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明月五分秋”,这是古人“中秋夜吟”的佳句。确实,中秋之夜,青天碧海,皓月当空,银光万里;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家家团聚度佳节。这一风俗,我国由来已久。那么,中秋节缘何而起?它的来历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几种:一、“唐明皇游月宫”说。唐代《开元遗事》上记载:中秋夕,唐明皇与杨贵妃临太清池望月。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二、“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汉朝刘安《淮南子·览冥篇》中发展为“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来张衡在《灵宪》一书中进一步把嫦娥说成了后羿之妻,偷吃了丈夫的不死药后,轻身飞月,变成蟾蜍(癞蛤蟆),笔下似有贬义。到了六朝后,人们对嫦娥奔月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已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祭月,盼思嫦娥回归人间。到了宋代,中秋被定为节日;祭月更为盛行。三、“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署;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同时,《礼记》也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夕月”即是拜月,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之俗。到了魏晋,开始普及民间赏月。
同类推荐
青少年人生规划(你在为谁读书系列)
对于青少年而言,文理分科,大学专业填报,毕业选择工作,青少年往往不知所措,作家余闲面对这个迫切的时代命题,磨剑六年,再推力作,对青少年人生规划给出了与时俱进、更加清晰的指导,本书的主人公杨略意外遭遇车祸,人生随之陷入迷茫:是优游卒岁,得过且过,还是重整志向,重新出发?爱子心切的杨父用了十堂课告诉他:人生意义在于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身价值需要人生目标。通过了解自我的优势、兴趣、价值观和个性,了解社会的需求,知己知彼,合理规划人生,加以坚韧的意志、和谐的心态,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父亲的谆谆教诲,让杨略和身边的朋友收益匪浅。通过测试与实践,他们逐渐确定了人生目标,为日后大学专业的选择做好了充分准备。
热门推荐
爱你暖如兮阳
锦兮阳---西幻国帝王最宠爱的小女儿。锦兮阳被世人称为”兮阳无瑕“。但当她这个花心大罗卜遇见一大群美男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片段一:”寒寒,你看,我从青楼带回来的美男子。”那个被叫作寒寒的脸一黑:“阳阳,你能不能别那么花心啊,好好爱我一个不行吗。”某女一脸无辜:“我没有花心哦,我是把发现美,爱护美的传统传承下去啊。”片段二。锦兮阳踮起脚摸着锦念枭额头:”枭儿,你能不能不要讨厌我,再怎么说,我也是你母亲啊。“锦念枭暧昧把玩着锦兮阳的头发:”谁说我讨厌你了。”“啊,你难道不.....唔...“还没说完的话已经被锦念枭的嘴唇堵住了。”我只是讨厌你是我父亲的妻子罢了。”天啊,这还是她的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