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4300000015

第15章  劫后余生

1945年8月15日。

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日本裕仁天皇,通过电台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人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长达八年之久的全面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数千万同胞的血肉,全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日本侵略者放下了他们罪恶的屠刀,举起了沾满鲜血的双手。

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当中。人们欢呼雀跃,庆祝胜利。在这热烈的气氛当中,邵醉翁和邵村人尤其激动,感慨不已。被日本人压迫剥削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时刻过去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随心所欲地在自己喜欢的电影领域驰骋了,可以拍自己想拍的片子了,想至此,兄弟俩充满豪情。

不久,因战乱三年多失去联系的三弟邵山客和六弟邵逸夫,也发来电报,报告平安。邵醉翁三年多不曾放下的心,终于落在了胸腔里。兄弟四人都在这场战乱中躲过了一劫,他们决心要重兴家业。

兄弟四人商定,邵醉翁继续留在上海,经营“笑舞台”,并负责影片在上海的发行;邵村人仍回香港,恢复南洋电影公司,拍电影供应上海及南洋的戏院;邵山客和邵逸夫在南洋,恢复经营以前的院线。百废待兴,邵氏兄弟面临重新创业的艰辛。但强者从来不惧怕挑战,在战后自由的空气里,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30日,英国军队重新开进香港,开始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虽然暂时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却在相对自由、民主的气氛当中,很快成长为全球重要的自由贸易港。这给在香港的邵村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正可放手一搏。

邵村人回到香港,首先把南洋片场恢复了起来。他在香港四处奔走,招兵买马,重整旗鼓,打算开始他的制片生涯。

但是,当他真正干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时隔四年,香港电影业已经换了天日。现在的香港电影,已不是南洋电影公司的天下了。无论是实力,还是技术,南洋公司都已经落到了其他影片商的后面。而邵氏兄弟联手之时,兄弟几人各有分工,自是无人敢与争锋,如今邵村人独自一人,并不具备导演、制片才能,一时间何去何从,邵村人陷入迷茫。

此时,中国电影技术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彩色电影。

早期电影从默片到有声,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第二次飞跃,就是从黑白到彩色。

事实上,早在有声片问世之前,就有电影工作者着手研究电影的色彩问题了。随着电影艺术的日臻成熟,色彩单调的黑白画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上世纪20年代,有人使用人工着色的方法,在胶片的画格上,一点一点涂色,试图改变银幕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格局。但是真实的世界色彩繁复而微妙,缤纷绚丽,这种人工着色的方法显然不能充分表现,获得满意的效果。

美国的华纳兄弟公司,曾开有声电影先河,拍摄出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这部影片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华纳的老板充分意识到技术的巨大魔力,于是不惜巨资,研究开发彩色电影,并在1933年,尝试用红色和蓝色,摄制了影片《蜡像陈列馆的秘密》,之后又用三色法摄制了改编于英国小说《名利场》的影片《浮华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1939年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的《乱世佳人》,这以后,彩色电影方逐步普及。

战后的香港,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电影业自然也随之繁荣,其制作规模和摄制品质都有了大的提高。同时,有大批上海电影人,因为香港的创作环境更为优良,纷纷南移香港,发展他们的电影事业。50年代,香港10年间共出品了2130部剧情影片,另有30部新闻纪录片,取代上海成了中国电影制作中心。

空前繁荣的市场也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提高,彩色电影在香港迅速发展起来。开始,香港片商使用最原始的手法,给一些胶片涂上颜色,甚至在武打片里,直接用有颜色的卡通来表现剧中人的打斗过程。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京剧艺术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拍摄。该片先用16毫米的彩色片摄制,再放成35毫米的影片。这部片子由于拍摄时的技术问题,导致色彩不稳定,色彩效果并不理想。但这是我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填补了中国彩色片的空白。

