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小儿按摩的特定部位
从生理的角度考虑,小儿的身体与成人相比具有不同之处,因此小儿按摩与成人按摩也有很大的不同。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除了采用十四经部分腧穴及经外奇穴、阿是穴外,多数穴位是小儿推拿特定穴,多分布在肘关节以下,且以手掌部、手背部居多。小儿按摩的常用部位 经:拇指末节螺纹面。板 门:手掌面大鱼际顶面。 经:示指末节螺纹面。内劳宫:手掌面掌心正中。 经:中指末节螺纹面。内八卦:在手掌面以掌心内劳宫为 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圆心,内劳宫到中指根中外1/3交 经:小指末节螺纹面。界处为半径所做圆周上。肠经:示指桡侧指端到虎口呈一小天心: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直线。总筋:在手掌面腕掌关节横纹 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正中处。
四横纹:手掌面示、中、无名、小指近掌端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示、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小肠经:小指尺侧从指端到指根呈一直线。
二扇门:中指根部指蹼两侧左右各一。
一窝风:手背掌腕关节横纹正中凹陷处。
腹:整个腹部。
脐:肚脐。
肚角:天枢穴下2寸,脐旁两侧的大筋。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穴至曲池穴呈一直线。
天河水:在前臂正中呈一直线。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穴至肘呈一直线。
天门(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坎宫:眉头至眉梢呈一横线。
太阳穴:眉外稍后方凹陷处。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的这一直线部位。
脊柱:后背正中大椎穴至龟尾呈一直线。
七节骨:第4腰椎至尾骨尖端呈一直线。
龟尾:尾骨尖端。
按摩方法
第二节小儿按摩的注意事项
小儿按摩手法与成人手法相比,其手法尤其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小儿肌肤娇嫩,按摩时一般要借助适当的介质,以防损伤患儿肌肤。
小儿按摩一般按照“一头面,二上肢,三胸腹,四腰背,五下肢”的顺序进行按摩。另外,因小儿的自控能力较弱,所以可先按摩那些刺激较轻、不易引起小儿哭闹的部位;相反,一些刺激性较大,容易引起小儿急躁的部位,可放在后面阶段按摩。此外,像“拿”“掐”“捏”等强刺激手法,除急救以为,也应放在最后操作。
小儿按摩,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体位,以能让小儿感到舒适为宜。在按摩的过程中,尽量多与小儿说话,或放上一段舒缓的音乐,以消除紧张情绪。
小儿按摩的时间一般为1 0~2 0分钟为宜。若局部出现异常,如破损、溃疡、骨折、出血等,应停止按摩。按摩后出汗时,应快速擦干,并注意避风,以防感冒。此外,小儿在过饥、过饱或过度疲劳时,也不宜进行按摩。
宝宝的皮肤很娇嫩,在按摩时除了手法要轻缓以外,还可以给按摩部位涂抹橄榄油、清水等润滑剂,以免伤到宝宝的皮肤。
第三节小儿按摩手法
小儿按摩手法与成人手法相比,其手法尤其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小儿肌肤娇嫩,按摩时一般要借助适当的介质,以防损伤患儿肌肤。
捏法
操作以单、双手的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作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称为捏法。小儿按摩主要用于脊柱,故又称捏脊法。
要领(1)操作时要有节律性,操作时间的长短和手法强度的大小及挤捏面积的大小要适中,用力要均匀。(2)操作时要用指面着力,不能以指端着力挤捏,更不能将肌肤拧转,或用指甲掐压肌肤。
适用部位脊柱、四肢等部位。
运法
操作以拇指螺纹面或示、中指的螺纹面在患儿体表作环形或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要领(1)操作时,着力部位要轻贴体表。
(2)用力宜轻不宜重,作用力仅达体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适用部位手掌、胸腹、背腰等部位。
掐法
操作以拇指甲切掐患儿的穴位或部位称为掐法,又称“切法”“指针法”。
要领(1)掐后宜用揉法,以缓和刺激。
(2)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不可掐破皮肤。
适用部位头面及手足部穴位。
推法
QIAFA
操作以拇指或示、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单方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
要领(1)进行推法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力度均匀柔和,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
(2)不可推破皮肤,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一般需辅以介质,随蘸随推。
适用部位适用于头面、胸腹、掌腕、四肢、脊柱等部位。
第四节小儿流涎症
流涎症,中医称“滞颐”,又名“涎液不收”,是指小儿唾液过多而引起口涎外流的一种常见症状。患儿口涎外流,浸渍两颐及胸前,常致衣服浸湿,且口腔周围有粟粒样红疹及糜烂。患口疮及口疳的小儿,也常伴有流涎现象,需与之鉴别。
选穴取穴
百会、脾经、肺经、肾经、内八卦、三关、足三里等穴。
按摩方法
步骤1
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等各300~500次,用拇指螺纹面旋推各经位置为补法。
步骤2
运内八卦100~300次,由腕向肘方向直推三关100~300次,顺时针摩腹3~5分钟。
步骤3
按揉足三里、百会等穴3~5分钟,捏脊5~7次。
提示:加强局部护理,保持患儿下颌、颈及胸前部清洁、干燥。大人不宜常吻或用手捏患儿腮部,避免损伤腺,少吃酸性食物,避免刺激引起唾液大量分泌。
第五节小儿呕吐症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中医认为其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症状,发病无年龄及季节限制,但以婴幼儿和夏秋季节为多见。
选穴取穴
脾经、胃经、板门、小横纹、内八卦、中脘、足三里等穴。
按摩方法
步骤1
清脾经、清胃经等各300~500次,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法。
步骤3
按揉中脘、足三里等穴各3~5分钟,分推腹部50~100次。
步骤2
揉板门3~5分钟,由小横纹推向板门300~500次,运内八卦100~300次。
提示:呕吐轻者,可进食易消化的流质质食物,宜少量多次进食。呕者可暂予禁食,病情好转后恢。哺乳时不宜过急,以防吞进空气,哺乳后需抱正身体,轻拍背部以排出吸入的空气,以免诱发呕吐。
第六节小儿厌食症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的脾胃病症。多见于1~6岁小儿,于夏季暑湿当令时症状加重。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会使患儿体重减轻,精神疲惫,抗病能力下降,易引发其他疾病或导致病情发展。
选穴取穴
脾经、内八卦、四横纹、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
按摩方法
步骤1
补脾经300~500次,运内八卦100~300次,掐揉四横纹100~300次。
步骤2
摩中脘穴、摩腹各3~5分钟。
步骤3
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各3~5分钟。
提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不可过食零食、甜食、肥腻及生之品,纠正偏食习惯。避免过度劳,如看电视太多、玩电子游戏机及习任务繁重等,使小儿精神过度紧,影响食欲和食量。禁止采取强迫段迫使患儿进食,避免进餐时管教孩子,以免产生逆反心理加重厌食,对患儿可采取投其所好法。
第七节小儿腹泻
腹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久泻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的营养、生长和发育。
选穴取穴
脾经、大肠经、三关、脐、七节骨、龟尾等穴。
按摩方法
步骤1
补脾经、补大肠经等各300~500次,由腕向肘方向直推三关100~300次。
步骤2
顺时针摩腹3~5分钟,按揉脐部3~5分钟。
步骤3
向上直推七节骨100~300次,按揉龟尾1~3分钟,捏脊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