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背景说明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也是诗歌的革新者、浪漫派戏剧的创建者和法国人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后来,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2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70年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他回到巴黎。
雨果一生著作颇丰,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致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在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雨果共写诗26卷22万行、小说20卷、剧本12卷、文学评论21卷,他还留下了4000多幅水彩和油画。在中国,翻译出版的雨果文集有900多万字。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作品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小说鞭挞了中世纪教会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暴虐,揭示了人性的美好与外表的巨大反差,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推荐版本: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名著概要
当巴黎市民正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时,法院大厅内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大家把幸运待选的“愚人之王”带了出来,这个人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这个畸形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齐莫多。
在广场上,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德,正在一条波斯地毯上跳舞。成千上万的人们随着爱斯梅拉尔德的舞姿一起旋转。当爱斯梅拉尔德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行至广场的一条小巷时,克洛德和卡齐莫多冲了出来,欲将爱斯梅拉尔德抢走。正在这危急时刻,皇家卫队侍卫长法比斯救下了爱斯梅拉尔德。克洛德趁卫队与卡齐莫多争打时溜走了。而卡齐莫多被擒获。
爱斯梅拉尔德十分感谢法比斯,与法比斯告别后,她回到了乞丐王国,在这里,居住着巴黎的下层人民,这些人白天做乞丐,晚间当小偷。
卡齐莫多被捕后,被拉到格雷勾广场的绞台上受刑,广场上群众百般嬉戏、凌辱这个形体丑陋的人。刑台上被绑的卡齐莫多受到无情地鞭打,他口渴难熬,绝望地叫道:“给我水喝!”观看的人们嘲笑他,无动于衷。爱斯梅拉尔德看看这一切,从人群中走上刑台,将怀中的水葫芦温柔地送到卡齐莫多干裂的嘴边。人们看到卡齐莫多那一直干枯的眼睛滚出了一行眼泪。也许这是卡齐莫多第一次流出的泪水。
卫队长法比斯给爱斯梅拉尔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爱斯梅拉尔德的救命恩人,更是她爱情的偶像。但是法比斯和他的表妹已经订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爱斯梅拉尔德在街上跳舞,被法比斯看见了,他招呼爱斯梅拉尔德到姑妈家去表演。在表演结束后送爱斯梅拉尔德走出姑妈家门的时候,法比斯约爱斯梅拉尔德在旅店见面。法比斯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克洛德的弟弟。克洛德得知这个消息,眼看自己暗恋、垂涎的女郎就要落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他乔装打扮来到旅店。当法比斯和爱斯梅拉尔德搂在一起时,克洛德妒火燃烧,抽出匕首插进法比斯的胸膛,然后迅速溜走了。吉卜赛女郎刺杀卫队长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巴黎城,爱斯梅拉尔德被逮捕了,她被法庭判处绞刑。
克洛德秘密地来到地牢,提出要和爱斯梅拉尔德一起逃走,被爱斯梅拉尔德严词拒绝了。爱斯梅拉尔德被押到广场行刑。这时,卡齐莫多从教堂里冲了出来,他挥拳打倒了刽子手,把爱斯梅拉尔德高举肩头,跳进教堂,用撕裂的声音喊道:“圣地!”群众中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被卡齐莫多的壮举感动了。卡齐莫多保护着爱斯梅拉尔德。当克洛德再次深夜潜入爱斯梅拉尔德的住房时,遭到了卡齐莫多的痛打。
不久,国会再次判决爱斯梅拉尔德的死刑。乞丐王国的人们闻讯后,在克罗班的率领下,深夜攻打圣母院。愤怒的人群涌进教堂,搭救他们的爱斯梅拉尔德。卡齐莫多不明真相,在教堂里奋勇抵抗进攻的人们,克洛德和甘果瓦趁混乱之际溜进教堂,以帮助爱斯梅拉尔德逃走为名,骗出了她。爱斯梅拉尔德再次落入克洛德的魔掌。
军队在追捕爱斯梅拉尔德。克洛德拉住爱斯梅拉尔德,再次威逼她就范。爱斯梅拉尔德宁死不从。于是,克洛德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爱斯梅拉尔德被绞死,卡齐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副主教克洛德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
几年之后,人们在一处地穴里发现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齐莫多紧紧拥抱着吉卜赛姑娘!
知识链接
1.巴黎圣母院建筑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于1250年全部建成。
圣母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3大块;3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3部分;最下面有3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被重新复原并放回原位。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一个崇尚自由、热爱流浪的民族,他们的命运总是遭遇驱逐和被流放。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在游走,游走在世界各国。没有人知道吉卜赛人具体有多少,只知道到20世纪末为止,绝大多数吉卜赛人仍聚居在中南欧。
大多数吉卜赛人至今贫穷,相当多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生活来源,无法享受基本的生活、医疗和教育保障。但是,他们仍然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圣乔治日是吉卜赛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吉卜赛人要宰羊庆祝,和家人团聚。姑娘们穿起了珍藏的漂亮花裙子,悠扬奔放的吉卜赛乐曲在破败的小屋外弹响;中年的妇人们则虔诚地祈祷,她们大多经历苦难,祈祷自己孩子的未来能够光明美好。
名家评述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作了鲜明的对照。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方式把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它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心灵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心灵未必不美,未必不善。——陈敬容《巴黎圣母院·译者前言》
精彩推荐
雨果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巴黎圣母院》处处有精彩的心理描写,以下是卡齐莫多十分担心爱斯梅拉尔德处境的内心描写:
卡齐莫多心如火燎,急想问他把吉卜赛姑娘弄到哪里去了,可是副主教此刻似乎魂飞天外。显而易见,他正处在生命激烈动荡的时刻,即使天崩地裂,也感觉不到的。他两眼始终紧盯着某个地点,呆立不动,默默无言,但这种沉默,这种静止,却有着某种令人生畏的东西,就是粗蛮的敲钟人见了也不寒而栗,不敢贸然造次。不过,还有另一种打听的方式,那就是顺着副主教的视线,看他在看什么,这样一来,不幸的聋子的目光便落在河滩广场上了。这样,卡齐莫多看见了教士在注视什么了。在那常备的绞刑架旁边已经竖起梯子。广场上聚集了一些民众,还有许多兵士。有个汉子在地上拖着一个白色的东西,这东西的后面又拽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这个汉子走到绞刑架下停了下来。那里发生了什么事,卡齐莫多没有看清楚。这并不是他的独眼没能看得那么远,而是一大堆兵卒挡住他的视线,无法看清一切。再说,此刻,旭日东升,地平线上霞光万道,巴黎的一切尖顶,诸如尖塔、烟囱、人字墙,都沐浴在光的洪流中,仿佛全一齐燃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