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令人讶然的少女时代
李淑卿祖籍广东,父亲在湖北仙桃市做官,淑卿从小随父母定居湖北,算得上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诗书熏陶。父亲在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中死去,李淑卿跟着母亲谢氏依靠针线活儿勉强度日。谢氏看重女儿教育,尽管生活拮据,仍然竭尽全力鼓励她进学堂读书习字。淑卿长相清丽,聪颖好学,成绩优异,很得同学老师喜爱,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学堂教育没有普及,女子上学读书的很少,一直在学堂读书的女子更少,一般被看为逆经叛道。何况,李淑卿交往的都是男孩子,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做游戏,甚至偷偷在课堂里传递老师禁止阅读的书籍刊物。有一个同学带来《猛回头》这本书,李淑卿马上抢到手里,读得津津有味,她在课堂上竟然也拿出来阅读,被老师抓个正着,老师大发雷霆,说看书可以,但这样的书只能在家里看,不准带到学堂上来,否则,一定受到惩罚。聪明的李淑卿从老师言行里揣摩出老师其实是不厌恶这本书的,只不过害怕连累他自己,于是,李淑卿想了一个办法,主动承担学堂的清洁任务,以后在课堂上看书,老师也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尽管李淑卿在学堂里受到师生敬佩,但在学堂外,她是被鄙夷的,她的装束,不同于一般市民女性的装束,还有挺直腰身,毫无胆怯羞赧的神情,特别是公然出入大街小巷的自由行为,都使得与她相遇的人讶然,愤怒,白眼相向。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淑卿在河堤边踏青,遇到一个小女孩,背上背着比她自己身体要壮实许多的大男孩,上堤时,不小心被石头磕绊,摔倒在地上,大男孩哇哇大哭告状:“姐姐不存好心,故意摔我。前面一个妇人转身,满脸怒容奔向女孩,甩手就是两个巴掌,女孩子躺在地上,妇人又用脚踹,淑卿看不过眼,跑去抱住小女孩子,训斥妇人蛇蝎心肠,如此对待自己骨肉,妇人愤怒得咬牙切齿,一个男子跑过来,一把推开淑卿,大声骂道:我自己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与你何关?你一个女孩子,逆经叛道,不务正业,看谁以后娶你。”与学堂迥然相异的遭遇,李淑卿深叹——这是一个愚昧透顶的时代,女性被束缚太深了,不知道她们也是正常的人,与男子一样,难道不能出入大街小巷,难道不能上学读书?难道不能胸怀抱负为国效力?
叹息是叹息,18岁的李淑卿出落得一朵花似地漂亮迷人,可读书仍然没有更改一个漂亮女性的固定轨迹。看见女儿终日捧着一本油印的刊物,出入那些颠沛流离的同学家中,言行举止都遭到街坊邻居非议,母亲谢氏托人给女儿说了家境比较殷实的丁姓人家,以自己年事已高的理由逼迫淑卿匆忙订婚。李淑卿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迫于母亲的哀求,不得不答应母亲,嫁到丁家。谢氏看着载着女儿远走的轿子,轻吐一口气,她有些茫然,不知道是舒了一口气,还是吸了一口气,一颗心七上八下,满是迷茫,她太了解女儿了,执拗、孤傲、个性十足,她能轻易地做丁家媳妇,如同一个普通女子一样传宗接代、相夫教子?这似乎与女儿常常挂在嘴边的“生活”大相径庭。可“生活”又是什么?还不是女儿的一个念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愿望罢了,既然格格不入,这样的念想或者愿望又怎么能够变成现实?她不过一个弱女子,去追求她心目中的生活,未免不是幼稚之举。
B,牢狱之灾
谢氏带着担心,惶恐不安,她说不准她的女儿李淑卿会发生什么,总之,她的担心肯定不会是多余,在女儿出嫁后,女儿的一些同学多次来家中寻找女儿,带着他们油印的刊物,最终失望而归。谢氏好言回绝他们的拜访之请——淑卿已是丁家媳妇,你们让她安静地做人家媳妇吧。同学们面面相觑,然后一致摇头,媳妇——这个词语对李淑卿似乎太可笑了,李淑卿就是她自己,怎么能放弃自己归随他人?她可是把自由、个性、独立挂在嘴边的读书女性,她藐视欺压、愚昧、埋没,她是注定要打倒这个王朝的。
