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声音历经千年,不因岁月流逝变柔变轻,反而越来越粗犷、豪迈,令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人们痴痴迷恋了一代又一代,这个声音就是秦腔。
青罗战袍飘开来,露出红里子,玉色裤管敞开来,露出紫里子,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吼出了西北人风里扬沙的强劲。
1996年底,侯艳经营的服装店生意红火,电影、电视剧导演的邀请电话也响个不停。朋友们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认为她会从此放弃萧条的戏曲事业,转而向其他方向发展。
没想到,侯艳此时却作出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她放下手上的生意,推掉许多导演的片约,去兰州继续深造秦腔。
从1991年参演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边走边唱》开始,几年拼打,侯艳已经为冲击影视圈打下了一定基础,服装经营也是顺风顺水,在这样好的状况下,侯艳为何又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秦腔上?
要知道,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戏曲行业普遍低迷的时期。很多戏曲演员因为戏曲市场不景气、自身生存难以保障,纷纷转行,或者下海经商。在这个时候侯艳却依然选择秦腔作为事业,朋友们大惑不解。
一位好友得知这个消息,专门赶来劝侯艳:“出去拍电影多好,秦腔这么不景气,再学再演也没有前途,不如放弃算了。”
面对朋友们的关心,侯艳只是笑着应付。
是的,对侯艳而言,她何尝不是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可是,不管商业大潮的波涛如何汹涌,在侯艳心中最眷恋、无法割舍的依然是秦腔舞台,是戏曲艺术的净土。
跟着电影、电视剧组跑了几年,侯艳发现,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表演形式对自己而言总是不过瘾。没有了观众在舞台下雀跃欢呼与大声叫好,侯艳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有种不踏实的感觉。自己在电影、电视剧中的表演,在上映前都是一个未知数,看不到观众的反应,没有直接的交流,这使她感到十分郁闷。
在剧组里,侯艳常常会想起秦腔那苍劲粗犷的唱腔给观众带来的强烈震撼,还有老百姓喜欢秦腔的那股热情。
侯艳的脑海里总会泛起这样的镜头:乡下舞台,面对成百上千的群众,唱得好、演的棒,就能听到掌声,反之就是清冷。那种痛快淋漓的情绪释放,令人心情舒坦,什么烦心事都没有。
当然,影视表演也给侯艳以新鲜感。但是,侯艳总是不想失去秦腔表演这个舞台,失去这块心灵的栖息地。
侯艳将心里的感受说给母亲罗晓英听。罗晓英的回答是肯定的,她希望女儿要毫不迟疑地回到秦腔舞台上,继续演绎秦腔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在这个孤独坚守、不被别人理解的时期更要意志坚定。
有了母亲的支持,侯艳心里感觉踏实多了。在母亲的建议下,她决定去兰州,拜见张小琴老师,向她学习折子戏《斩窦娥》。
张小琴,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小琴出身戏曲世家,父母都是有名的秦腔演员。受家庭影响,张小琴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秦腔,进入甘肃省艺术学校学习秦腔表演,主工正旦、刀马旦。
张小琴曾在秦腔《唐太宗嫁女》一戏中饰长孙皇后,《窦娥冤》一戏中饰窦娥,《金鳞记》一戏中饰假牡丹,《双罗衫》一戏中饰苏妻,《铡美案》一戏中饰秦香莲,《龙源》一戏中饰女娲,《杀狗劝妻》一戏中饰焦氏,《打神告庙》一戏中饰敫桂英,《劈棺惊梦》一戏中饰田氏,《曹操与杨修》一戏中饰曹夫人等角色,都受到了专家和戏迷们的好评。
在《窦娥冤》一戏“斩窦娥”这折戏中,张小琴在传统基础上,大胆的进行了改革,动作上借用了快步、梭步、跨步和急切的跪滑动作,并着重发挥表达激情的水袖功夫,突出运用了腰腿功,以展示人物内心的激荡,表现人物善良、贤惠、倔强的性格和悲怨的情感。
1996年,张小琴凭《斩窦娥》一戏先后夺得“兰州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奏)员大奖赛”戏曲表演特等奖、“甘肃省青年演员大奖赛”表演一等奖。
母亲罗晓英亲自联系张小琴老师,请她为女儿指点,教授《斩窦娥》一戏。得到张小琴的应允后,侯艳便打点行装准备奔赴兰州。
临行前,为给张小琴带“见面礼”,母女俩发了愁,不知道带什么好。
这时,侯艳猛然想起,前不久乡下的一个亲戚送来一袋自家产的大米,米质又白又亮,就对母亲说:“把这袋子米带给张老师吧,人家什么也不缺,这米是新米,吃着香。”
开往兰州的卧铺大巴车上,头戴贝雷帽,装束时尚的侯艳,身边不合时宜地躺着一袋大米。晃晃悠悠的汽车令她困倦,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境。草原、蓝天,电影一样的慢镜头,侯艳在草原上穿着戏服舞姿翩翩,水袖广舒,秦声悦耳……
“糊了,糊了!”正在做梦的侯艳被司机叫醒,车厢里到处是爆米花的味道。
原来,侯艳把大米放在了汽车的暖气管上,由于太热,竟然烤出了米香。侯艳抱歉地笑笑,在其他乘客帮助下将米袋子挪开,继续回到梦里的秦腔世界中。
到了兰州,张小琴老师前来接站。
见了面,看到侯艳一身时尚打扮,张小琴脑子里划出了问号,这样洋气的女娃能吃唱戏的苦吗?但面对侯艳,张小琴没有表现出什么,她亲切地拉着侯艳的手,将她接到家中。
腊月是冬季最冷的季节。在张小琴老师家里学戏,每天不是在小区的空地上练唱,就是跟着张小琴练水袖,练步法。侯艳一点也没有显出怕冷、怕苦的样子,她按照张老师对《斩窦娥》戏中动作的要求,练得有板有眼,不仅很刻苦,而且善于琢磨研究,使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地做到位。
张小琴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侯艳的刻苦,以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张小琴老师对这个洋气的女孩儿刮目相看。
半个月后,侯艳将《斩窦娥》中的表演技法全部学会,从兰州返程,回到银川。
1993年拆迁后的宁夏秦腔剧团经过几年建设,已经有了剧场、办公和排练场地,正在召集演员归队。
侯艳即刻回到宁夏秦腔剧团报到。不久,在徐九如老师的指导下,又进行了本戏《窦娥冤》的排练。有了张小琴老师指导的折子戏《斩窦娥》作为基础,本戏排起来便得心应手,令侯艳的表演很快在秦腔剧团的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
2000年11月,凭借折子戏《托梦》,侯艳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荣获清唱个人二等奖,这个成绩归功于她对秦腔不离不弃的追求。
宁夏青年画家李东星看了秦腔《窦娥冤》,点评道:“秦腔名段《窦娥冤》”法场“一折,侯艳扮演的窦娥身穿罪衣,手铐铁链,演绎了窦娥被屈斩前的一腔悲愤之情。尤其在行刑前,在悲壮的音乐氛围的烘托中,侯艳似乎完全忘却了自己,她把全部感情倾注于悲愤交集的唱腔之中。随着剧尾刽子手杀气腾腾地将窦娥推上行刑台上,窦娥怒向天地发下三桩誓愿:‘血溅高杆染白练、六月飞雪将尸掩、楚州无雨旱三年。’给人一种揪心的凄惨和强烈的艺术震撼。”
另一位新浪网友,名为“六盘武生”的戏迷在侯艳博客里留言:“侯艳表演的《斩窦娥》,唱做确实很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