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海原“口岸”贸易了吗?海原在历史上曾有过盛极一时的“口岸”贸易。
在宋夏时期,海原曾一度成为西夏的南疆,丝绸之路上的盐茶马道被封闭了起来,想通过,想贸易商品,要两国的边境通行证,贸易也只能在边境口岸进行。边境口岸贸易,在当时被称为“榷场”贸易。海原的榷场贸易、民间贸易均很频繁,出现了“商贩如织”的情况。
海原历史上曾是牧区,生存迫使之必须用一部分畜产品进行贸易,换取农副产品与手工业品,以满足海原境内人民的消费。此外,西夏时期海原还有著名的甘盐池所产的青白盐,其味甘美,价格又远远低于宋朝的解盐。为了获取差额利润,番、汉商人不顾宋朝禁令,“贩青白盐者益众,往往犯法抵死而莫肯止”。(见《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茶帛与牲畜、畜产品价格差别甚大,西夏从宋购进茶叶,然后到其他地区转入贸易,“以茶数斤可博羊一口”(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这种地区间价格的悬殊差异,也是促进西夏与周边政权开通贸易的原因之一。当时宋夏双方在今海原与固原之间开通了有名的“镇戎军榷场”。
榷场,是宋朝政府在宋夏边境之处特设的贸易机构,有固定的地址。每个榷场都设官管理边境,以便稽查出入的货物,征收商税,进行大宗贸易。宋夏经过榷场贸易的物品种类颇多,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双方投入的贸易货物计20余种,西夏输出货物以马、牛、羊、骆驼为大宗,宋则以茶为其主要物品。此外,西夏的青盐以及大黄、枸杞等药材也是对宋出口的重要商品。海原历史上就是养马的地方,西夏时期设有牧马军寨,嘉祐五年(1060年),宋在原州设置榷马场,由京师(开封)每年支银4万两、绸绢7.5万匹充马价,每年买良马8000匹。
“和市”是仅次于“榷场”一级的商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经过双方协商同意设立的合法市场,一种是单方面擅自设立的非法定期市场,名之“会”。此外,宋夏边民还通过“私市”进行贸易往来。海原的商人一般是驱牛、马到边境博籴米谷,如宋禁令严格时,他们就用牛羊肉和青盐包裹私下进行交换。海原还在境内自建场屋,吸引宋民入境贸易,原州(今宁夏固原市)的汉人也有带轻细货物直接到西夏(海原)境内的私市从事贸易活动的。由于私市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榷场贸易,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一记载:“贼情乃云,本界西北,连接诸蕃,以茶数斤,可博羊一口。今既许于保安、镇戎军置榷场,唯茶最为所俗之物,彼若岁得二十余万斤,榷场更无以博易。”这说明榷场以外的与日俱增的非法贸易如不设法禁止,将会直接影响榷场贸易的正常进行。
海原地处中原与中亚交通往来的要道上,中亚、回鹘的珠玉、棉织品、药材、佐料、镔铁刀、乌金银器等,主要是通过海原贩往宋境。西夏从过境的商品中抽取10%的税,税金通常用实物代替。西夏又将这些货物运往中原,从中获利。
大规模的贸易兴起后,促进了西夏货币经济与城市商业的繁荣。如今贫困的海原县,在西夏时期就有著名的南牟会、西安州等大型的城市出现,而且在海原地区出土的西夏与宋代的钱币在数量上堪称全国之首,仅在海原县蒿川乡周套村一次出土钱币就达5吨,其中钱币以宋钱的品种最多,数量也最大。宋钱和西夏钱可在海原同时流通,成为商业流通和贮藏的主要手段。王安石说:“今番户富者,往往番缗钱二三十万。”表明了货币使用在海原经济生活中所占的突出地位。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明代,海原成为蒙汉的边境。
明隆庆以后,明廷又与蒙古在三边九镇实行通关互市(茶市、马市),促进了双方的商贸事业,红古城(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红古村)成为口岸的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