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说你有自制力,你只是还没碰到诱惑。
于先生是公务员,由于家教的影响,平常自律甚严,不但在工作上一丝不苟,私生活也中规中矩,不赌不嫖不饮,可说是邻里中人人称赞的模范。
50岁那年,于先生退休了。由于生活简朴,因此虽然没发什么财,生活倒也温饱,加上退休金,反倒有余了。于先生闲散地过了几个月后,突然变了。他不是去饮去赌,而是和一位有夫之妇在一起,于太太知道后,又哭又求的,于先生不为所动,甚至对于太太的哀求表现得冷酷无情。于先生把退休金给了那位有夫之妇,终于回家了。
朋友问于先生:“后悔吗?”于先生回答:“不后悔!”
这是一个相当令人不能理解的案例,因为于先生的行为有三点和一般的观念是相冲突的:
一、和有夫之妇的“不正常”关系是违反法律的,于先生一生从公,不可能不知道这事的“严重性”。
二、于先生的退休金是“老本”,这钱如果没有了,会影响他往后的生活。
三、于先生有太太有孩子,婚外情对一个家庭的完整有相当大的破坏力,于先生一生谨慎,此事怎会不知?
相信这三点于先生都想过,可是他还是不顾一切地“做”了。为何会如此?
我不能说于先生的情形是个普通现象,但却很值得拿来讨论。
是不是守身如玉的人就不会“沦落”?我认为,每个人性格的“构造”基本上是一样的,差别只在显性与隐性,及某些特质表现强弱的不同。而不同环境,又让不同的人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性格风貌。换句话说,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更没有绝对的“天使”或“魔鬼”,完全随着环境在变化。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环境变化之后,仍不改其“本色”。这一方面是其“本色”(性格中的主要特质)过强;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与旧的环境“相生”之后,被环境定了型(或是“自我定型”),而无法与新的环境“相生”。但这并不表示他性格上的其他特质消失了,这些特质只是“隐伏”下来而已!
如果我们用气球来做比喻,就更能了解性格的这种特质。性格是气球,手是环境,手压哪里,哪里就凹下去,原来的气被挤压到别的地方去了;气球形状已变,但气并未减少,如果把手拿开,气则再跑回来,气球恢复形状!当然也有一些不同材质的气球“气”无法完全跑回来,气球还是变了一些形状(气根本无法回来的也不是没有)。
也就是说,人的性格的特质并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消失,它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或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当外在的环境改变,便会恢复形状(或部分原状),因此被压抑的性格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第一个可能是:时间久了之后,性格定了型,纵然压抑消失,仍然“回不来”;另外一种可能是:压抑消失,反而反弹得更厉害!从人性上来说,这种反弹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补偿与对环境的报复,这完全是人性的,无所谓对错。
从这个角度来看,于先生临老人花丛就可以理解了。他的家教及因为职业而来的自我形象认知,让他压抑了情欲,形成不满足的状态,所以退休之后,心想反正来日无多,亦无工作牵挂,碰到机缘,干脆“一次补足”,这也就是他一再表示“不后悔”的原因!
这样子分析并不是把于先生的行为“合理化”或“合情化”,这只是站在人性角度的看法罢了,与道德是无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