面对电影的技术革命,邵村人更是无所适从。他回到香港重振旧业,仍然按战前的旧套路进行生产,显然已无市场,况他也不甘人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他曾试着拍制彩色电影,将“天一”当年的开山之作《立地成佛》用人工染色。后来取材“游艺大会”的一个片断,尝试过五彩片。但若拍摄出色彩丰富、影像逼真的彩色电影,他的公司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技术,都尚不具备这种实力。

就在邵村人徘徊观望之际,有一位故人递上名片,前来求见。

这个人是周剑云。

周剑云所在的明星公司,1937年毁于战火,演员和创作人员也都四散。周剑云没有离开,他留在了上海,并在1940年与人合资,开办了金星影片公司。周剑云果然不凡,在战乱中,纷飞的战火之下,硬是拍出了极富现实意义的影片《花溅泪》、《乱世风光》等,是当时上海电影中的上乘之作。

但战后,日本人走了,正可大展雄才拍摄优秀电影的时候,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却宣布要对电影加强控制,并提出了许多具体办法。周剑云无比失望和愤怒,于是说服了张石川、蒋伯英等一批优秀的编导人员,前来香港发展,并于1946年创办了大中华影片公司。由蒋伯英任董事长,张石川做导演,周剑云仍然从事发行。

昔日“明星”何等辉煌。而周剑云与张石川都曾是“明星”的主要负责人,在他们的号召之下,上海等地一批著名编导和演员,也加盟了“大中华”,如吴祖光、胡蝶、胡适等。但是,这些人对大中华究竟是在香港发展,还是回内地,一直举棋不定,争议不决。所以,“大中华”虽然兵强马壮,演、创人员阵容强大,却一直没有建设自己的片场。他们尚没有最后确定是否留在香港。

而当时,邵村人的南洋影片公司,有钻石山和九龙城两个片场。因为没有确定拍摄方向,两个片场暂时都闲置着。这正是周剑云前来拜访邵村人的原因。

当年在上海时候,周剑云曾组织其他五家电影公司,对“天一”进行“六合围剿”,是“天一”的死对头。但岁月淡去了一切恩怨情仇,尤其是经历过抗日战争之后,商场之间的那点争斗,已经算不得什么。二人相见,早无敌意。寒暄过后,周剑云道明来意:邀邵村人做大中华董事股东,条件是提供片场。

邵村人认真思考了一番。他想,南洋影片公司主要拍粤语片,市场在香港、南洋。而“大中华”主要拍国语片,影片主要销往内地,利益冲突虽然有,但不会太大。而现在自己的南洋影片公司尚未正常运行,两处片场都闲置,不如租给“大中华”换取些利益。况且邵村人很清楚,以“大中华”的实力,只要他们想在香港发展,片场问题绝不可能成为障碍,自己以片场换取成为“大中华”的股东之一,反而主动。

想至此,邵村人爽快地答应了周剑云。之后的日子里,“大中华”在南洋公司的片场先后拍摄了34部国语片和9部粤语片。较优秀的有《芦花翻白燕子飞》、《风雪夜归人》等。但无论是质量还是反响,都远不能与同时期的上海影片相比。

“大中华”在香港,因为大批优秀人才返回内地,很快就风光不再。周剑云本人撑到1949年,宣布息影。而“大中华”在香港影界龙头老大的位置,事实上只维持了一年。

接替“大中华”老大位置的,是永华影片公司。

永华影片公司的创始人是李祖永和张善琨。

张善琨日伪期间曾在上海组织“中联电影公司”,为日本人所用,被骂为汉奸电影头子。抗战胜利后,张善琨心中恐惧,逃往海外。但久居海外,自然苦闷。张善琨一直关注国内动态,发现当时在“中联”工作过的演职人员并没有受到管制,他的心思也开始活动。张善琨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想在电影业再干一番事业出来,而在国外,显然不可能实现他的想法。

张善琨当时实在并非自愿为日本人效力,所以一直认为把他定为汉奸属于冤枉。但尽管如此,他仍不敢回国。思前想后,他觉得香港可以作为他干一番事业的好地方,英殖民地的气氛相对宽松。但他并未敢马上行动,办电影公司需要雄厚的资金,他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背景,以为他遮风挡雨避免当局的清算,而这些条件,他暂时都不具备。

