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先己》
若想战胜他人首先先要战胜自己,若想评论别人必须先自我检点,若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有自知之明。
水泉源深,则鱼鳖归之。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功名》
水如果很深,鱼鳖就会归聚。喻指归附。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
——《礼记·缁衣》
国君喜好某种事物,臣民必定更加喜好。因此,国君喜好或厌恶什么,不能不审慎从事。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礼记·大学》
先要求自己,然后才能去要求别人;自己要没有过失,然后才能去批评别人。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礼记·哀公问》
君主正直清明,百姓就会服从政事。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礼记·学记》
优秀的皮匠的儿子,必然学习制造皮衣;制弓能手的儿子,必然学习编织竹器。喻指父亲的行业,对儿子会产生影响。
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
——《礼记·乐记》
国君喜好的东西,臣下就仿效着去做;官吏的所作所为,老百姓也将照此办理。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
——《礼记·缁衣》
下级对待上级,不听从他的命令可以,但一定要服从他的行动。
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做事要做在他人的前面,说话要说在他人的后面。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汉·戴德《大戴礼记·主言》
身为官吏,应是民众的表率,表率正直就没有不正的事物。
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交则下交争。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上级若多巧伪,下级就会多狡诈;上级若多事端,下级就会多虚假;上级若常烦扰,下级就会不知所措;上级若多贪求,下级就会交相争名夺利。
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善于做事的人像乘着船而高唱悲歌一样,一人唱就有千人附和。喻指以身作则得人心。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国君需求木材,臣下就会大量地毁林伐木;国君需求鱼,臣下就把溪水抽干。
响不能掌独为声,影不能倍曲为直。
——汉·刘向《说苑·谈丛》
一只巴掌拍不出声响,十分弯曲的东西影子不会是直的。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汉·刘向《说苑·谈丛》
树木高大,鸟会在此筑巢;品德高尚,有志之士就会向他靠拢。
树曲木者恶得直景。
——汉·刘向《说苑》
弯曲的树木,怎能会有笔直的树影呢?
白纱入缁,不染自黑。
——汉·王充《论衡·程材》
白纱放在黑色染料中,不用染自然就会变黑。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汉·王充《论衡·程材》
齐国的都城世代相传刺绣,所以,一般的妇女都会;襄邑有织锦的习俗,所以,连笨拙的妇女都会织锦。喻指环境对人的影响。
不习为吏,视已成事。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不知道如何办理行政事务的官吏,看看前人的办事方法就行了。
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跟着他的歌声唱下去;善于干事业的人,能使后人继承他的事业。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汉·桓宽《盐铁论·疾贪》
要想影子端正先要端正自身,希望下属廉洁自己先要以身作则。
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
——汉·桓宽《盐铁论·贫富》
善于管理他人的人,首先应能够管理好自己。
未有不能自足而能足人者也,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汉·桓宽《盐铁论·贫富》
没有自己不足而能满足别人的人,没有连自己都管理不好而能管理他人的人。
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和好人相比,是自我进步的阶梯;和恶人相比,是自我退步的主要根源。
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
——汉·韩婴《韩诗外传》
一匹马叫,别的马也会随着叫;一头牛吼,别的牛也会相呼应。喻指同声相应。
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智慧如泉涌,行为可以成为众人的表率,这样的人可以成为众人的老师。
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德行才能长进;和比自己低的人比较,德行便会退步。
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
——汉·扬雄《法言·先知》
先管理好自己再去管理他人的人能成为有用之才。
三足无头,不知所之。
——汉·焦延寿《易林·小畜》
有三只脚但却没有头,就不知往何处去。喻指无头而不行。
仁者在位而仁人来,义者在朝而义士至。
——汉·陆贾《新语·思务》
仁爱的人当政,就会有仁人投奔来;忠义之士在朝廷上掌权,就会有忠义的人来效劳。
近河之地湿,近山之土燥。
——汉·陆贾《新语·无为》
接近河的泥土潮湿,靠近山的泥土干燥。喻指环境的影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桃树和李树即使不说话,它的下面仍会自然而然地被人踩出一条路来。喻指事物本身具有吸引力,不必自我标榜,也会使人趋之若鹜。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法令之所以不能执行,首先是为官的人不遵守它。
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
——汉·贾谊《新书·礼》
国内如果有人挨饿,君主应该停止晚餐;国家如果有人受冻,国君不应该穿皮袄。
欲政之速行,莫若以身先之。
——汉·戴德《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希望政令能够迅速地推行,没有比为官者自己率先执行的办法更好。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汉·荀悦《申鉴·政体》
善于执行禁令的人,总是先自己执行禁令,然后才禁止别人;不善于执行禁令的人,则是先要求别人执行禁令,然后自己才执行禁令。
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汉·班固《汉书·匡衡传》
朝廷上若有争吵的现象,那么下面就会有争斗的隐患。
习与善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言齐言也。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习惯与善良的人在一起,就不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
气同则从,声比则应。
——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
气味相投就会同流,声貌相合就会响应。
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三国·魏·曹丕《与钟大理书》
高尚的品德,光明磊落的行为,是人们所景仰羡慕的。
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入官》
要想使政令迅速推行,没有比自己带头执行更好的办法了。
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王言》
如果居上位的人崇尚美德,下面的人就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如果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下面的人就会以争名夺利为耻。
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王言》
上级乐于施舍,那么下属就会宽厚;上级亲近贤才,那么下属就会谨慎于择友。
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三国·魏·桓范《政要论·政务》
首先要端正自己,其次才是教育他人。
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和好人在一起,就像在雾中行走,虽然没沾湿,但不知不觉就潮湿了。
钩曲之形,无绳直之影。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由于钩子的外形是弯曲的,所以不会有笔直的影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
常与朱砂接触就会被染红,常与黑墨接近就会被沾黑。喻指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只能使人变坏。
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
——晋·傅玄《傅子·戒言》
君主推崇德行,臣民们就会修养自己的品行;君主喜欢浮夸,臣民们就会热衷于用漂亮的辞藻掩饰自己。
洪波振壑,川无恬鳞。
——晋·殷仲文《解尚书表》
汹涌的波涛震动壑谷,河川中就不会有安静的鱼。喻指外部环境的影响。
上不正,下参差。
——晋·杨泉《物理论》
上级不端正,下级就会混乱。
大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
——晋·佚名《明帝太宁初童谣》
如果大马死了,小马就要挨饿;如果高山塌了,岩石就会自己破裂。喻指整体影响部分。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如果西方的铜山崩毁了,那么东面洛阳的铜钟会发出回应之声。喻指同声相应。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
上级奸邪下级就难于端正,许多人都走邪门歪道,就难以纠正。
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上级喜好什么下级会更加喜好,矫正弯曲必须超过正直才有效。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爰延列传》
同好人相处,就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坏人在一起,就会日益变坏。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城里的人喜欢梳高高的发髻,城市附近的人就会把发髻梳得一尺高;城里的人喜欢描画宽广的眉毛,城市附近的人就将把眉毛画得有半个额头宽;城里的人喜欢穿大衣袖的衣服,城市附近的人就会把整匹布拿来做衣袖。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
以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他人就会服从;用语言教育别人,就只能争论不休。
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般传附刘恺》水源浑浊却希望水流清洁,形状弯曲却希望影子端直,那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