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化太快!就在人们对全球性通货紧缩忧心忡忡之时,通货膨胀已经悄然而至。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几乎无一例外地实施了低利率政策,其中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0 。25%,欧元区利率为1%,日本利率则重回0 。1%。与之对应的是,欧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大幅走高。美元指数由强转弱,到2010年3月,跌破80点重要关口,距离2008年12月份的阶段低点仅一步之遥。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信贷膨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在流动性的推动下急剧上涨。
历史何其相似。此情此景,又把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2001年以后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复苏的火热场面。2001年时,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到2004年5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5 。50%逐渐下降至1 。00%;欧元区利率则在2001—2005年11月从4 。75%下降到2%;而日本也把零利率(0 。10%)从2001年9月保持到了2006年6月。虽然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均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到较快增长,但低利率政策也为其后来的商品泡沫和全球性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像抽烟,政府和货币当局对此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用增加货币数量的方式增加政府开支、刺激经济是政府最常用、最喜欢用且政治阻力最小的办法。
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副作用也是巨大和显而易见的。一旦患上了宽松货币政策依赖症,政府和货币当局就形成了政策惯性,要想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就很自然地通过降低利率、超发货币来刺激经济。这样的政策措施早已写入经典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成为医治经济衰退的固定药方。而经济体面临的长期的经济结构问题,储蓄和投资关系失调问题等往往就被掩盖起来,甚至不被提及。而政治家的目的只是为了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在政治任期内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他们就达到了连任或青史留名的目的,选民们则往往被暂时的虚假繁荣所掩盖。实际上,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长远,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也适用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因为需要改革开放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也同样需要。
当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只是出现了恢复性的上涨。金融危机时期,金融需求的崩溃,大宗商品遭到恐慌性的抛售,出现了价格远远低于价值的“负泡沫”现象。待到市场情绪稳定,人们重新审视供求基本面时发现,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于是价格便出现了理性的恢复性上涨。但至于涨势是否能否延续,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基本面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如果宽松货币政策的“威力”进一步放大(几乎是肯定的),那么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商品属性”可能再次让位于其“金融属性”,价格再次出现偏离实际价值的“泡沫”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总体而言,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之后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大危机,这次危机也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当前的形势是,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仍不乐观,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处于疲弱状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困难重重。全球经济很可能要到 2010 年后才会扭转下降趋势,出现正增长。即便如此,这样的正增长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如果因大宗商品价格泡沫而出现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那么出现滞胀的危险性就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