就在这时,他认识了李祖永。

李祖永门第显赫。父亲李屑清曾是前清北京造币厂的厂长,母亲年轻时与西太后慈禧颇有交情。李祖永本人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与周恩来、叶恭绰是同学。毕业后去美国边姆赫斯特大学人文学院深造,回国后在大学校园里做过教授,之后又主持上海大业印刷公司,给国民党政府印钞票。抗日战争期间,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过从甚密,做过军火和黄金生意。

1946年,李祖永从美国回国,途经香港,下榻香港的顶级宾馆半岛大酒店。当时张善琨也在香港,闻讯急忙赶去拜访。俩人一拍即合,李祖永当即答应出资,与张善琨合办电影公司。由李祖永任董事长,张善坤说他不便公然露面,宜隐在幕后,故总经理一职仍由李祖永兼任,张善琨只挂艺术总监与制片主任之名。

针对张善琨的惴惴不安,唯恐当局清算他在日伪时期的罪恶,李祖永安慰他说:“你真被抓进监狱,我叫监狱长今晚放人,他不敢等到第二天。”

对此张善琨深信不疑。他知道李祖永与国民党要员关系甚好,这也正是他找李祖永做靠山的原因。

于是1947年,“永华影业公司”的招牌挂了起来。其中“永”字取自李祖永的名字,“华”字则取自当年张善琨创办的“新华影业公司”。挂牌当天,香港影坛的知名人士全被请去,邵村人置身其中,尚想,永华公司也没片场,也许会找到自己,租用他这个香港规模最大的拍摄基地。

不料李祖永财大气粗,又有后台,经当时的港督葛量洪批准,很快就在九龙购得一块地皮,建立了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两个摄影棚,并购置了整套进口的摄影、录音、照明等设备。令昔日片场老大邵村人不禁咋舌,自叹弗如。

这般大手笔,自然就方便网罗人才。加上他们不惜重金,一时旗下有吴祖光、程步高、李萍倩、柯灵、姚克等著名导演,有舒适、陶金、王元龙、周璇、白杨、舒绣文、唐若青等著名演员,以及著名摄影师余省三等人。

强大的编、导、演阵容,雄厚的资金力量,让永华公司信心十足地高擎起“大制作”的旗帜,宣称专拍“巨片”。他们果不食言,于1948年推出第一部开山之作《国魂》。这部电影号称投资百万,由吴祖光根据舞台剧《正气歌》改编,卜万仓导演。同年又投拍另一部巨片《清宫秘史》,耗资四十万港元,由姚克编剧,朱石麟执导,演员有舒绣文、周璇、舒适、唐若青等大牌明星。这两部巨片拍摄于新中国成立前,因为时间上的不凑巧,以及选材的不妥,后来招致了众多非议。但在当时,永华公司却因此奠定了其香港影坛霸主的地位。《清宫秘史》在瑞士洛迦诺举办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中入选,并在欧美和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反响颇不俗。后来,永华公司拍摄的影片《火葬》,在巴拿马国际电影节获奖,一举打进南美市场,成为香港首家赢得国际声誉的电影公司。

面对永华公司的强大阵势,本就没有找准方向的邵村人急忙对自己公司的拍片计划叫停,他说:“我们竞争不过人家,还是不要以卵击石。南洋影片公司暂且仍与大中华公司一起,走合作拍片的道路。”

但是,发行始终都是永华公司致命的弱点。无论内地,还是香港、南洋,他们都没有建立自己的院线。没有院线的制片商很吃亏,受控于他人,片子必须要好,要能保证票房,才能被院线商所接受。假如一部片子不被院线商看好,片商很可能血本无归。不像拥有院线的公司,不管好坏,都可在自己的影院放映,区别仅仅是赚多赚少。

