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相对价格”的经济世界中,对任何商品价格走势的判断都离不开参照物,国际油价也不例外。因而,在对国际油价现实和未来趋势作出判断之前,首先应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你“相对”哪一种商品或者货币来判断国际油价上涨或者下跌?
第二,你所认定的“高”油价是“相对”什么而言,是成品油消费支出占个人或者企业总支出的比例,还是“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实际影响?
第三,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你的模型主要“相对”哪些因素构建,又舍弃了哪些因素?
之所以提出这三个问题,是想说明造成国际油价高涨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要从多方面考虑。第一个问题反映了油价的上涨幅度和影响范围。2006年前后国际原油交易的名义价格上涨几乎与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步,同时也伴随着美元汇率的下跌,即弱势美元的格局。从即期来看,美元汇率与国际油价基本上是负相关(注意,这里说的是即期,不是长期)。包括油价在内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同时暴涨,显然是很危险的,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第二个问题反映了原油名义价格上涨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收入分配效应。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即对不同的国家影响是不同的。以美国为例,与1979年相比,GDP规模增加了1倍,但石油消费只增加了9%,能源支出占GDP比重由1981年的14%降到2006年的7%,能源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8%降到5%。油价上涨对美国企业和居民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而相反,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来说影响反而可能更大一些。
第三个问题实际表明了决定油价走势的因素众多,因而我们只能对短期内油价走势作出估计。石油作为一种商品,无论具有多么强烈的“政治色彩”,其价格的决定因素无非是供给、需求,还有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计价货币汇率。在这样的一般均衡框架内,油价的涨跌总是能有合理的事后解释。不过事前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实的情况是,大量的关于油价走势的历史文献几乎很少对此作出过“正确”的判断和预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关于油价的分析模型中总是无法加入国际政治中的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往往直接影响油价的走势,甚至还可能持续相对长时间。比如,伊朗核问题六国方案奖惩清单刚刚出炉时,布什总统给伊朗的答复时间设限“几周”。伊朗对六国方案的应对和美国对伊朗的态度,决定了下一步油价的走势。
其实,从国际油价波动的长期趋势来看,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和汇率因素,2006年前后的国际油价要比历史最高点的价格低很多,要达到80~90美元的位置才能与历史最高点持平。但不同的是,石油危机时期的油价暴涨并没有伴随着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2006年的油价上涨则正好相反。当前的世界经济由于各国广泛采取了能源储备、节能技术等措施,对石油的依赖反而比以前下降很多。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因实施强有力的节能措施,截至2006 年,全球能源消费减少了49%,世界经济对石油依存度下降了38%。
所以,原油名义价格的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确定的。而且,如果美元走高,油价上涨可能还会出现逆转。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世界经济增长表示悲观。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发布的报告就大幅上调预期世界经济增长率,并认为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9%。
当然,高油价的存在对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总归不是好事。所谓“功夫在诗外”,解决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可能也要从油价以外入手,而不仅仅是盯住所谓的“需求因素”等局部问题。至少可以通过多边或双边机制等平台进行大国之间的协调,从而解决影响油价走势的最主要几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