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国有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具有以下三点特征:
1.正值幼年。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不过30多年历史。早期民营企业的存活率相当低,现有民营企业的平均年龄不会超过10岁。就整体而言,民营企业还处于“儿童期”、“学前班”或“启蒙阶段”。
2.先天不足。毋庸讳言,民营企业在获取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资源配置方面相对国有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多数民营企业在制度、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上都存在着“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的缺陷,企业综合素质偏低,抗击风险能力不强,犹如一群营养普遍不良又正值青春发育期的“瘦弱孩子”。
3.规范不够。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民营企业在其运作和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期,存在诸多投机冒险、打“擦边球”和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和现象。这与企业家的素养有关,但也与市场体制、法律环境和政府监管的不完善有关。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感情、轻理性,重冥想、轻现实,使得民营企业家在决策中少有理性分析和长期反复论证的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和谐”,不讲是非对错,在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冲突,正确与错误不是判别是非的唯一标准,寻求妥协、寻求平衡、寻求折中成了民营企业家的处世习惯。“家本位”观念,重视家庭、轻视国家、轻视社会。造成民营企业大都是家族化形式,且社会责任感贫弱。中国重视“礼治”,轻视“法治”,强调“人类性善”,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人性中的阴暗面,使得民营企业不重视制度建设,即便是有了制度也不按此执行。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的彼此关系,认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是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其实一直是在以一种治家或治国的心态、方法来治理企业,以治家模式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家长,其他人都是家人或仆从,以治国方法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权力、控制欲极强,官本位思想很浓厚,“只顾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传统文化劣根,深深地烙印在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理念之中。
很多创业者都希望自己所创建的事业能代代相传,久盛不衰,因此,许多民营企业在思路上沿袭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子承父业、传子传孙的亲情上。然而,中国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的统计显示,当前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可见,父子相传,并不能保证事业一定能后继有人,关键在于要经营好一个企业的“企业家素质”是无法完全靠“传宗接代”能够实现得了的。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使企业经营历久不衰,决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地就经营论经营上,经济必须扎根在文化的沃土中才能持久。因此,对“传宗接代”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能局限于亲情相传,更重要、也是能更持久的“传宗接代”应该是文化,是形成一套能代代相传的良好风气,这就是企业文化。
我们的百年老厂、百年老店,事实上都已形成一套百年相传的厂风、店风。有了这种已较为定型的厂风、店风,那么即使领导人离去,或者企业遇到什么外来变化,只要企业文化常在常青,企业就不会丢失它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