但院线商与制片商评价影片好坏的标准,往往不同。所以虽然后来永华公司又拍了《春风秋雨》、《翠翠》、《玫瑰玫瑰我爱你》等一系列高质量影片,因院线商不认可,认为没有票房,都拒绝放映,或者在放映宣传上不予配合,使得曾经雄霸一方的“永华”,渐渐显出颓败之势。

与此同时,《清宫秘史》在北京公映期间,突然被叫停。之后全国所有影院接到通知:禁映《清宫秘史》,并在全国范围内对《清宫秘史》进行大清算、大围剿、大批判。

直到几十年后,才揭秘《清宫秘史》受批,源自党内的路线斗争。但当时李祖永和张善琨自然不知道内幕,认为封杀《清宫秘史》完全是冲着他们来的。有一点他们很明白,那就是“永华”的影片,自此不可能再进入内地市场。而他们主拍国语片,主要目标正是内地观众。

种种意外和变故,令永华公司一蹶不振,再没崛起。

当大公司当前,邵村人自认没有竞争实力,因而止步不前;当“大中华”和“永华”辉煌不再,邵村人又似乎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公司的命运,依然束手束脚,迟疑不决。

1948年,“大中华”败下阵来,邵村人即与“大中华”脱离了关系,收回自己的片场,并改名为“邵氏父子公司”,英文名Show Sons,简称SS。但这时候的邵村人,已经失去了当初无所顾忌勇往直前的魄力,他看到以“巨制”为旗帜的“永华”公司的败落,就努力控制成本。邵村人原本在邵醉翁时期就一直负责公司财务,习惯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他的邵氏父子公司很少添置演出服装,伙食也多是粗茶淡饭。虽然这样节省了成本,拍摄影片很少超出预算,但拍出来的片子,未免不够恢弘大气。加上他拍片的观念和手法比较保守,长此以往,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这时在南洋的邵山客和邵逸夫的发行业务,也重新恢复了运行,公司名为“邵氏兄弟公司”,英文名Show Brothers,简称SB。南洋仍然是邵氏父子公司最大的市场,所不同的是,如今“兄弟公司”需要影片,要向“父子公司”去买,账目分得很清楚。这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当初的家族大锅饭,而变成了两个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除了“父子公司”的影片,“兄弟公司”若还需要其他影片,则由邵村人的公司买来样片复制成拷贝,再加上百分之二十的佣金,卖给“兄弟公司”。而为了保证“父子公司”的利益,“兄弟公司”不得向其他公司购买影片。

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至此走出了家庭式运作模式,两个公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这种产销联合一体的经营,具备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如此优良的运作机制,仍不足以让邵村人敢于放手大干。邵氏父子公司的电影事业每况愈下。他们1953年拍了10部电影,到1954年仅拍了5部,且票房成绩都不是很好。

市场是残酷的,不会永远给谁留有位置。商场中的规则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邵村人尚在观望,又有两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在香港挂牌亮相。其中之一是南洋巨富陆运涛创办的“电懋公司”,财力雄厚,不惜重金网罗人才,大量制作影片,一时成为香港影坛新贵。另一家是香港“左派”势力所接管的“长城影片公司”,发展迅速,广有市场。邵村人的父子公司在两家大公司的夹攻之下,步履维艰,渐渐在香港影业呈现出颓败之势。

而当时在内地,西片、当代港片,都被禁映。香港影坛除了左派背景的电影公司,都失去了在内地的庞大市场。广东的进步制片人吴楚帆针对粤语片粗制滥造、内容庸俗的通病,联合其他港粤电影人发表宣言:尽一己之责,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不负社会之期望,停止摄制违背国家民族利益、危害社会、毒化人心的影片,不再负己负人。

此即所谓当时的“电影清洁运动”。

邵氏公司曾是最大的粤语片生产商,邵村人觉得舆论隐隐都在指向他们,而“电影清洁运动”几乎就是针对他们而来。邵村人为此格外担忧。此时的邵村人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变得异常谨慎,他眼见得大陆形势激变,香港影坛动荡不安,实在把握不准形势将如何发展,因而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动作,公司的发展也愈缓慢,邵氏影业开始萎缩。

