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曲高和寡。
为人处世,犹太人深谙以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重要性。
犹太人认为,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也不管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要忘了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看问题。
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看问题,会让人从新的视角有新的发现,一个人的世界将变得更为开阔。
犹太人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在新闻界,犹太记者、编辑和报刊创办者对新闻事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提供了大众所需要的报道,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大众的支持;
在商界,不少犹太商人让商品,哪怕是高雅艺术品大众化,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赚取了更多的利润;
在选择职业时,犹太人选择那些在大众中认同性高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的成就让他们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赏与认同。
追求普遍价值
从前,有一位博学者——样样知识皆通的人。
有一天他病倒了,他的大夫劝他搬到气候温暖的地方去。他于是搬到了一个小镇上,生活在一群没有知识的普通人中间。
按照当地的习惯,人们问他:“你以什么为业?”
“我会拔火罐。”
之后,他的妻子问他:
“我真不明白,你有那么多的学问,却和别人说什么自己是做拔火罐的,你这样做能带来什么名誉和利益呢?”
“这个镇上的人,”这位学者丈夫解释说,“都是些可怜的人们,他们的所需非常简单。如果我告诉他们我有多少学问,他们并不能懂得这对他们有什么用处。他们会把我看作一个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的人。但是,能拔火罐对人们来说很难。这样的一个人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我保证,他们将非常尊重我。”
这位博学者的一番话道出了犹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点:追求普遍价值。
基于以上观点,犹太人喜欢选择那些在大众中认同性较高的工作。
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较容易得到普遍性认可的领域之一就是自然科学。在这个领域,犹太人的成绩令人瞩目。仔细想来,这些成就得到人们的认同,并不在于它让人感到强烈的犹太色彩,而在于它所具有的普遍价值。
社会学家迪尔海姆、哲学家本格森、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人取得的成就都是围绕着世界共同关心、能够得到世界承认的理论展开的,并没有特别专注于犹太思想。
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对近代以后的犹太作曲家进行研究的鲁内·雷波比奇说:“犹太作曲家并没有用犹太音乐丰富西洋的音乐形式。他们是最典型的西洋作曲家。”
在美术方面,比较有名的犹太人画家有皮萨罗、夏加尔、莫迪里阿尼、本·香等。皮萨罗的绘画没有半点犹太的氛围;夏加尔的绘画充满幻想,他把犹太人“木其夫”(音译)的绘画技法融入绘画当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他的声望确立很久以后;莫迪里阿尼所画地扭曲了脸的人物像,被人们评价为象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不安,而这并不是别样的犹太式绘画;本·香在他的作品里面插入了希伯来文字,可他的这种流派风格的出现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在艺术领域,我们只能在文学方面找到被认为具有犹太民族性的例子。也就是,获得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格诺和扎克斯以及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辛格。他们都是因为详细地描写了犹太人的生活而获奖的。不过,这也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是以在文学领域中反映追求民族美学和理想的作品作为选择对象的。
相比阿格诺、扎克斯和辛格,同样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帕斯捷纳克,他的作品就是以纯粹个人的自由而不是以犹太人的故事作为主题的。他们的作品要比前三位的作品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此外,即便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诗人海涅也以其华丽的诗篇赢得了万千读者的赞美。大文豪卡夫卡,以其作品向人们讲述着所谓人的个体存在的价值,直到今天仍受欢迎。
总之,这些犹太巨匠受人瞩目,原因在于他们的成就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而不是所谓强烈的犹太色彩。
致力于为大众服务
在世界新闻界,犹太人的活动十分引人注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国有影响的《贝鲁利纳·格布拉特》是由劳德鲁夫·莫杰斯创刊的;《法兰克福时代周刊》是由列奥波鲁德·索尼曼创刊的;《曙光邮报》是由列奥波鲁德·乌尔斯坦因创刊的,这些创业者都是犹太人。
世界著名的英国通讯社路透社的创立者,朱利亚斯·路透也是犹太人。《每日快讯》的创办者如拉尔夫·布鲁门菲尔德、《每日电讯》的创刊者雷比·曼海姆等报界知名人士也都是犹太人。
占人口极少数的犹太人,竟然拥有这么多有名的报刊,这与他们不服从于特定的权力阶层,客观地观察事物,致力于为大众服务有关。
最初,站在大众的立场进行报道的就是普利策。
从普利策的办报宗旨,我们可以看出他为大众服务的思想:在我们这个日益繁荣的大城市里,需要这样一种日报。这份报纸不仅售价低廉,而且内容丰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篇幅浩大;不仅篇幅浩大,而且充分发扬民主,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而不为有钱有势者谋利益。它将多登新世界的报道,少登旧世界的报道。它将揭露一切诡计和无耻,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诚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1911年)16岁的时候独自一人从匈牙利移民到美国。在南北战争中,志愿加入了北方军队,有过新闻记者的经历。31岁时,普利策竞标买下了破产的圣路易斯·迪斯帕奇报社。他把这家报社与朋友经营的贝斯托利希邮报合并起来,于1878年创刊《圣路易斯·迪斯帕奇·邮报》。
当时的报纸,毫无例外,都是以少数的上流阶层为对象,刊登一些政治评论和科学报道。由于内容枯燥,发行量一直不大。
作为报社负责人,普利策提出了“绝不提供民众以外的任何东西”的口号。这是对林肯总统著名的歌德斯堡演说中的一节“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更进一步的集约化的理念。
他认识到,普通民众关心的是耸人听闻的消息。普利策把发布耸人听闻的消息作为新闻发行的基础,开拓了在此之前任何报纸都没有采用过的新形式。
他常常把银行家、暴发户、股票经纪人作为猛烈抨击的对象,连政府要员也不放过。把他们的腐败堕落行为揭发出来,并进行严厉的批判是普利策的特色。就这样,在普利策“为民服务”的编辑方针的指导下,依靠对事件的尖锐抨击,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关心程度。
当然,服务民众,普利策也受益于民众。
由于在他的报纸上登载了那些站在民众的正义立场上的消息,使文章充满了戏剧色彩,《邮报》的发行量在不知不觉间扩大了。
后来,他还接管了《世界报》,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还建成了当时纽约最高的建筑——《世界报》报社,成为了纽约名副其实的报界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