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法应该形神兼备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事物各个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事物内容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态。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就无从表现。所有造形艺术都是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变化均衡、多样统一来产生完整而理想的形象。这种形质与神韵之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相得益彰、互为补偿的辩证关系谓之“形神兼备”;它的产生及规律称为“形神构造”。由于先有“形”后有“神”,故曰“形具而神生”。
书法和绘画一样,是形、神俱在的文化艺术产物,历代著名艺术家们多主张“神形兼备”。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白居易的“形真而圆”,李衍的“似神兼足”,张彦远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邵梅臣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都与“形”、“神”有关,形、神之美是艺术的本质。而决定艺术格调高低之因素,首先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其次才是艺术修养和功力、技法等。
什么是“形”呢?就书法而论,是指用一切方法表现出来的形式,其中包括运用功力、技法、充分发挥工具材料的性能,从而体现出丰富、生动与内容相协调并具有美感的形象。“形”
的含义众说纷纭,历代曾用貌、状、形、骸、物、似、态,迹、质、势、姿等字来表达。用现代语言来说明,它还包括形质,表象、抽象、具象,形式、形体等一切外在美的意义。
那么,“神”又是指哪些方面呢?神应该包括书法的精神气质、灵魂、神韵、深刻而稳定的本质以及作者的感情、理想、情操等各种内在美的体现。历代把风、骨、情、性、气、质、韵、灵、采、格、本、势、趣等字都寓于了“神”的意义。
形、神互相依存,就是形式与内容、灵魂与躯体、现象与本质、外美与内美有机融合的统一体。只有把理想、道德、情操、时代精神等内美的血液注入外形美的躯体之中,才会产生形神合一、完整而理想的艺术形象。荀卿曰:“形具而神生”
无形也就无所谓有神,有形无神好比没有灵魂的尸体;只有“形神兼备,以形写神”,才合乎造型艺术的规律,并在形神构造的实践中能产生飞跃。书法的运笔、结体、节奏、章法的“形”
完美后,就会产生风骨、气韵、灵性、情趣的“神”。形俊可补神之不足,神足可补形之缺陷。这是形与神互为补偿、相生相克、循序发展的原理。
二、形神构造
书法作品外美的“形”和内美的“神”通过对立统一,有机融合及完整的体现称为形神构造。欲掌握构造之规律,必先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研究如下几个环节。
1形神构造六要素
主题格调:一篇书法的主题,是指其全部内容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核心,是作品的灵魂。具体说来,通过主题,要向观者说明什么,使他们受到什么样的感染。格调是指整篇书法的精神气质、风格情调品级的高低。因此,主题格调一般的书法,即使技艺很高,充其量也只能称为艺术欣赏品;只有把书法主题扣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向“形神兼备”的高度上升。
气势通变:“气”是指书法的用笔、结体、字距、行距相互间的关系,使人感到内在脉络把它们连贯成一个整体。“势”是指书法用笔动势的力。这种力的能量越大,“势”也就越强。书法的气势应该贯通而有变化,气未可断,势不可遏。既有涓涓细流,又有排山倒海;既有徐徐清风,又有疾风暴雨,各种气势,迂回曲折,穿插让就,变幻莫测而在法则之中。
文采精华:言简意赅、笔简意繁、立意深而寓意广,即要经过雕琢又不留下刀斧痕迹,既要经过裁缝又要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大璞未雕之质朴、高华纯净之典雅兼而有之。信手发挥而法度井然,意到笔随,笔尽意在。
情趣生动:熔铸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舞蹈之节奏、音乐之旋律,使之有弦外之音、画外之景、进入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回味无穷的境界。
肌理和顺:清代诗人翁方纲有“肌理”之说,大意是指内容与形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的脉络及纹理。肌理和顺是指内外纹理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血脉流畅,气韵通达,神情舒展,自然生动。
个性典型:去粗留精、去伪存真,匠心独具、个性鲜明,唯陈腐之务去,唯世俗之必除,异峰突起,天外飞来却在情理之中。
2形神构造的十大矛盾
主次:主体与从属、整体与局部,特殊与普遍、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奇正:奇险与平正、参差与匀齐……的矛盾。