既是辉煌难再,邵村人心生退意。他认为香港不过弹丸之地,电影公司的招牌却如林而立,形势也对己不利,于是不想再参与电影界的角逐,而是另作他图。

一开始,他还是在较为熟悉的电影领域发展,放弃了制片事业,转而经营戏院业务。1949年,他以45万港元的价格买下了香港一家戏院,接下来一发不可收,开始大量收购香港戏院,放映进入香港的西片。1950年以后,除经营戏院,邵村人又涉足地产业以及其他物业。他在香港麻油地建起了“麻油地戏院”和“豪华戏院”,又在弥敦道的旺地兴建了一座二十多层的“邵氏大厦”。这座大厦后来转手卖出,卖到了上亿元的价钱。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邵村人的优势,在此显现出来。虽然最终在制片业败下阵来,却在地产、物业方面大有收获。

我们再看远在南洋的邵山客、邵逸夫兄弟。

邵逸夫此时已人到中年。对于一个成就大业的人来说,这个成熟的年龄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邵逸夫决心要把战争带来的损失夺回来,重振邵氏影业的雄风。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经济都在飞速发展。邵逸夫意识到,自己原有的器材、设备,已经落伍。他曾经去过美国,那一次的美国之行令他心胸、眼界大开,受益终生。他与三哥商量,决定再去美国,购置先进器材。

邵逸夫第二次远涉重洋,不仅去了美国,还去了欧洲、澳大利亚。当然不仅仅是购买先进设备,还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像第一次一样,这一次的万里之行,使邵逸夫大长见识,美国及欧洲国家的先进程度,令他惊叹不已。他一路走,一边在心中勾画着邵氏兄弟公司的宏伟蓝图。

回到新加坡,邵逸夫与邵山客一起,逐一实现他的构想。他们调整了经营方式,加大了经营力度,兄弟俩在南洋的事业气象日新,突飞猛进,很快就恢复了战前规模,进而更胜一筹。1956年,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创立30周年,此时他们在新、马、泰、越南、爪哇等地,已拥有一百多家影院,十多处大型游乐场。至此,邵氏兄弟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影业集团之一,在亚洲电影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更是一发不可收,他们展开了一个庞大的扩张计划:“每月一院”。到处寻找合适的地点,创办自己的影剧院。如此不到一年时间,他们的影院就发展到130多家。

当年,邵山客独自漂洋过海,闯荡南洋,经历了天灾、人祸、战乱,终于发展壮大,每念及此,邵逸夫都不禁感慨,也颇为自豪。能有这般成就,诚是兄弟俩奋力拼搏的结果,但邵逸夫知道,很大的因素,也取决于他对电影的痴情。他实在太热爱电影了,惟其热爱,才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止他,令邵氏兄弟电影事业一路坎坷走到如今。

也正是这份痴情,让他对二哥将要退出香港电影业、将邵氏电影事业在香港拱手让人的做法,焦急不已。

邵逸夫多次给在香港的二哥写信,劝他重振雄风。他委婉地说:“我们拥有南洋最大的院线,每年都要从香港购进大量的片子,怎么你们的影片反倒越拍越少了呢?”

邵村人总是告诉他,再等等,形势不稳。或者说,竞争激烈,不宜轻举妄动。

邵逸夫给他打气:“他们拍他们的,咱们拍咱们的。咱们仍然拍粤语片,不和他们争夺国内市场就是。守住香港和南洋,照样可以赚得不俗利润。”

但邵村人对左派电影人心存畏惧,认为他们有国家做强大后盾,不敢与之较量。邵逸夫对此深不以为然,他告诉二哥,左派电影人士曾经找到他,要求在邵氏兄弟的南洋院线放映他们的粤语片。邵逸夫以此证明,左派也好,右派也罢,各有优劣,完全可以共同依存,不存在谁会吃掉谁的问题。但邵村人总心有余悸,不为所动。每一次兄弟间的讨论,都无果而终,邵逸夫深感失望。

