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2700000006

第6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檄梁文》

城门如果着了火,祸患可牵连到护城河中的鱼。喻指受到外界的连累和影响。

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

——唐·魏征《群书治要·〈老子·德经〉》君主喜欢道义,臣下则喜欢德行;君主喜欢战争,臣下则喜欢武力。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唐·魏征《群书治要·孝经》

国君注重礼仪,那么老百姓不敢不讲礼仪。

上行之,则下效法之。

——唐·魏征《群书治要·孝经》

上级怎样做,下级就跟着怎样做。

君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止也。

——唐·魏征《群书治要·〈礼记·大学〉》国君如果喜欢金银财宝,要禁止平民百姓不沉溺于财利益,是办不到的。

俗易风移,必由上之所好。

——唐·魏征《隋书·儒林传序》

一个国家风俗习惯的变化,必定与国君的喜好分不开。

责于下者,必先禁于上。

——唐·白居易《策林一·号令》

责难于臣民的行为,国君首先就不能那样做。喻指上之不禁,下则不止。

凡下之从上也,不从口之言,众上之所好也;不从力之制,从上之所为也。

——唐·白居易《策林一·号令》

凡是老百姓听从统治者,都是不看他怎么说,而看他喜好什么;不顺从他的武力统治,而取决于他的所作所为。

君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举措,为人理乱之源。

——唐·白居易《策林一·策项》

一国之君的所作所为,是教育兴盛或废弛的根本;一国之君的举止措置,是百姓治理得有秩序还是混乱的主要根源。

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上苟好利,则天下聚敛之臣将置力焉。

——唐·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

国君如果喜欢奢侈,那么天下贪图钱财的官吏将恣意妄为;国君如果追逐私利,那么天下搜括钱财的臣工就会全力去剥削老百姓。

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

——唐·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

国君喜欢什么,臣下就照着做;上级怎么做,下级就会仿效。

古今之事不可不师,苟近而可师,何必远也?

——唐·房玄龄《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古代和现代的好人好事,不可不作为效法的榜样。但如果从近代的人和事中可以得到教益,那又何必去效法古人呢?

家且未正,焉能正人?

——唐·张九龄《让两弟起复授官状》

自己的家庭尚且没有治理好,怎么能够去治理别人?

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邪。

——唐·韩愈《爱直赠李君房别》

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想要自己不正直,这怎么可能呢?

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天长日久的影响,不用专门学习也能做了。

情蓄于中,事符则感;形潜于内,迹应斯通。

——唐·骆宾王《上廉使启》

情感蓄藏在人的心中,事与情相符就会感应的到;形潜伏在体内,迹象和形相符就会通达。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要使国家安定,统治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没有身体端正的身体影子必然弯曲,上面合乎规矩而下面必然混乱。

近贤则聪,近愚则聩。

——唐·皮日休《耳箴》

亲近贤明的人,心中就会清明;亲近愚蠢的人,头脑则会糊涂。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唐·李延寿《北史·杨播传传论》

崇尚道德,做事谨慎,使之成为他人学习的楷模。

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

——唐·姚崇《执秤诫》

当官的是老百姓学习的榜样,自身端正,不须命令人们也会照办。

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唐·马总《意林·申鉴》

善于推行禁令的人,先禁止自己而后禁止别人;不善于推行禁令的人,先禁止别人而后才禁止自己。

上行下效,然谓之教。

——唐·马总《意林·政论》

上级怎么做,下级就怎么做,这就是所说的“教”。

上失肤寸,下失寻常。

——唐·马总《意林·韩子》

上级犯了较小的错误,下面就会酿成严重失误。

丽柱者丹,附墨者黑,盖累渐而得之也。

——唐·王绩《负笭者传》

经常接近红色易变成红色,经常靠近黑色易变成黑色,这是由于浸染积累而变成的。

为丝若不直,焉得琴上声。

——唐·邵谒《送徐群宰望江》

如果琴弦不直,弹出的琴声也不会纯正。

多士之林,不扶自直。

——唐·杨炯《参军事卢恒庆赞》

身处正派人中间,不需要别人帮助也可成为正直的人。

一波才动万波随。

——唐·船子和尚《颂钓者》

一个水波动,就会有成千上万个水波随之而动。喻指局部对全局的影响。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

——《唐太宗纪》

效法上等的,只能成为中等的;效法中等的,难免成为下等的。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崔彦昭传》

