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曹洼乡乱堆子村,有很多像墓堆子的土丘。传说这些土丘曾被涂抹成白色的圆包。调查却发现,这些乱堆子没有一个是墓堆子,以假乱真,谁也说不上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西面靠近南华山坡上有个月亮形的遗址,这一带地方在过去老百姓称之为“黑色的森林”,据说在这个地方就建有白屋八间。这恰恰与《蒙古源流》:成吉思汗去世后以辇奉柩,至于所卜久安之地,因不能请出金身,遂建白屋八间(即八白室)供养庇护的记载相吻合。
元代,蒙古人就在贾埫乡马营村建有城堡,自此后该处被称为“蒙古堡”。有几处被当地人称为“蒙古鞑子墓”,只是长着很多草的地方,地块很大,并无墓堆。破“四旧”期间,被当地农民耕为地种。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正因为他们居无定所,所以丧葬习惯也不同于中原汉族地区。《塞外杂识》说:“元人陵墓所在,不令人知。葬后必驱万马踏之使平,至草长无迹乃止。”地上起丘为坟,无丘为墓;但有墓无坟,祭祀时难以找到地点。于是蒙古民族在埋葬亲友时,将一子驼在墓前杀死,使母驼目睹惨景,因为骆驼敏感、长寿,又有惊人的记忆力,谒墓时把母驼牵来,自会找到子驼被杀处,抬头哀鸣,人们便知陵墓之所在。
既然如此,那些像陵墓一样的乱堆子究竟是干什么的?这是个永远让人无法解读的谜。
据说,掌印石就放于当年在成吉思汗墓地杀死幼骆驼的地方。驼羔在母驼眼前被杀时,母骆驼急得像发了疯一样。为了防止发疯的母骆驼四处伤人,士兵们就搬来一块巨石,在中间凿一个窟窿,并插上木杆,拴住母骆驼。幸运的是,当地的文史工作者在曹洼乡考察时在当地的一条沟里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块巨石。这块巨石在岁月流转过程中,虽破坏的只留下了一小块,只有二百余斤,但依然能领略到其上面插木杆拴母骆驼所凿的孔和士兵们稳住巨石而留下的手掌印。可惜的是,这块巨石已离开了原来的地方,谁也说不清,也无从考证它的原地在哪里,但它却承载着那段秘密的历史。
历史的可爱恰恰在于她经常在正史隐身,而将其原貌当做谜面让后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