不仅仅是邵逸夫,电影,对于邵氏所有兄弟,都是一个情结。当初老大邵醉翁放弃其他产业,专注电影,其他兄弟更是从最初就在电影行业中摸爬滚打,他们对电影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心血,也积累了太多经验,靠电影创造过辉煌。所以,对于邵村人的做法,邵氏诸兄弟都有看法。只是邵醉翁早已宣称退隐江湖,不再过问弟弟们的事业,所以对此不置一词。不过看得出来,他每过香港,从不去二弟的影院,对他的经营也不予过问;而到了南洋,却必去三弟、六弟的院线走走,新片更是场场不落。其间喜恶,已不言自明。

邵山客自然也不满二哥在香港的作为,但没有邵逸夫表现得激烈。他作为南洋兄弟公司的董事长,要执掌自己的基业,无暇过多干涉。

面对江河日下的邵氏香港公司,最为焦急的是邵逸夫。他数番用书信、电报的形式,力劝二哥不要放弃,抖擞精神重整河山。但邵村人对电影似乎已全无留恋,执意要经营房地产,而任制片业务自生自灭。

面对这种状况,邵逸夫焦虑之余,开始考虑对策。他决不能让邵氏家族在香港的电影事业就此没落。他想,自己跟着三哥在南洋干了这么多年,虽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练就了一身本事,但说到底,南洋兄弟公司是三哥的产业,邵山客才是公司掌门人,而自己,似乎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眼下二哥要放弃在香港的业务,那自己是不是可以接手呢?

邵逸夫去找三哥商量。邵山客沉吟着,久久不语。对邵氏香港电影事业的衰落,邵山客也一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相信六弟的能力,知道由他去香港执掌大局,很有可能力挽狂澜,将香港电影公司从低谷中拯救出来。但是,邵山客作为兄长,想得自然要多一些。他经历过创业的艰难,也受到过别人的排挤欺压,所以对二哥的处境与做法,他是能够理解的。如今六弟贸然前去,要将二哥经营多年的事业接过来,二哥将作何感想?

邵山客迟疑半晌,终于说:“老六,你暂且等一等,咱们给二哥写封信,听听他的想法。”

不久,邵村人回信了。他在信中陈述了自己目前的艰难处境,表示在电影业已完全无心再战,希望他们兄弟当中能有一个人来香港,接替他主持大局,使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不致在香港没落。

这与邵逸夫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踌躇满志,再图霸业。就这样,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与三哥作别,离开奋斗了将近三十年的新加坡,登船赴港。

这一年,邵逸夫50岁。

同类推荐
  • 鲁迅读书记

    鲁迅读书记

    这是一部具有新视野的人物特色大传,作品通过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放舟于西方近代学海、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等华彩乐章,充分展示了鲁迅读书治学的三大板块,给人以去天盈尺欲泊无涯之感,通过对传主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的精审条陈,读者从中获致深刻肯綮与良多教益,而有关传主之盘桓书肆、披沙简金雅事趣写,则将一代传人行藏,万种书缘风情染得相当丰饶与葱茏。本书作者可谓将其有关积累扫数捐出,而心境笃读在致,笔墨平朴不奢,琢华夏之璞,写五岳之势,于是,鲁迅白一个新的切面向我们走来,剑锋般的人生态度,色正芒寒,巨轮似的求索之路,履深载厚。
  • 李烈钧自述

    李烈钧自述

    李烈钧是袁世凯最大克星,更是维护民国统一最有力的人。李烈钧首举讨袁义旗,打破世人对袁信仰。后来,又与唐继尧、蔡锷发起护国讨袁,终使袁败亡。《辛亥风云人物自述丛书:李烈钧自述》以李烈钧一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结合李烈钧的自述,条分缕析地探讨李烈钧一生行事、思想发展的轨迹及有关事件,图文并茂,相互映衬,广大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看到—个立体而生动的李烈钧形象。
  • 狄仁杰评传(隋唐历史人物)

