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蒙学
自古以来,国人特别重视童蒙教化,把它作为承传家道、家学、家业的根本。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掌握一些古代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童蒙教化主要是以儿童读本的形式进行的。这些诞生在古代的儿童读本中有民族文化血脉的精髓,也有些不合时宜的糟粕。而它们中蕴含的那种希望孩子增长见闻、知礼向善的良苦用心,却可在父母师长的谆谆教导下代代流传。
在南北朝时期的482年,有一天,一个背着行囊的13岁男孩走在南朝齐的都城建康的大街上,神色欣喜地东张西望。这个男孩叫周兴嗣。他远离家乡姑孰,即现在的安徽当涂,出外闯荡,就是为了多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资。
在建康经过十几年的游学,周兴嗣已经能精通各种纪事文章的写法,每次下笔,必是文采斐然。他仍然醉心于游学之中,以便见识各种风土习俗。
一次返乡,周兴嗣途径江苏苏州,看到天色已晚,就在当地的客栈住宿。夜里,睡得迷迷糊糊的周兴嗣听见有个低沉的声音对他说:“周兴嗣,你才学盖世,不久就会结识到尊贵的大臣,最后被圣明的君主重用。”
这声音响在耳际,像是说话的人就近在咫尺。周兴嗣吓了一跳,猛地惊醒后四处查看,却发现客栈的房间里门窗紧闭,根本没有人进入的痕迹。
494年,也就是周兴嗣25岁这一年,曾任南朝宋宰相的谢朏为避宫廷争斗,自请外任吴兴太守,周兴嗣性情平和,文雅有礼,使得一向厌恶与士人交往的谢朏对他另眼相看,就荐周兴嗣于阙下,常在一起谈文论史。
后来谢朏奉命回朝时,就在朝廷极力推荐周兴嗣的才学。不久,周兴嗣得到了梁武帝的重用,升为给事中,专门给皇室写文章。
梁武帝在位48年,一生戎马倥偬,但始终未忘读书,他深知那些“生于宫廷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知惧”的皇子的确是愚的恶的多,而贤的善的少。为了巩固梁朝江山,他希望自己的兄弟子侄,能够在他治下的太平年代成为饱学之士,成为继他而起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
然而,用心良苦的梁武帝却发现,天下竟然没有一本适合皇子皇孙的启蒙读物。当时流行的一些书籍,如《尚书》、《左传》、《论语》等儒家经典,对于孩子们来说程度较深,实为不便。
起初,梁武帝命翰林待诏殷铁石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碣碑石中揭下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每字一纸,一字一字地教授那些皇子,可是这种教法杂乱无章,不便于记忆,收效甚微。
梁武帝后来就想到,若是将这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编成一篇通畅又有韵味的文章岂不是更妙?可是,这样的文章由谁来写好呢?自然就是他最喜爱最重视的文臣周兴嗣了。
随意找1000个字组成一篇文章,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很难办到的。因为梁武帝想要的这千字文里没有一个字重复,组合起来又要有寓意,而且还要顾及文体文法,读出来还要朗朗上口,这实在是很苛刻的要求。
周兴嗣接到诏令后,回家找出王羲之的遗作,连夜工作。他伏案编撰,充分调动所有的知识库存,天才的大脑急速运转着,将那杂碎无序的1000个字一遍遍地排列组合,推敲斟酌。
最后,他采用四言韵语,8字一句,分125段完成,没有重字重义。第二天雄鸡报晓之时,终于编出了锦绣华章《千字文》。
因为太费心劳神,仅仅一夜之间,周兴嗣发现自己竟然忙得一夜白头了,就像伍子胥过昭关那样,满头乌黑的发须,都变成了雪白的银丝。
宋代类书《太平广记》这样记载了这件事:
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个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召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
周兴嗣到朝堂上报告时,梁武帝看见他几乎不敢相认。梁武帝欣赏过周兴嗣的作品之后,大喜过望,又重赏了周兴嗣,提拔为佐撰国史。其他大臣看过这篇《千字文》之后,也纷纷赞不绝口,随后马上在宫廷的蒙学教育中流行起来。
周兴嗣选择的内容从远古的混沌初开、日月运行、四季循环开始,叙述江河鱼鸟等自然界生物及景观。从伏羲氏、神农氏的龙师火官、天地人三皇,到仓颉造字,嫘祖制衣,囊括了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对偶押韵、文法细畅,便于记诵。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如秦代李斯的小篆体《仓颉篇》。但是这些被称为“字书”的作品多数影响不大,在流传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可读性有限。
而《千字文》内容精、文辞美,又是皇室用书,知名度高,以这种无可挑剔的姿态问世,便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蒙学读本。后来的明代语言学家顾炎武曾经点评过《千字文》,他说:
读者苦《三苍》之难,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三苍》”指的是秦李斯《仓颉》7章、赵高《爰历》6章、胡毋敬《博学》7章。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汉代合此3书为一,断60字为一章,统称为《仓颉篇》。“千文》”指的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在内容上熔各种知识于一炉,并通篇贯穿以统一的思想,脉络清晰,语言洗练,这些长处是此前读物所缺少的。它的长处后来为《三字经》所吸取,为这部优秀童蒙读物的出现提供了借鉴经验,这只要对二者稍加比较就可明白。
《千字文》之后,尤其是宋以后,童蒙读物层出不穷,数目众多,这些作品在通俗性和知识性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各有长处,甚至还有《续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但它们之中无一能与《千字文》相比。
因为其他文献的一个共同缺点就是文采稍逊,都无法与《千字文》的文采相比。《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许多人不但把《千字文》当作一部启蒙教材来读,而且作为学习书法的绝好范本。
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隋唐之际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用30年的时间,摹写了800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因为求书的人越来越多,住处的门槛几次都被踏穿,所以包了一层铁皮,人称“铁门槛”。智永的这一举动,既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智永之后,历代写《千字文》的书法大师比比皆是,著名的有唐代书法家怀素、北宋皇帝宋徽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等。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无疑大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很多伟大的艺术瑰宝。
唐代以后,《千字文》这种形式被人们广泛地加以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书法作品。
比如:唐代僧人义净编纂了《梵语千字文》,宋代文士胡寅著有《叙古千字文》,明代文学家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颂》,清代侍读学士吴省兰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等等。这些所谓的作品内容各不相同,但都以《千字文》为名,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千字文》在古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宋真宗时,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字,止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
明清时期,《千字文》被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每一间用于考试的号房都用《千字文》来编号。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回描写了屡试不中的周进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的情景:
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
古代一些需要用较大数字编号的项目,多采用《千字文》,这恐怕是连作者周兴嗣都始料不及的。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被后世称为“三百千”,是3部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格修养的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言辞简练,含义丰富,朗朗上口,便于诵读。
相比之下,《千字文》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给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千字文》问世以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