这些话吓得谢氏慌忙关紧大门,送走那些人,她捧着胸口,半天不能平静。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什么自由、个性、独立这些词语,本来是陌生的,与自己不相干的,可是,谢氏怎么能够说自己陌生?她早已从女儿那里听惯了这些骇人词语,每次都着急地捂上女儿嘴巴,却被女儿恼怒地躲开,嫁出女儿,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担心。果然,女儿出事的噩耗传来——丁公子突然暴病身亡,丁家一直不满意新媳妇大胆的言行和反常的举止,一致怀疑是新媳妇李淑卿害死了丁公子,已把她押送进监狱。谢氏跌坐在地上,她了解女儿了,淑卿满腹诗书,容貌漂亮又个性十足,肯定是不满意这桩婚事,但,话说回来,女儿虽然看不上丁公子,但不至于去害死他——害死他人,等于害死母女两人,女儿淑卿这点头脑还是有的,如果想害死他,当初女儿就不会答应自己出嫁丁家。
这样一想,满腹冤屈的谢氏去丁家求情辩解,甚至涎着脸皮送上白银讨好,无奈,丁家认定李淑卿是凶手,气势汹汹地责怪谢氏没有教好女儿,行为举止都要人惊诧愤怒,丁家大小早已烦死了她,一定要让她受到惩罚。
吃了闭门羹的谢氏,转而在亲戚朋友间求饶周旋,希望能得到一些周济,前去通融官府,亲戚朋友一向也看不惯李淑卿的出格言行,担心惹火上身,大都安慰几句了事。从亲戚家回来的谢氏领教了世态炎凉的绝望,她几乎能明白女儿所说的“为自己而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之类的言语,她抹着悲凉的泪水,悔恨自己不理解女儿,悔恨自己太迟领悟女儿的言论。一个母亲的心在满腔的悔恨中又滋生出勇气,她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救出女儿,甚至她想到,有一天女儿真的出来了,她一定会站在女儿一边,支持她寻找真正解放自己的道路。
谢氏冷静下来,绞尽脑汁地想着挽救女儿的办法,亲戚、朋友都不可靠了,求情也无济于事,还有谁能够助一臂之力?突然,一个念头犹如火星在脑海中闪亮,真正关心女儿的不是亲戚朋友,而是与女儿有共同志向的人,他们与女儿属于同类,女儿并不是孤单的,女儿的同学,有的出国留学过,有的是某些名望家族后裔,还有的是江湖侠义人士,他们与女儿心思相通——营救女儿的希望如同一簇火苗在心胸中窜起,亮堂的大火烤暖了母亲胸膛。
谢氏奔走于女儿同学杨玉如、李作栋等人,向他们呼告女儿李淑卿冤情,杨玉如立即召集一班同学好友,商量营救办法。终于,在多种力量的斡旋下,李淑卿因为谋杀丈夫证据不足被宣告无罪释放,谢氏抱着女儿,百感交集,她懂得女儿走的路程了,虽然艰辛,但是为她自己而活,还为更多的像她们一样的百姓而活。
C,辗转武汉
李淑卿得到母亲支持,更加坚定革命信心,携母亲谢氏辗转来到武汉,此时,武汉正处于暴风雨的前夜,革命人士云集武昌,正在积极准备首义,李淑卿一时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胸怀革命热情,满腹救国经纶,先进的思潮在李淑卿心中再次燃烧出无畏的勇气,一时,她热血沸腾。
李淑卿周旋于武昌进步青年中,参加联络,传递信息,转运首义必备的各种物资。当时,杨玉如他们由于准备不充分,一个秘密联络地点被官府发现端掉,崭新的联络地点还没来得及建立,李淑卿的家成为革命党重要的联络地点,准备起义的枪支弹药,还有一些珍贵的药物,从汉江刚刚下船,就秘密藏到她的家中,等待革命党前来联系接应,谢氏整天端着针线箩筐坐于门口放哨,观察来往路人,逢到有人询问——有没有崭新的长袍马褂卖?谢氏就伸出右手朝阁楼上指,要客人自己上去看。对上暗语,首义必备的各种物资秘密而安全地被接应出去,从未出现任何差错。李淑卿以她对革命的热忱和忠贞赢来了同仁们的信任。
同时,李淑卿还在人群集中场所发放传单,宣传革命真理,揭露清王朝的腐败,号召有志青年勇于担负起拯救国家的责任,参加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一番演说,激发了不少青年热血,发动他们参加革命,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她的能干聪明深得云集武汉的进步学生的信任。当时的武汉,云集不少留洋归来的进步青年,他们的学识和先进思潮深刻影响了李淑卿,李淑卿深感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崭新思想,在一些学生帮助下,李淑卿进入武汉女子职业学校学习,在此,李淑卿又在女同学中间积极宣传新思潮,宣传自由、独立之思想,李淑卿在武汉职业学校名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