    狄仁杰评传(隋唐历史人物)

    本书从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等方面,对狄仁杰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全面客观地写出了狄仁杰曲折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 胡雪岩

    胡雪岩

    走近《胡雪岩》,你将会了解,胡雪岩是怎样从一个跑堂的小伙计,成为一名历史上如此为后人所看重的巨贾。阅读《胡雪岩》,你将会领略到一代奇商胡雪岩的商业智慧与不拘一格的商业运作方式,并体会到其中前无古人的气势。翻过《胡雪岩》,你将会懂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去为人处世,又应该怎样去扬长避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 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1年,上海交大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钱学森》由童苏平、邢娓娓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幸福在有你的时候

    幸福在有你的时候

    青葱岁月,青春时光,幸福是在有你的时候,看着你,不悔青春爱过,痛过,哭过,笑过……
  • 奇幻天灵

    奇幻天灵

    沸腾的鲜血,将开启我的征程。我将注定是世界的主宰。这是一个山村少年用剑斩碎乾坤的故事。
  • 锦绣书穿:绝代邪王戏毒妃

    锦绣书穿:绝代邪王戏毒妃

    安言一个苦逼作者,一不小心穿到自己写的小说里了。穿就穿吧,只要不是炮灰女配就行,诶,“一不小心"居然穿成了炮灰女配。好吧,反正我熟悉剧本,抱紧女主大腿,看谁敢欺负我,只是前面那个英俊王爷你脱我衣服干嘛,我才是恶毒女配,好不好。
  • 火影之波风少爷

    火影之波风少爷

    不一样的火影不一样的鸣人本书没用超级YY只有绝对YY
  • 南拥夏栀北梦冬笙

    南拥夏栀北梦冬笙

    越是想忘记,越是会记起越是想放下,越是舍不得她是南夏栀,却不是他的栀栀他是北冬笙,却不是她的阿笙
  • 老婆大人我在上

    老婆大人我在上

    李阔我好后悔认识你。如果不是你,我也不会没脸见白凯。--------安以轩
  •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于2005年8月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课题终于完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成果呈献出来,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但却是我们对理论和实践作了认真思考的成果,是我们真实的见解,可以说课题组的师生,是以一颗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来对待这一课题研究的,希望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起应有的作用。
  • 扶摇嫡女

    扶摇嫡女

    他与她一路披荆斩棘,彼此相依相伴,他以为她会陪自己到岁月流年,她也以为他们将相守一生,可谁也算不到将来会如何!他想要的越来越多,她期盼的已成奢望,温润的面容,含笑的深情,公子仍如玉,她的心却已千疮百孔!那年桃花灼灼,少年招摇着那身醒目的红衣半倚枝头,笑得张扬而邪魅,他垂目看她,说:今日春光明媚,正适踏春,同赏可好?她站在树下不说话,只抬头定定看他,眸中水波盈盈,脸上一对梨涡若隐若现,分外动人。他弯起红唇轻笑一声,衣诀飘扬间青丝划过半空,落地时,漫天的红缓缓将她缠绕其中,他霸道地拥住她,你不说,我便当你默认了哦!
  • 巨兽来袭

    巨兽来袭

    狂风呼啸,烈焰蔽日,如山岳般的巨影降临在天空之海上!预言之日,崛起之时,满然无措的人们拿起了手中的武器!血影遮天,晦暗不明,即使尸横遍野也要守卫天空的自由!命运齿轮开始旋转,阴影下的未来逐渐呈现,远处,会是光明吗?
  • 我爱你——老师

    我爱你——老师

    作品遗弃~~~讲述了师生恋的爱恨情仇。题目有错《我爱你——老师》她,原是一个小气自私的风尘女子,遇上了他,她变了,真的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