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源的黄涛说:“拥有多少财富是没有用的,你需要去创造财富。从一定层面上讲,财富不能换取智慧和机会。做事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积累的经验,仅有财富是不能达成的。”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个人而言,1个亿跟10个亿没有多大差别,10个亿能吃到的东西,1个亿也同样能吃到”。
据报载,黄涛办公室的左侧墙上,悬挂着黄如论手书的“知贤善任,见贤思齐”的条幅,落款为“赠儿涛”,浓浓父爱溢出纸面,让观者感同身受。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的黄涛,对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不陌生。“以人为本”在现阶段是个泛滥的词,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因此,黄如论写的这8个字对黄涛时时加以勉励,可谓用心良苦。
黄涛认为,“以人为本”是跟企业的发展有密切关联的。
拿“世纪金源”这样的企业来说,最初是作坊式的,后来发展成为企业,再后来就会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当一个企业遍布中国或者一个省的各个地区时,仅仅依靠家庭的成员是无法控制这个企业的,只能通过不断地创新。”
“创业初期,生存都会有问题,无暇顾及其他。当公司发展平稳,每年都有利润时,就会考虑到公司的员工。我们制定了很多福利政策,比如分房,副经理以上员工都有房子,对员工进行股份式分红。利用这个模式来加强公司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提升员工在社会上的地位,使员工得到最大的满足。”
黄涛进一步从“以人为本”引申到“社会责任感”。“当公司的利润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时,我们就会有另外的目标。”黄涛认为,一个有实力的公司,应把更多的视线投注到社会上那些需要扶持、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对此,黄涛的解释很实在。他说:“虽然我们没有完全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种崇高思想和理念,但是,我们的财富也来源于社会,因此要回报社会。取得财富不能作为一个公司运作的最高目标,它应该有一个更好更高的升华。”
他强调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公司的发展、财富的增加,这种责任感才会越来越强。“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开始就能够认知的。”
当被告知在这次的慈善家排行榜上,黄如论仍然是第一名时,黄涛略思索了一下,说:“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第一名才去做慈善的,但这是有关组织给予我们的一个肯定,很高兴能够获得这个荣誉。”
黄涛随后强调:“我们不一定非要做第一,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对社会做多大贡献,就做多大贡献;能捐助多少人,就捐助多少人。我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只有企业做好了,才能够把这个传统保持下去。”
“在榜上越靠前,说明我们捐得越多。我们希望名次能靠前,这说明我们为社会做的贡献越大。再往深里想,这也说明我们企业经营的越好,这些方面都是能够彼此互证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榜单,很好地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黄涛接着认真地说,“建议你们在做榜单的同时,注意保护这些慈善家,保护他们的热情。”
黄涛把父亲从事慈善事业所带来的好处归结为两点:“使心态得以平衡”和“有利于公司发展”。
“以前我们没有做慈善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寺庙向老百姓发放一些现金。”直到现在,黄如论的很多捐款也都是随机的、不经意的。“他听说哪个地方出现了危机需要帮助,就马上开支票,一两句话就把事情解决了。”黄涛说。
黄如论之所以没把捐款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运作,是因为“太忙了”,无暇考虑如何把捐款做成事业的一部分。“我建议父亲建立一个专项基金会,把慈善事业作为一个长远的事业来做。”
对儿子这项建议,黄如论并没有采纳,他认为他有太多的商业项目要做,因此无暇再分心来成立基金会。“我自己的专长是创造财富,至于做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不是我的专长,所以我采取捐赠,而不是直接成立自己的基金会。”
黄如论认为一个企业家,如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贡献、社会责任,甚至也是更大的慈善”。
2009年4月24日,“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颁奖典礼上,黄如论、黄涛父子凭借2008年2.74亿元的捐款,再次荣膺“中国首善”。这已经是黄氏父子第6次登上这项榜单。记者问黄涛:“您和父亲再次荣膺中国慈善排行榜的‘中国首善’,有什么感想?”黄涛说:“作为我个人而言,再次捧起这个沉甸甸的奖杯,我心里同样是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