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
背景说明
威廉·福克纳(1897—1962),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的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加拿大空军服役,战后入密西西比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镳。从第三部小说《沙多里斯》开始,不断写“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自己的天地”,这个天地就是他虚构的密西西比州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县的中心是杰弗生镇,原型是他故乡所在的拉斐特县,他后来作品基本上以这个县和杰弗生镇为背景,这套“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主线是若干个家族的兴衰荣辱。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他花费心血最多的小说。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闯入者》、《寓言》、《小镇》和《大宅》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版本: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名著概要
《喧哗与骚动》一名来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但如今只剩下一栋破败的宅子勉强可以住,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女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英年早逝,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接洽业务,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表愤世嫉俗的空论,而且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了他的大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折磨拖累家人,她时刻不忘自己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而完全没有作为妻子和母亲应有的温情和责任心。女儿凯蒂虽没有单独作为一章,但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中冲出来,但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她只得带着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中,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哥哥昆丁和妹妹儿时感情很好,但是一种庄园主的没落感始终追随着他,而且精神和肉体都极其孱弱,但极重视家族的名誉,把它与自己的生死相连,因此无法忍受妹妹的轻佻,最终投河自尽。昆丁本也想过与妹妹“一起进地狱”,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与蔑视、鄙视他们的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既然办不到,他只得采用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免得自己看到事态朝他不喜欢的方向发展。表面上他是为妹妹而死,实际上则是为家庭的没有前途而亡。杰生是凯蒂的大弟,他是一个实力主义者,除了钱,什么都不爱,恨身边所有人,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含有酸液,使人听了感到发作并不值得,强忍下去又半天不舒服。他毫无心肝,处处占人便宜,却装出受害者的模样,令人作呕。班吉是凯蒂的小弟,但是个先天性白痴,没有思维能力。女佣迪尔西是作者唯一歌颂的对象,她不畏主人的仇视与世俗观念的歧视,勇敢地保护弱者,她的忠心、忍耐、毅力与仁爱同其他人物的性格形成了对照,通过她,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活。
知识链接
1.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意识流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代表人物有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
2.神话模式
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有意识地使故事、人物、结构,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在《喧哗与骚动》中,第一、三、四章的标题分别为1928年4月6日至8日,这3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的标题1910年6月2日,那一天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8天。因此,康普生家历史中的这4天都与基督受难的4个主要日子有关联。福克纳是要以基督的庄严与神圣使康普生家的子孙显得更加委琐,而他们的自私、得不到爱、受挫、失败、互相仇视,也说明了“现代人”违反了基督死前对门徒所作的“要你们彼此相爱”的教导,不仅如此,从每一章的内容里,也都隐约可以找到与《圣经》中所记基督的遭遇大致平行之处。以这种神话模式结构全文的其他代表作品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艾略特的《荒原》则套用了亚瑟王传说中寻找圣杯的模式。
名家评述
人的不幸在于他被时间制约。“人者,无非是其不幸的总和而已。你以为有朝一日不幸会感到厌倦,可是到那时,时间又变成了你的不幸了。”这是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
——萨特《关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康拉德·艾肯《福克纳评论集》
精彩推荐
以下内容节选自《喧哗与骚动》中的第三章《1928年4月7日》。
我们沿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地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还是猫着腰吧。猫着腰,班吉。像这样,懂吗。”我们猫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刮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只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给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有一大块一大块土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的。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
“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