虚实:疏与密、淡与浓、白与黑、湿与干、瘦与肥、简与繁、散与聚、抽象与具体……的矛盾。
刚柔:强与弱、紧与松、张与弛、老与嫩、软与硬……的矛盾。
含露:敛与纵、收与放、屈与伸、升与降……的矛盾。
顺逆:进与退、前与后、左与右、内与外、上与下、纵与横、高与低……的矛盾。
动静:去与留、快与慢、行与止、续与断、滑与涩、急与缓、畅通与阻塞……的矛盾。
朴华:拙与巧、俗与雅、旧与新、生与熟、灰与鲜……的矛盾。
呼应:顾与盼、朝与揖、穿与插、向与背、让与就……的矛盾。
轻重:厚与薄、小与大、浮与沉、肥与瘦、粗与细……的矛盾。
只有将以上矛盾进行适当统一,如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等,才能进行完美的形神构造。
3形神构造之方法
识形:认识、理解历代书法风格流派的间架结构和貌、状、形、骸及其演变渊源。
选形:根据主题要求、自身能力及客观条件之可能,选择最适合的字体,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造形:在熟悉传统技法、明确主题的情况下,加入创新的,形式与内容,使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美感。
定形:省略次要的支节,突出主题的个性特征,筛选、精炼、提高,使字的形体具有典型性格。
悟神:熟悉主题与细节、领悟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及其精神气质,做到“欲妙于笔,先妙于心”。
提神:将各种姊妹艺术中自然美之灵性,人物感情,诗意与画境融会、提炼、归纳于胸中。
移神:包括造境的意思,是把所提之神,传移、熔冶于笔墨之中,而不露刀斧雕琢之痕迹。
传神:内容美与形式美有机融合,并达到高度统一,使之物情皆备,留下弦外之音、画外之景、字外之情,让理想、情操的“神”化入字里行间跃纸而出。
三、形神与美学的关系
托尔斯泰曰:“美是艺术的本质”。各种艺术创作都以美的感人程度作为它存在的持久价值。也就是说,不美即不是艺术作品,没有存在价值,将被社会淘汰。一切艺术作品的美应该通过“形”与“神”两个方面来体现,才具有完整性。“美”是研究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科学,它必须依附在形、神之上。因为没有好的“形”,就无从寄寓好的“神”,“美”也就无从塑造了,即使经过美的加工,也不能生动持久;没有美的形神,是一种外形丑恶,内容荒谬的产物。所以形神与美学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书法的形、神也必须用美学的逻辑思维进行塑造。那么,什么是美呢?楚布曰:“自然之精华与理想生活之再现谓之美”。
心灵不美者,在美的面前视而不见,木然无知,既无法挖掘美的源泉,又不能创造美的作品。因为作品是作者心灵之印照,故有“文如其人、画如其品、书如其格”之说。也就是书法作品能反映出作者的功力、技法、艺术修养及鉴赏力等方面的素质。
1书法美的体现
书法美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形质美:包括材料、工具通过技法、功力所产生的间架、结构、布白等形态之美感。
节奏美:包括书法的结体、行气、章法动势与静态的节奏韵律之美感。
情性美:包括精神气质、风骨情操等书法的内在美感。
气韵美:包括气质与韵律通过对自然界的灵感,而产生回味无穷、美妙的联想。
美具有一定的特性,这种特性适应于一切艺术创作,当然包括书法在内。如果主观臆造违背这种特性,就不能在作品中充分发挥美的感染力。
2书法美的特性
下面以书法举例说明形、神美的十大特性:
美的普遍性:即自然共性美的普遍性规律在书法中的体现,如书法八要素的对立统一。历代各体书法的用笔、结字、节奏、章法等都有共同的美的规律,如平中出奇、巧中见拙、刚柔相济等即是。
美的特殊性:各种书体之造形美,都有普遍的共同规律。
如间架结构十六字诀,基本适应于楷、行、草、碑、隶、篆各体书法。可是清代郑板桥写的“六分半书”融入了画兰竹之笔法,又突破了“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的一般规律,只是夸张了“变化均衡”,因而独创了“板桥体”。而这种新体书法典型美就具有特殊性。
美的民族性:由于各个民族经济基础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素养,因而对美的感受就具有独特的倾向性和理解力。如对豪放、粗犷与严谨、细致、沉雄、古朴与娟秀、华丽等各种书法风貌的要求也就不同了。
美的地域性:所在地域不同,交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随之各异。地域的远近与审美有差异。如我国西北地处高原,山势雄伟,当地人们就喜欢雄奇、峻拔、开展、注重气势的书画风貌;又如我国东南山水灵秀,就倡导神、情、气、韵,注重技法的书风画风。
美的时代性:各个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兴衰,即影响文化艺术的变革,所以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也就不同。
如唐朝以庄重、大方、富丽、敦厚为主流,楷书就十分盛行。颜真卿的《东方先生画像赞》、《麻姑山仙坛记》可为代表。宋朝的审美观注重作品的情趣与气韵,楷书衰落,擅长行草。如苏轼的《天际乌云帖》;黄庭坚的《松风阁帖》;米芾的《蜀素帖》等都体现了合乎时代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