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岭龙山寺,好一个诱人的名字!难道和我国千年神话流传中的龙凤有关吗?是不是岭是凤,山为龙?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从海原县城出发,沿海(原)西(吉)公路至红羊乡红羊村,抬头便可见北边的山坡上一字排列的石窟。顺着山坡向上爬去,到了半山腰才找到了通往山上的小径,小路也顺着山势盘旋而上。
在山腰小道的尽头有一块平坦的场地,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大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有道家特有的八卦标志。这和人们脑中素有的佛和洞的关系有所区别。凿在峭壁上的那些石窟,随着岩石的结构不规则地从上到下分3层排列。
山的东侧和正面一样,也是峭壁悬崖。在峭壁上凿有大小石洞5个,离地有2米左右。石壁上凿有进洞的小“脚窝”,小心地顺着“脚窝”爬进洞,可见洞内空空如也,洞壁上只留下凿洞时遗留的刀削斧劈的痕迹和现代闲玩的孩童游戏时留下的石刻印记,3个石洞有小洞相互贯通,在中间的1孔洞中左侧的墙面上发现一岩画,显得原始古朴。据推测,可能是此地古代游牧民族所遗留。其他2个石洞已严重毁坏,除洞壁上留下的深深的石眼外,在洞门一侧有1块仅剩的似有壁画的墙面。在一石洞前有1块石碑,碑文的大意是:河东安邑县义兴丰号等5家外地商号及本地众客商捐资修建寺院的情况和捐资人的姓名,落款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
沿山道而下,在山脚下有一座神殿。据管护人员老赵讲,本地曾有这样的传说:此处原来的神仙因为想去须弥山所以移走了。难道这里石窟的开掘年代要早于须弥山?他还拿出了一块残磬,落款是: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吉日造。从此碑文和残磬不难推断,这里在3个世纪前肯定是香火不断,异常热闹,“丝绸之路”的繁华给这里留下过深深的痕迹。当地开加油站的老孟说:“山上的石佛、石碑多数被用于油坊榨油的工具。”退休教师王化武说:“石窟中原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无人看管全部被毁坏了。这座山像一只凤凰,所以也叫‘凤凰山’,山上原来的许多做石阶的石条也被移下山来,散落在红羊街道上。”顺着王老师的指引,便可看到一块红色的石条,石条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削凿的斑斑痕迹。据《乾隆盐茶厅志》载:“龙山在红羊坊北数里许,高峰轩举峭拔,高冈蜿蜒数里,远近望之,如龙之屈而欲伸者,故名曰龙山。山上有寺,相传为唐贞观(627年~629年)时建。至明成化间满四之乱,焚毁无道。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村民武清,刘希琰,民妇陈赵氏,武施氏捐资重建。山之前后,各有甘泉一泓,冬夏不竭,咸谓山之灵气不绝云。”由此可知,山之古风由来已久,它经历了这丝绸古道上的千年沧桑巨变。
看着失去昔日热闹,而今只有除闲童涉足之外无人问津的洞窟,使人瞬间思绪万千。历史的滚滚洪流留给后人总是无数的遐想,时世沧桑,风移物换,时人若无访幽之心,这一切都将隐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