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3400000036

第36章 中庸处世

“中庸”思想本于《易经》,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

“中庸”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但其中道的思想渊源则是古已有之。相传早在上古氏族社会时期,就有所谓“执中而同天下”的记载。到了尧舜时代,尧禅位于舜,教以“允执其中”四字之诀(见于《论语·尧曰》),意即以“中道”为政教的准则。舜受尧命,唯中是用,又以“人心维危,道心唯危,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精言传之禹,其中,“允执厥中”一句指人要诚信,持守中道,即执守以仁德诚善为本的天理正义之道。到孔子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加一“庸”字,称为中庸之道。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了儒学“中庸”思想体系。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要求既不能“不及”,又要防止“过”,做到不偏激、不走极端、正确、合适、“叩其两端”(始终本末,上下精粗)“言必由中”。孔子所理解的“中庸”,作为一种德性,它所表明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道德动机,一种道德情感,或说一种行为取向。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儒学逐步取得“独尊”的地位,变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官方意识形态,从而促使道德层面的中庸逐步向伦理层面的中庸转化。所谓伦理层面的中庸主要是指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外在原则。这种转化的显著表现,一是儒家经典《中庸》的问世,二是宋儒对于“中庸”的诠释与理解。

《中庸》一文不仅从道德原则的角度理解中庸,而且把中庸看做世间事物的普遍法则。文中提出了“大本”和“达道”的观念,以“大本”“达道”指称“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中”是人之本性,此时喜怒哀乐尚未发出,可以谓之人心的本然状态;“和”是人之正情,即喜怒哀乐发出,但能符合一定的节度,“中节”就意味着恰当、适中。“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则。能够做到“中和”,天地万物就会和谐相生相依。这里所说的“大本”,不仅指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与合理状态,实际上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根据。“达道”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姐妹等五种人际关系的原则。这样的“达道”是“大本”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而作为“大本”与“达道”的“中和”,实际上也即是“中庸”。这样的“中庸”,既是人们的道德原则,又是世间事物存在发展的理则与根据。因为,作为道德原则的“中庸”与作为事物理则的“中庸”是统一的。人道的中庸源于天道的中庸,或者说作为道德原则的中庸,只是作为天道的中庸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和体现。

在宋代儒学中,均认同《中庸》的思想主旨,即从事物普通法则的角度来理解中庸。如二程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这种作为天下“正道”“定理”的中庸,也即是事物赖以生存的理则和根据。“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程氏经说·论语解》)。朱子在《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中,则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释“中”,以“平常”释“庸”,合而言之,就是在平常的应事接物中实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方法。

明清之交的思想家王夫之直接用古义来解释“庸”字。他说:“庸者,用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二)因此,“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关于“中道”的运用,中庸之道即是“用中”之常道。

综上所述,儒学中庸思想的主旨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合乎常理。具体说来,其基本含义有四:

一是“执中”,也叫“执两用中”,这是“中庸”最基本的含义。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

“执两用中”这个“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非仅指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所谓“执两”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它要求主事者必须“叩其两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正面和反面的意见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这就是“执中”。

孔子曾以“射”来作比喻说明“执中”。他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射义第四十六》)即认为“射”的“中”与“不中”的关键在自己主观方面,必须“反求诸己”。己心正则己身正,己身正则矢无不正,射无不中。正己好比仁,射中好比礼,仁是内在修养,礼是外在标准,仁是前提,礼是目的,二者之联结,便是中庸之道。

可见,“执两用中”不是模棱两可的折中主义,不讲是非的“中间路线”,更不是“同于流俗,合乎污世”,没有原则立场的乡愿态度。孔子痛恨乡愿,斥之为“德之贼”(《论语·阳货》)。乡愿,乡里之谨愿者,即无是无非、似是而非、唯唯诺诺、到处讨好的好好先生也。孟子对“乡愿”的解释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孔子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礼记·中庸》)意即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中庸是如此的“强哉矫”,哪有一丝一毫折中、乡愿的味道?

中庸即“执中”或“用中”,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极难的。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礼记·中庸》有言:“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即中庸相当于最高级别的道德,掌握和坚持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那么,掌握和坚持中庸之道难在哪里呢?在孔子看来,“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意思是说,坚持中庸之道的困难主要是因为聪明的人行为往往超过,愚笨的人则往往不及;贤能的人认为自己高明,不值得学习,愚笨无能的人则不知道应该学习,这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中庸之道对人的切身意义,好比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二是“用中”,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庸”字古义为“用”,因此,“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关于“中道”的运用,也就是“用中”的意思。而何“用中”?其关键还是落在一个“中”上。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意思是说,孔子去鲁桓公宗庙观礼,看到了欹器(一种盛水的器皿,无水时歪向一边)。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东西?”守庙的人说:“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的器物。”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在空着的时候是歪向一边的,盛满一半时就可以放得端正,而灌满就会倾倒了。”于是孔子对他的随行弟子说:“向这器物里灌水!”弟子舀水灌注欹器,果然是盛满一半时就可以放得端正,而灌满就会倾倒,空着的时候是歪向一边。这里的“虚”与“满”都是极端,宥坐之器就会因而“倾斜”和“倒覆”,满是“过”,虚是“不及”,只有“中”才能正。

