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十分关注孩童的教育问题。他发现当时没有一本典籍是关于教化孩子的,觉得如果一个人在幼时就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那以后还怎么成才呢?于是,就写出了一本童蒙教化的著作,起名为《童蒙须知》。
《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了详细规定。对此,朱熹说: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朱熹认为,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也不能衣冠不整,否则长大了也不会形成好的习惯,在外则会被笑话父母没有好家教。在书中,朱熹严格地对古代孩童的标准装束作了详细的规定:
对一个人来说,身体外表的端正清洁是最重要的。自冠巾、衣服、鞋袜都需要细心爱护,令它们洁净整齐。我家的先人常常告诫我们说,男子的装束有三紧,也就是头紧、腰紧、脚紧。
头,指的就是头巾。对未成年还没有加冠的男孩来说,则是发髻总角。腰,指的就是束腰的带子,脚则指的是鞋袜。
身上的这三处装束一定要细心穿戴好,不能懈怠宽慢,连穿衣服都太过随意的人行为也会放浪形骸,会被人看轻的。每次着装之后都要对自己检查一番,提整襟领,整理两衽和纽带,不要有遗漏。
穿戴整齐只是第一步,然后就是要保持衣服的洁净:在吃饭喝水的时候也要留心衣服,不要让它有污迹和损坏。行走的时候也要小心不要让它溅上污渍或者被破坏。脱掉衣服的时候,要把它整齐折叠后放在衣箱之中。
如果不把衣服随意乱丢乱放,衣服就不会染上灰尘和脏污,还能容易找到不会丢失。衣服穿久了自然会脏,所以衣物要勤洗,把破的地方缝补上。即使全是补丁也没关系,整体干净最重要。
在洗脸的时候,要找毛巾遮住衣领并卷起两袖,不要把它们弄湿了。如果要劳作,就把宽袍大袖的衣服收起来换上短一些的便装,但仍然要爱护衣服,小心别弄脏。
白天穿的衣服,到了晚上睡觉时要换下来,这样衣服才不会生虫子,不会被弄坏。如果照这样做的话,不仅人看着有精神,衣服保存得也很好。
晏子的狐裘能一穿30年,虽然也有他节俭困顿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也说明他对衣服爱惜有道啊。这才是最重要的。
儒家一向讲究尊师重道,儒家学说先圣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幼小的孩童可能还不知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朱熹就把这一点化成了简易的几句叮嘱: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
既然做了别人的弟子,说话语气就要和缓谦逊,吐字清晰,不要高声吵闹喧哗嬉笑。当接受父亲或兄长等长辈的教育时,要低头恭敬听取,不能狂妄地顶嘴分辩。
即使长辈教训你的地方有不对的,也不要一味争辩,还是先忍下来。等过一段时间,再细细把当时的事情对长辈讲清楚,说这件事其实是另一个样子的,前些时候忘记告诉您了。
对于儿童的学习,朱熹在《童蒙须知》里说: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要求人在学习时要整理好书桌,坐姿端正,书写也要认真,这些细小的方面都体现了朱熹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事实上,朱熹本人是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人,很多生活习惯都是在年少时养成的。
朱熹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
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慢慢地向前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作为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教育家,朱熹的一系列教育理论和他所著的蒙学教育著作《童蒙须知》,对后世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