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3400000028

第28章 隆礼重法

儒学的“礼”具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社会的普遍规范两方面的内涵,“礼”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分”与“别”的原则,即规定了每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去恪守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儒家主张建立以“礼”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即依靠“礼”,维护有差别的等级制度。

(一)为国以礼

儒学礼治主张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之精义,尤其是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礼治”思想。

儒学认为,礼是德的外在表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的作用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因此,儒学主张建立以“礼”为中心的社会秩序,“为国以礼”。荀子认为,“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意即国家没有礼制就不能治理好。礼制之所以能用来治国,打个比方,就好像秤能用来分辨轻重,就好像墨线能用来分辨曲直,就好像圆规、曲尺能用来确定方圆一样,已经把它们设置好了,人们就没有谁再能搞欺骗了。

那么,如何实现以礼治国?孔子认为,应从“正名”开始做起。《论语》中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在这段对话中,子路问孔子说,如果有一天卫国君主请您去主治政事,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一定要先做“正名”的工作。所谓“正名”,就是要通过确定社会每个成员的身份地位,以及与其身份相应的礼仪规范等,来整顿和协调社会的人际关系。在孔子看来,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确定,以及共同遵守与其身份相应的礼仪规范,是维系和稳定整个社会秩序、使各种法令制度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基础。否则,人们由于身份不明确,说话办事都将是理不直气不壮的,法令制度也就无法正确执行,人们也将不知道如何去行动了。

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人际关系中的一定秩序,这种秩序的破坏或不确定,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混乱或颠倒,从而也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定。鉴于中国是小农经济的专制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无非是君臣父子关系,所以孔子主张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渊颜》)。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礼臣忠”;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一句话,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认为只要君、臣、父、子各行其义务和责任,社会就可以和睦安宁。为此,首先要维护家庭的稳定,因为“国之本在家”。要重祭祀,因为祭祀可以提醒相互间的血缘关系,有利于团结。要提倡孝道,又宣扬忠,忠孝并列。所以,在孔子的“正名”思想中,是有一些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以礼治国,重要的是遵守等级秩序,下对上不能有僭越行为,否则就是天下无道。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意即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做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定。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以礼治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仁义”的根本原则。在儒家看来,“信仁贤”“重礼义”“修政事”才能管理好国家,“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下》)意即不信任仁人贤士,国家实力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等级关系就会混乱;没有政事,国家财用就会不足。

(二)刑礼兼用

在实际的治国为政原则上,儒学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但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全体成员是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且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外在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法令制度,即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儒学为政治国理论中,荀子是第一个强调礼治德教与法治刑罚相统一和并重的思想家。他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意即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推重礼义,尊崇有才德的人,那就可以成就“王”道(这是儒学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如果能够推重法制,爱护百姓,那就可以成就“霸”业(称霸诸侯,强盛的国家)。而对于这两种社会政治局面,荀子都是给予肯定的。荀子还十分明确地指出,“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意即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那么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相反,如果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少数奸民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所以,他既强调“隆礼”,同时也主张“重法”,把两者都看做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原则。如他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意即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礼义与刑罚,统治者用礼来修身,百姓怕刑而安宁。彰明美德慎用刑罚,国家就能治理好,天下也就太平了。

关于礼与法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意即礼是立法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可见,在治国的方略上,荀子是主张礼法并重的,并认为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荀子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治国为政原则,为中国以后历代统治者和官僚们所遵行。汉宣帝时比较重用刑法,他的儿子,后来的汉元帝,则“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就上言建议宣帝“宜用儒生”,多用道德教化。宣帝听后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意即我们汉家有自家的制度,历来就是“王”“霸”兼用,礼法并重,怎么可以只用德教呢?汉宣帝的回答是很有代表性的。

事实上,仁政德治作为一种理想和宣传是可以的,然而在实际的治国理政中,是不可能只用德治的,而必须要辅之以法治。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在实际的治国理政原则中,从来都是礼法并重,刑德兼用,宽猛相济,德威并施的。

(三)人治与法治

在治国原则上,中国历来有所谓“人治”“法治”的论争。儒家认为,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

荀子认为,治理国家,既要有法,又要靠人,二者都重要,但比较起来,人则是第一位的。荀子在总结先秦时期的历史经验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荀子·君道》)意即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夏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说,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律例也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一定会混乱。

荀子还认为,法不能对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家大事、社会生活概括无遗。而且法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完全随机应变。法的漏洞需要人去弥补。“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队。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荀子·王制》)意即制定了法律而不再依靠臣下讨论研究,那么法律没有涉及到的事情就一定会被废弃不管。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权范围而不彼此沟通,那么职权范围涉及不到的地方就必然会落空。所以制定了法律而又依靠臣下的讨论研究,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权范围而又彼此沟通,那就不会有隐藏的图谋,不会有没发现的善行,而各种工作也就不会有失误了,不是君子是不能做到这样的。有了君子,即使法有不至,职有不通的地方,也可以“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意即有法律依据的就按照法律来办理,没有法律条文可遵循的就按照类推的办法来办理。从而,他得出结论:“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荀子·王制》)意即有了良好的法制而产生动乱是有过这种情况的;有了德才兼备的君子而国家动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

