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千差万别。但是,不管在欧洲、美洲,或是在亚洲乃至非洲,不管是从事商业、科学技术事业,或是文化艺术领域乃至农业领域,都涌现出大批事业有成的佼佼者。
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能适应环境,活用他们所处环境的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由此开拓出一片天地。
犹太人认为,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这些客观条件既可能有助你发展,也可能有碍你发展。因此,人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客观环境,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客观条件为自身服务。
在犹太人眼里,一切客观条件都具有变通性,其中不乏规则、法律甚至传统教义。
变通乃生存的智慧
在犹太民族,变通的思想由来已久。
几个世纪以来为自由与独立而献身的学者和教师让后人敬畏,然而,这些英雄们的一些活动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例如,马萨达960位男女老少的大规模自杀是否真的正当?他们是否该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尽一切努力活下去,即便那意味着投降罗马?
事实表明,犹太拉比们更倾向于在对抗中变通。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对抗中,如果能够在分歧变得复杂和不可逆转之前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哪怕是妥协,他们也会采用。
犹太人的这种态度在下面这个传统故事中也得到了体现。对那些可以做到灵活变通却没有做的人,犹太人给予的是批评。
有一个人,他有一个叫卡姆扎的朋友,还有一个叫巴卡姆扎的敌人。有一次,他举办一个聚会,命令一个仆人去请卡姆扎,但他的仆人却将他的敌人巴卡姆扎请来了。
“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呢?”这个人问道。
巴卡姆扎说:“既然我都来了,就让我呆在这儿吧。我会为我吃的和喝的付账的。”
“不行。”这个人回答道。
“那就让我付一半费吧!”
“再说一次,不行!”
然后,这个人就用手把巴卡姆扎抓起来扔出去了。
巴卡姆扎说:“既然所有的拉比们都在场,却都没有制止他。他们必然是赞同他的做法的。我要向政府告发他们。”
他到皇帝那里说:“犹太人在密谋反叛你。”
“我怎么能知道呢?”皇帝问道。
“送一份祭品给他们的神庙做牺牲,”巴卡姆扎说,“看他们是不是在他们的祭坛上用它。”
于是,皇帝给了巴卡姆扎一头精心喂养的小牛,让他送给犹太人。在路上,他在它的嘴巴上弄了一个污点——或者是在它的眼睛上弄了污点——而这个地方的污点将使小牛不再适合在祭坛上使用。
拉比们倾向于用这头小牛做牺牲,以便不惹怒政府。
但拉比泽查里亚·本·阿弗基琉斯对他们说:“人们会说我们向我们的祭坛供奉了不洁净的牲口。”
于是,他们做出决定,杀死巴卡姆扎,使他不能向皇帝告密说他提供的牺牲被拒绝了。
但拉比泽查里亚·本·阿弗基琉斯再一次干涉了。
“我们要用死来谴责一个在用作牺牲的牲口上弄了污点的人吗?”他争论说。
作为这个事件的结果,拉比约哈南说:“由于拉比泽查里亚·本·阿弗基琉斯的小心翼翼,我们的房屋被毁,我们的神庙被烧,而我们的人民被逐出他们的土地。”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因为没有灵活变通行事,得到的是惨痛的结果。犹太人力主变通的思想显而易见。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犹太人也善于变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变通”的方式,犹太拉比卡利什挽救了数千犹太人的性命。
面对希特勒的大肆屠杀,立陶宛的犹太难民纷纷逃亡,取道日本继而到达中国成了不少难民的选择。
为了使自己更多的同胞脱离魔爪,犹太拉比卡利什根据日本入境管理条例中“入境签证以家庭为单位”的规定,立即向立陶宛犹太人委员会发去出自《塔木德》格言的密电——“六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日本函电审查官误以为这是一个宗教礼仪问题)。
立陶宛的犹太难民立即明白了来电的意思,知道它说的是“六个人可以用一份证件上路”。于是,2000多名素不相识的犹太人组成一个又一个“六口之家”,纷纷踏上了日本列岛。随后,到达了中国的上海。
当一个又一个犹太人的“6口之家”通过各种途径踏上日本列岛之时,日本人还只是惊讶于犹太人在家庭规模上的高度同一性,不经拉比的开导,他们是绝对想不出犹太人的家庭人数竟然是由日本出入境管理条例决定的。
在犹太人的眼里,除了上帝,一切都可以变通。鉴于这样的思想,一切难题都能找到答案,一切困难就不成其为困难,这也是犹太民族能够在数次大劫难中存活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变通是商人的基本策略
犹太商人的基本策略是变通。
犹太圣典《塔木德》训示犹太子孙远离堪称魔鬼特使的酒。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酿酒公司却是犹太人的。
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与其他民族的商人一样,犹太商人也会遇到法律规则与经营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但犹太商人总是善于以变通的方式予以化解。
犹太人自己有这么一个笑话:
以色列的住房问题很严重,几个德裔犹太人只好将一个报废的火车车厢作临时住舍。有一个晚上,几个德裔犹太人穿着睡衣,在寒风中颤抖不已地来回推着车厢。
一个本地犹太人不解地问:“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因为有人要上厕所,”推车人耐心地说明,“车厢里写着:停车时禁止使用厕所。所以,我们才不停地推动车厢。”
这就是犹太人的“变通”。
规定既然不能废除,用厕所又在情理之中,聪明的德裔犹太人就想出了让列车“动起来”的点子。
只要车厢一动,“停车时禁止使用厕所”的规定便从其本意上不适用了。这样,就在几个德裔犹太人的瑟瑟发抖之中,规定没有被违反,如厕的要求也满足了。
这个笑话表明,犹太人的确具有很强的变通能力,即从形式上遵守规则或法律,同时又不真正改变自己原有活动方式的智慧和能力。
在犹太人无所不能的变通之下,就是国籍也能成为赚钱工具。
斯瓦罗斯基家族是奧地利的一个世家望族,世代相传从事仿钻石饰品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奧地利被盟军占领,法军以斯瓦罗斯基公司曾为德军生产军用物资为由要没收公司财产。
这时,美籍犹太商人罗恩斯坦得知此事,立即赶到斯瓦罗斯基公司,提出他可以去同法军交涉,阻止法军没收。条件是:如果交涉成功,斯瓦罗斯基公司必须把公司产品的销售权让给他,并且在他有生之年,他有权从销售总额中提取10%作为报酬。
当时斯瓦罗斯基公司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接受罗恩斯坦的条件。于是罗恩斯坦出面与法军交涉:
“我是美国人罗恩斯坦,从今天起斯瓦罗斯基的公司已是我的财产,请贵军不要予以接收。”
法军一听说斯瓦罗斯基公司已经成了美国人的公司,顿时无言以对,只好放弃了没收的想法。
此后,罗恩斯坦没花一分钱就设立了斯瓦罗斯基公司的销售代理公司,仅仅是开开发票,便获得了斯瓦罗斯基公司10%的利润。
犹太人高超的变通能力不能不令人惊叹。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变通”这一生存智慧,犹太民族得以在劫难中重获新生。也是得益于“变通”这一经商智慧,犹太民族得以驰骋商海。变通的智慧拯救了犹太民族,也成就了犹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