既然“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那么它实际上就是要人们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摆正立场(“不偏不倚”),又要把握好一个“度”(“无过无不及”)。可以说,“中”的主要内涵就是“度”。儒学认为,凡事都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头,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过头或不及都是违背“中道”的。据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即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分,子夏有些达不到。子贡问: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复是:过分和达不到都是不好的。朱熹说:“中只是个恰好道理”(《朱子语类·卷三十三》),“事事有个恰好处”(《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就是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定的标准,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过”,只有恰到好处,做到“无过无不及”,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据《论语》记载:一次,子路向孔子问“强”,孔子答道:“强”有三种,一为南人之强,二为北人之强,三是你应有之强。在孔子看来,以宽大教人,不报复无理的行为,这是南人之强;以兵器、铠甲为卧具,死而不憾,此为北人之强;真正的君子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不偏向一端,这才是真正的强。依孔子之见,南人之强与北人之强均有可取之处,但都有些偏颇。中庸之道则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它既吸收了南方人的柔强,又吸收了北方人的刚强,形成柔刚相济的强。

总之,在儒学看来,中庸之道就是要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论语》中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威而不猛”“和而不同”“泰而不骄”“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实际上都是对生存与发展之度的把握。

三是“时中”,即因“时”而“中”,适时用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审时度势以求中。

孟子与孔子一样崇奉中庸,他曾比较了杨子、墨子和子莫三人的行为,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这三个人其实都未得中庸之道。杨朱为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严重的“不及”;墨子兼爱,平等地爱世上每一个人,又严重的“过”了;子莫“执中”比较好一点,但不知如何变通,如果执中而不懂权变,与执著于一边的偏见无异,也是有害于中道的。所以,他们三个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孟子认为,中庸绝对不是偏执一端,不知变通。不知权变,犹“执一”也。朱熹说:“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执中而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是亦执一而已矣。”(《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上》)可见,贯彻中庸之道,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见机行事,不能固执僵化,拘泥于某种教条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执中”,而不随时随地随机而变通,那仍是“执一”,孟子称“执一”为“贼道”,“举一而废百也”,不是真正的中庸。

《周易》说:“变通者,趣时者也。”(《易传·系辞下》)能趋时变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章句》)“时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揆情度理以求中。孟子引用齐国谚语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荀子说:“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荀子·不苟》)意思是顺应不同时间或屈或伸,像蒲苇那样柔软顺从,这并不是胆小害怕;刚强勇毅,没有什么可以屈服的,这不是骄横暴躁;用义去对付变化,知道什么时候可屈什么时候该伸罢了。一个人屈于当屈之时,是智慧;伸于可伸之机,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峰巅。有低谷,有峰巅,波浪行进,这才构成完美而丰富的人生。可见,“中庸”是中国人的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四是“中和”,或称“致中和”,是中庸所达到的一种和谐境界。“致”,达到。“致中和”,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十分和谐的境界,也就是符合“中庸”的标准。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

中庸在具体道德行为上的表现就是“礼”。“礼”作为行为规范的作用是“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即中和。“礼”与“中”是密不可分的,孔子以中庸为道德之极。荀子则提出“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春秋》中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鲁昭公二十年)这是孔子评论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临终遗言”时所说的一段话。据《左传》记载,子产临死前,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说,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宽或猛,宽猛适中。孔子称这种宽猛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和”。

在儒学看来,中庸之道是致“和”之道,一旦得“中”,即“致和”。中庸之道要求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能致和。《中庸》说:“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综上所述,中庸是一种以恰当合理为内在精神的普遍和谐观,具有辨正因素和价值论意义,同时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涵和伦理道德内涵。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儒学的中庸之道可谓是古代东方的一种特有智慧。

当然,儒学中庸之道片面强调平衡、适度、协调、和谐,而遏制矛盾的斗争性、对立性,则易于养成保守、退缩、因循等积习,这是其明显的缺陷。

同类推荐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 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本书分时光碎片、县域观察、乡村走笔、青川纪行、人物素描、编采札记六部分,收录了《思念如潮慰忠魂》、《湖州工业园区完成“格式化”》、《长兴民企兴无限投资》等文章。
  • 求是与创新