只要立的标杆是笔直的,就不会有弯曲的影子。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宋·苏轼《后赤壁赋》

风吹山而鸣,山谷会跟随响应;风刮起来,水浪会涌起。喻指事物之间的影响。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宋·苏轼《盛南仲知衡州》

没有不能正己却能正人的人。

厉精,英如自上率之。

——宋·苏轼《策别第八》

振奋人的精神,不如上级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

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丘山之取;上有滂沛之泽,则下有涓滴之施。

——宋·苏辙《久旱乞放民间积欠》

国君想取头发那么小的一点东西,下面的官吏就要占有山丘那么大的东西。国君有滂沱大雨一样的恩泽,下面的官吏就有小雨点一样的施舍。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宋·欧阳修《连处士墓表》

做事身体力行,不用说话,便自然取信于他人。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

——宋·欧阳修《陈公神道碑铭》

用命令率领人,不如身先士率。

哲人日以远,典型在夙昔。

——宋·文天祥《正气歌》

历史有德行的人离我们一天天久远了,但他们留下的风范,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爱利,则聚敛之臣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术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

——宋·张商英《素书·安礼》

君王喜好财货利益,搜刮民脂民膏的臣子就找上门来;喜欢打仗,用武有道的人就找上门来;生性勇敢,以伤亡为乐事的人就找上门来;爱好神仙,懂得神仙术的人就找上门来;希望吉祥的征兆,以曲为直以假为真的人就找上门来。

善者亲之,以治吾不善;不善者亲之,以成吾善。

——宋·崔敦礼《刍言》

亲近有德行的人,可以纠正自己不好的地方;亲近缺乏德行的人,可成就自己好的地方。

贤者,吾敬之以为法;不贤者,吾敬之以为戒。

——宋·崔敦礼《刍言》

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我敬重他并把他作为学习的楷模;无德行和才能的人,我恭敬他却把他作为警戒。

上好利则下多盗矣,上好勇则下多杀矣,上好矜则下多斗矣,上好辩则下多诞矣,上好智术则下多诈矣。

——宋·崔敦礼《刍言》

上级喜好钱财,下级就多强盗;上级喜欢勇猛,下级就多凶杀;上级自以为贤能,下级就多争斗;上级喜欢辩解,下级就多荒诞;上级喜欢智谋权术,下级就多奸诈。

为臣莫重于守官,治狱莫先于奉法。

——宋·王十朋《代越帅王尚书待罪状》

作为臣属没有比坚守职责更重要的,执法,必须首先奉公守法。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好人是坏人的老师,坏人,可以作为好人的借鉴。

上有一点黑,下便有一扑黑;上有一毫差,下便有寻丈差。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国君有一点黑,臣下就有一抹黑;国君有一根头发那样的差错,臣下就有一丈长的差错。

不能治心,焉能治身?不能治身,焉能治人?

——宋·邵雍《治心吟》

不能治理自己的心灵,怎么能治理自己的行为?不能治理自己行为,怎么能治理他人?

不为十分人,不责十分事;既为十分人,须责十分事。

——宋·邵雍《责己吟》

自己不是十完十美的人,就不要强求别人做完美无缺的事;自己如果是群众的楷模,才可以要求别人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完善。

人君宜先正其身,亦如治家,家长不正,家亦乱矣。

——宋·刘安世《应诏言事》

国君应该首先端正自己,这如同管理一个家庭一样,家长言行不端正,家庭就会处于混乱状态。

修己以正人,谓之善政;修己以教人,谓之善教。

——宋·吕希哲《吕氏杂记》

先修正自己再端正别人,称之为善政;先修正自己再教育别人,称之为善教。

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省心录》

对自己要求严格就可以使人信服,宽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心,身体力行就能领导人。

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

——宋·许棐《樵谈》

和邪佞的小人交往,就像白雪落入墨池,就是化成水,它的颜色也会更污浊。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靠近水边的楼台首先见到月光,向着太阳的花草树木容易生机盎然。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君王如日规,臣民如影子。日规移动,影子也随着移动。

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

作为上级如果公正贤明,下属有无才德就看得一清二楚,什么都逃不脱了。

表曲者景比邪,源清者流必洁。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日规弯曲,影子必然弯曲;水源清澈,水流也自然清洁。

