攻楚,泗上一定会被攻下,那里都是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四通八达。大王攻破楚国,就会使韩、魏在中原强大起来,并加强了齐国的势力。韩、魏如果强大起来,足以和秦国抗衡。齐国南面以泗水为界,东靠大海,北靠黄河,没有什么后患,天下就没有能比齐、魏更强大的国家了。齐、魏得到地利并加以谨慎治理后,虽不能称帝,但他们阻止大王称帝的力量还是足足有余的。”
“相反,如果大王友善地对待楚国,那么关内两个万乘大国就会合力向齐国索取土地,齐国右边的土地就可以拱手取得。大王的土地横跨中国东西,拦腰约束天下,这样就使燕、赵不能依靠齐、楚,齐、楚不能依靠燕、赵。既能威慑燕、赵,又能直接动摇齐、楚,这4个国家用不着武力就会降服了。”
秦昭王颔首称是,并派遣使者向韩、魏、楚示好,相约为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