    求是与创新

    本书收录路甬祥校长在浙江大学10年校长期间的教育类文章,分为:教育改革篇、综合改革篇、人才培养篇、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篇、工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篇等几大部分。
  •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 迎头赶上苏联,美国教育界将重心放到科学与数学教育上,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了生存的挑战。战后美国最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罗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人的进步教育理念,以有益于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艺术教育辩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艺术教育界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发展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上述内容将在本书第二、三章得到详细阐述。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为解决艺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为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设计。这此进本书第四、五章的内容。
  • 公文作品集

    公文作品集

    本书《公文作品集》可分为讲话、论文、调查、通讯、报告等章节。
热门推荐
  • RPG游戏:逃

    RPG游戏:逃

    RPG同名游戏改编。一切小说内容源于游戏内容。想了解更多请上网搜索游戏的实况解说,或下载游戏亲自体验。
  • 人本是道

    人本是道

    苍天已立,百族大兴,唯有人族凋零。百位大贤万年探索大道,始不得其道,人族岌岌可危,一位人族天才出世,处处受制于百族,欲破苍天却无力回天....“哈哈哈”笑声传遍九天,百族仰视,人神共伏,原来人本是道,我就是苍天。
  • 千年约定之心永恒

    千年约定之心永恒

    初次见面:“大胆,还不快参见十皇子!”站在宇文玄一旁的太监的声音从阿南的头顶传来。“噢噢。臣女参见十皇子。”那时,阿南还不傻的,但是很呆(可能是早产的缘故)这时的天下,没有战争,百姓早出晚归,怡然自乐。天下太平。二次见面:阿南正要与拥吻大地时,宇文玄使着轻功将阿南下降的身子接住。过后又拿阿南腰间别着的玉佩作为谢礼。那时,阿南很冰冷的。宇文玄亦是如此。再次见面:阿南刺杀‘纵横’西缪大陆已久的明影月。同时,明影月将十四公主掠走。宇文玄冰冷的眸子底下,掩盖着对阿南的好奇。这时的天下,已出现弊端,暗流涌动。后来再见:阿南因为种种原因易了容,逃亡在外,前往月崖岛。而宇文玄此行的目的地与月崖岛同路。这时的天下四分五裂,各国之间无信任可言。---“阿狼。”“嗯?”站在身旁的男人应了一声。“答应我,永远陪在我身边,好吗?”“好。”这时,阿南仰起头笑对阿狼。---“走吧,我说过,会陪你看尽这世间繁华。”“嗯,好!”阿南应得痛快。如果可以这样人生若只如初见,阿南或许会笑着面对这些可爱的人的。
  • 蝶影双华:注定爱上你

    蝶影双华:注定爱上你

    他是伪装后的“落魄小子”,她俩是双胞胎,却过着迥然不同的日子,一个豪门大小姐,向往自由却被关在家中,处处受到约束,一个却是跟着小姨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当她们俩同时遇见他,命运之神会将怎样逆转她们三人,是幸运,还是阴谋?敬请期待~么么哒。。。
  • 青原记

    青原记

    靳辰芊和自己的伙伴终于结束了高考,他们各自分散,靳辰芊在大学里又会遇见什么?是磨难还是平淡?究竟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真实上映。
  • 墨少的专宠

    墨少的专宠

    所有人都知道墨宇轩这个名字代表着财富和权利,没有人不知道轩宇集团是他一手创建而成,也没有不认识他这个人的,可眼前这个小丫头把他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对凌筱萱来说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现在的日子很无聊,自从父母去世后,她的人生只有孤独寂寞,她想她需要换个地方从新来过,还在念书的她来到了A市有名的圣樱学院就读,结识了友谊,遇到命中的良缘。(本文纯属虚构)
  • 血眸倾天下

    血眸倾天下

    《血眸倾天下》楔子四万年,一场等待。重生的一切,都只为复仇。梦,永远令人沉醉,永远令人伤忧,只因回忆起了往世的彷徨,曾经的惆怅。当失忆过前世,重回自由岁月,自己,曾经是谁?落樱飘舞,淡淡莲池边,一首凌波舞,见证了他与她的初见。身份神秘的曼妙狐族少女,霸道邪魅的上古银龙后代。卧龙,雏凤。重重身份,却抵挡不住那一片情深。你为我写诗,我为你抒情。。你笑意如花般灿烂,像春天的物语摇醒了世界。。
  • 护花管家

    护花管家

    由于个人感觉伏笔没有埋好,所以换题材换马甲,开新书。
  • 兽王征途

    兽王征途

    兽!残暴、嗜血、杀伐果断!兽!野蛮、凶狠、横冲直撞!兽!冷酷、残忍、无所畏惧!兽!强壮、霸道、热血沸腾!兽!异化、粗糙、不可思议!兽!兽!兽!无惧魔神、碾压人皇,这是兽王的征途!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