惟圭璧其身,纤毫无玷,然后可以严责吏矣。

——宋·佚名《州县提纲》

作为国君只有自身像圭璧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损,然后才能够严格要求各级官吏。

人亡典型在,百世留清尘。

——金·元好问《萧斋》

人虽然死了,但榜样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千百代之后,还能留下高风亮节。

雀无翅儿不飞,蛇无头儿不行。

——元·脱脱《金史·斜卯爱实传》

鸟雀没有翅膀则不能飞行,蛇无头则不能行走。

同类推荐
  •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集学识与风度于一身的胡适可称民国时代的万众偶像,他一生演讲无数,这是他关于“容忍与自由”的演讲精选集。这些演讲是胡适一生自由思想的集录,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胡适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内容涵盖文化、修身、政治、教育、社会变革等诸多领域,是胡适思想精髓与真情实感的集合。50多年前胡适逝世,如今“胡适热”成为一种现象。即使相隔百年,人们还可以听到那震撼心灵的声音,重读胡适,人们保持着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给21世纪中国的新一轮启蒙。我们需要寻找终极价值,不再被蒙蔽双眼。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是天津电视台于2008年拍摄的以空中视角俯瞰天津的航拍纪录片,并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城市形象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是天津电视台的天津航拍系列题材纪录片之一。
  •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观人学》中介绍了“古代六戚观人法、观诚法、观色法”等等方法,而“古代六戚观人法”是指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爱敬便可一目了然。父、母、兄、弟、妻、子,称谓六戚。而“观诚法”是指观诚之法是从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考察人。
  •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本书从国学经典、诗词曲赋、书法绘画、乐舞戏剧、古玩收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入手,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著作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浓缩,采用设问方式,介绍丰富多彩而又震撼人心的历史,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丰满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热门推荐
  • 公主抢夫不嫌多
  • 回族创世神话故事

    回族创世神话故事

    本丛书收集整理了广泛流传于我国回族聚居密集地的民间传说故事。一组组有关回族的创世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以及回族风物传说、回族机智人物、爱情传说、生活风情和回族民间动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表述真切感人,故事主题单纯素朴,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理求真、意求善、性求美、身求洁、心求圣的高尚追求和美好心灵。
  • 绝代风华:王爷请滚开

    绝代风华:王爷请滚开

    她,苏冉。21世纪杀伐果断的顶级杀手,没心没肺,阴晴不定,喜怒无常。服毒而死她,苏冉。莫云国苏家小天才,年轻一代高手榜上高居第十。红颜薄命。死在古战场上。当她重生为她。从此打怪升级,神宠相伴,桃花不断。这是渃冉第一次写小说,原谅我起名白痴,就连简介都用了我一个小时,文笔可能也不好,可我绝对会认真的写每一章。希望大家多多的提意见。渃渃会改的。
  • 千年咒锁千秋

    千年咒锁千秋

    曾经有人告诉我,放下执念,你便成佛。可是,我连她的转世也无法寻找,如何放下。有人说,业火焚烧,可将佛也化成灰烬,你寻不到她,只是因为她根本进不了轮回。我想,这世上有没有什么重生之术,只要让她重新活过来。千百年来,碧落黄泉山水之间,仿佛过了很多世……眼前的少女渐渐的和她一点点的重合,少女说:“我给你做伙计吧。”我当时看着账本的手莫名一颤,却是故作淡定,头也没抬的问道:“你会什么?”少女自信满满的说:“我能看见鬼。”
  • 逸乱乾坤

    逸乱乾坤

    为救胞妹,为除废物之名,为了获得更强的力量,他独自闯荡,身世逐渐浮现,战主宰,斗乾坤........
  • 大剑皇

    大剑皇

    一个无父无母的混混,无意中踏住江湖,最后成为真命之人,成为一代剑皇。
  • 农女的田园生活

    农女的田园生活

    难道是穿越小说看多了?睁开眼一切都变了。穿就穿吧,算了!自己也不计较这个了,自己好歹也是21世纪来的新新人类,随遇而安的性格肯定能好好适应这里。。。。
  • 离别的夏日午后

    离别的夏日午后

    两个人同时喜欢一个人,但是其中一个女孩是男孩的同父异母妹妹
  • 林娥姁

    林娥姁

    柔弱的女人迷失的人性,黑色的罪恶,悲惨的一生
  • 跨越传统碑石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跨越传统碑石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本书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巨大的才华和多舛的命运。内容包括:苦涩的早年、踏上文坛、傅立叶学说的信徒、“死屋”十年、激动不安的灵魂、危机与转机漂泊岁月、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