尽管荀子的这些话说得有些绝对,因为君子并不是万能的,但他在这里并没有完全否定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作用。同时,他指出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特别是需要君子(有德有才的人)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去施行。而且,说到底,法都是由人制定出来的,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离开了人,法是不可能自动起作用的。应该说,荀子的这些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自荀子以来,儒学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吸收其中积极精神的。

同类推荐
  • 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为了帮助所有女性始终做出真实的选择,”艾德丽安·里奇写道,“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父权文化中母性所表现出的力量和无力。”在这本具有里程碑影响力的书中,里奇的研究对象涉及体验与成规。体验是她自己的――作为女性、诗人、女权主义者以及母亲――但这是受制于成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以不同形式加诸于不同地域的女性。里奇以个人的材料、经历、研究成果和文献为素材,创作了这本具有普遍重要性的著作。
  • 阳光的轨迹

    阳光的轨迹

    本书收录了44篇文章,记录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点点滴滴,包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汗水洒绿了校园》、《六位中学校长搭建起来的数学系》、《赛仓教授与合作民族师专》等。
  •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本书收录了“长沙广电杯”深化“三项教育”、治理“五大公害”论文征文活动的上相关作品,一是领导和理论骨干在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或撰写的相关文章;二是本次论文正文中的部分佳作。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1)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白蛟传

    白蛟传

    虺五百年为蛟,蛟千年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 校园封天路

    校园封天路

    当茅山太极伏魔镇魂各种武林齐聚校园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怎么样复杂交错的感情故事。当邻国神忍异能鸟人的入侵他们又是否会团结一心。当神魔降临他们又是否能够解封真正的力量,魔横世除恶尽,杀神惊现挽人间。什么猪脚那么强大都被退婚?我特阿油弄啥勒
  • 问鼎世界

    问鼎世界

    萧天烈焰穿越到地府,带着麒麟闯荡凡修界和仙界
  • 柔情总裁的替身娇妻

    柔情总裁的替身娇妻

    爱情就像巧克力,苦涩中带着甜蜜。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小小女子。虽说为了钱和他在一起,可是她付的的确是百分之二百的真心。当以为自己遇到的是白马王子时,上天却告诉她,一切都是梦。她只是有幸长得像她,才有资格站在他的身边数月。明白真相后她告诉他。她有她的傲气,做不了别人的替身。当他明白过来自己爱的是谁时,她以离开。从此展开追妻之旅
  • 魔帝宠妃彼岸殇

    魔帝宠妃彼岸殇

    什么!废柴,可笑,听说神兽很难得,她屁股后面跟一堆。丹药很稀有?她一炼一大把。“女人,你不躲着我会死么”某个妖孽的的男人气急败坏的说到。是的,没错!她身边永远都有一个出色的他,容貌一流,实力一流,身价自然也不用说。他为她不惜倾尽天下,只为博得她的嫣然一笑。是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厮守是最长久的答案,默契是最无声的情话。思念是最温情的守候,坚守是最浪漫的求爱,吃醋是最明显的表白。
  • 以为的难过算不上难过

    以为的难过算不上难过

    致我们年少时的自以为和难过,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好结局。我们也终得为曾伤过的人忏悔,穷极一生。
  • 凤隐决:扮成粉猪吃魔王

    凤隐决:扮成粉猪吃魔王

    什么情况?一代吃货居然被鸡骨头卡到了?卡到就算了,还穿越到一个小北鼻身上!既来之则安之吧!到哪儿都阻挡不了吃货的道路!白胡子老头还赐了一个神胃给我吃天下!可是呢,一不小心吃了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王!还打包了两个小魔王。。。从此过上了逃亡的生活!这怎么破?说好的拯救天下呢?
  • 后来悲伤似海洋

    后来悲伤似海洋

    紫堇对乔木说“你知道吗?听一个人说话,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听他没说什么,”紫堇对墨昀说“活着和喘气是两回事”紫堇对她说“我智商还好,所以,你撒的谎我全都知道,”当一切事物失去最初的模样,面目全非时,当一切无懈可击的关系,摇摇欲坠时,她又会如何笑着结束这些意外事故?很多不经意间错失的感情,辗转经年,再次想起是否依然执着放弃?尘埃落定,所有的爱,所有的恨,就在那一瞬间狂啸着嘶吼着奔赴死亡。
  • tfboys之一主三王之争

    tfboys之一主三王之争

    一位堕落的公主,在失去是公主的记忆时遇到了三位少年【因为这个是游戏改编所以大家想一下就好了,写作文就要想象力的】这三位少年为她解决困难,有事但还乐趣的逗弄她(找乐子)她也欣然接受了,但她浑然不知某人的的前女友正在等待着萧染染的上钩她也因此知道了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