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恶”只会转换方式出现,不会完全消失。
小玉是一个中学生,班上教语文的高老师很受同学的尊敬与崇拜,小玉更把他平常讲的一些勉励的话和人生哲理抄下来,放在日记本里。
高老师学问好又风趣,有些女同学不禁对他表示好感,可是高老师都不为所动。
小玉认为,高老师真的是一位品德、操守都值得尊敬与学习的君子。
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也给予他这样的评语。
“这真是我的幸运呢!”小玉这样想着。
可是在小玉快毕业时,高老师却传出了“绊闻”,被她太太在宾馆里“捉奸成双”,而第三者正是教二年级英文的一位很文静的女老师。
这件事给了小玉极大的失望和打击……
小玉的失望来自两方面:
——她认为老师应该是品行无瑕的,想不到老师也会做出“这样”的事。
——高老师在言行上已成为大家的共同标准,想不到大家都“错看”了他。
其实这件事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小玉就不会那么失望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件事:
人选择职业是受到环境和性向的影响,和人性较无关系。也就是说,担任神职或教职的人有的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工作,有的是环境使他自然而然,或不得不从事这项工作,但这个人的人性特质,并不会因他担任教职或神职而改变。因此,神职或教职固然崇高神圣,但贪财好色、违法乱纪的也所在多有。反之,从事低贱工作的人也不完全会因为“低贱”,而失去人性光明的一面。清道夫拾金不昧、目不识丁的村妇义勇救人,诸如此类的故事亦不胜细数。由此可见,人性和职业是两回事。当然,职业对一个人的思想也有暗示和制约的作用,例如从事神职或教职的人,多少会因为此一职业的“神圣性”,而压抑或淡化他人性中“非神圣”的一面。至于能压抑到什么程度,则和个人意志力有关,但有一个事实不能否认——当受到外界刺激时,这人性中“非神圣”的一面就有复苏、向外寻找出路的可能。前述中高老师的“外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人”就应有新的态度:
——不要被职业“神圣”的光晕迷惑了对一个人的认识,应保持冷静和客观。另外,也不要因为某人“低贱”的职业而看不起他。不过,世人的通病是:容易崇仰前者而轻视后者!这,也是人性!
——人一时的“没问题”并不代表他一辈子不会“出问题”,没出问题只是“机缘”未到而已。能自律的人很多,但“不能自律”的人也不少,这种人“机缘”一到就会失控,这是我们对人性应有的了解,有此了解,与人相处或领导统御就不会应对无方了。
写到这里,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到人性本“善”或“恶”的问题。事实上,坚持“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都偏离人性的真正面目,因为人性是善恶并存的,二者只是比例问题,而且都不可能完全消失!
从这一点,对高老师为何会有“绯闻”,就可看得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