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要看内在,但人们却又常被表象迷惑。
有一次汉文帝前往上林苑的虎圈游玩。这虎圈内饲养了许多珍禽异兽,专供皇帝赏览,等于是皇室的私人动物园。
汉文帝召来负责人上林尉,询问他苑里的野兽禽鸟有哪些种类,数目各有多少。这上林尉因为在皇帝面前太过紧张,脑中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应对。汉文帝又接连问了其他问题,上林尉支支吾吾,一概回答不出来。
这时管理禽兽的虎圈音夫站在一旁,看见上司的窘态,便代替上林尉回答。凡汉文帝提出的问题,他都非常清楚,并回答得很详细。这音夫有心要显露本事,刻意提高嗓子,说得又响亮又清脆,仿佛能有问必答,无穷无尽似的。
音夫的对答如流令文帝十分满意,便指责上林尉说:
“你这官是怎么当的,还没有属下称职。”便吩咐随侍的张释之传旨,拜音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沉默良久后,趋前对汉文帝说:
“冒昧请问陛下:前丞相绛侯周勃是个怎么样的人?”
文帝说:“是个长者。”
张释之说:“既然能被称为长者,必是宽厚而又值得敬重。但从前绛侯为相,于庙堂之上不能应对陛下之问,平时亦木讷少言,不像这音夫喋喋利口,能言善道。然而绛侯诚朴笃实,忠于朝政,又有安定社樱的大功,可见口才迟钝并不见得没有才能,而言语伶俐的人也不见得有真材实料。现在陛下因为这音夫颇有口才,就要升迁他为上林令,臣担心天下人会以此为榜样,不再看重内在实学,而徒务外表的虚文。臣的愚见认为,对人才的选用方面,还是审慎一点比较好。”
汉文帝听完张释之的劝谏,认为很有道理,遂打消了升任虎圈音夫为上林令的意思。
张释之为我们上了一堂“识人”与“用人”的课,不过他只指出了一个点,虽然如此,也值得我们做三日思了。
“识人”与“用人”是个学问。
任何人都可说出识人与用人的基本原则是“用人惟才”、“适才适所”,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常犯错误:
一、被对方的长相迷惑。譬如说看某人长相庄严沉稳,就认为他是个“将才”。事实上,一个人的外在气质只能呈现一个人某部分的人格特质,至于是不是将才,则有待检验。
二、被当时的情境迷惑。譬如说,面见你时恭谨有礼,因甚合你意,因此便认为他是个人才。事实上,这关于一个人的教养,和是不是个人才没有必然关系。
三、被自己的欠缺误导。譬如说,自己口才不好,见到口才滔滔的人便认为此人可补你之不足。事实上,光是口才好也不一定能重用。
四、被自己的好恶误导。譬如说,因为喜欢长相好的人,因此一见相貌俊秀者便认为是个人才,而长相较差的人便不被重用。事实上,长相和能力一点关系也没有。
五、被自己的懦弱误导。譬如说,自觉自己能力有限,缺乏自信,因此不敢任用能力强的人。事实上,能力强的人未必不忠诚。
六、错估人力需求与人才规格。譬如说,该用专业人员却误用管理人员,该用两人却用了十个人,这样事情当然做不好且浪费资源。
除此之外,人情因素、政治考虑、金钱介入、利益交换等都会让人在识人和用人上产生偏差。
识人、用人,真是一门大学问啊!
不过,如果一时无法掌握其中的精妙,就先听听张释之的说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