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只老青蛙遇见一只老蜘蛛。青蛙认为蜘蛛平日里从不劳动,却不愁吃喝,便感叹道:
“唉!我从小便辛勤劳作,没有一天懈怠过,但至今仍然只能糊口。现在我年事已高,劳动力越来越弱,等待我的只能是饿死。而你,从未劳作过,却衣食丰足。即使现在你老了,也不愁吃喝,自有投网者送来美味佳肴。唉,命运真是不公平!”
老蜘蛛回答道:“你说我没劳作,这不对。想当年,我每天饿着肚子,日复一日地织我这张网。我是靠一张网在生活,网不会因我年老而衰,所以我才不愁生活。如果我也像你一样靠我这几条纤细的腿来生活,我会过得比你还惨。”
青蛙与蜘蛛的命运为何如此悬殊?
其实,道理很简单,青蛙只是发挥了自身能量,所以艰辛,而蜘蛛除了发挥自身的能量之外,更借助了外部能量,所以生活轻松。
同样的道理,人若想轻松地生活,轻松地做事,应该学习蜘蛛——织一张人际关系网。
犹太人中,尤其是犹太商人中有不少像蜘蛛那样会织网的人。
犹太人认为,发展和维系广泛的人际交往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富。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成交易,而交易可以让人获得财富。
人际关系是经商的重要资本
“人类必将进入一个公共关系的时代。”犹太先知很早就作出过这样的预言。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时代,人际关系是经商的重要资本。
“利用人际关系赚钱”是犹太商人的成功之道。犹太巨商们大多是建立庞大人际关系网络的能手。
比如金融投机家索罗斯,他的成功就与其在国际间建立的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密切相关。这个网络,让他获得由其他一般渠道无从得知的信息,为其股市炒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此,伦敦沃宝证券公司国际经济部主任乔治·马鲁斯曾经指出:索罗斯的一个重大的秘密在于他同世界各国领导人的交往接触。
不过,犹太巨商中,最善于结交政界要人、成功运用关系的应该算是亿万富翁哈默。
哈默在早年的从商活动中,与苏联的革命导师列宁成了朋友,后来还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交往甚密,与美国政治家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卡特和里根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中国的邓小平、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法国的密特朗总统以及众多第三世界的国家领导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往。
这些关系为哈默的经商打开了方便之门。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哈默在苏联的经商之旅。虽然身处一个与自己信仰完全不同的国家,但凭借着与领导人列宁不一般的关系,他的经商之路可谓一帆风顺。
在20世纪20年代初,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被西方人视为洪水猛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商人无人敢与之打交道,哈默成为了第一个到苏维埃发展商贸和进行投资的人。
哈默的胆识受到了列宁的赞赏。在许多人高喊:“宁可饿死也不卖国”的情况下,列宁却果断地会见了哈默。
列宁与哈默的谈话结束不久,哈默便成了第一个经营租让企业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同时也是第一个架起苏联与西方商业关系的商业家。列宁对哈默的商业活动大开绿灯,前后给许多负责人和组织写过便条,要求他们为哈默提供方便。这些便条最后都收入了《列宁全集》,从中足见哈默与列宁的交往在苏联历史上的地位。列宁还要求哈默每月向他报告两三次,以使他了解租让权的情况。在列宁的关照下,哈默在乌拉尔地区石棉开采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很快大获其利,成为闻名的石棉大王。
随着列宁与哈默交往的增加,彼此之间渐渐建立起一种不寻常的友谊。1921年11月10日,列宁把自己的一张镶在镜框里的照片题字后赠给哈默,上面写道:“给阿曼德·哈默同志,弗·伊·列宁。”
1922年9月,哈默再访苏联时为列宁带去了一尊青铜小雕像。那是一只凝视人类头盖骨的小猴,坐在《物种起源》书上,充分表现了哈默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列宁指示秘书,任何人不准从他的办公桌上拿走这尊青铜雕塑,足见列宁对自己与哈默友谊关系的珍视。
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继续对哈默实行优惠政策,不仅使他的石棉矿在世界石棉过剩的时期从不亏损,其他生意也是大赚其钱。他的豪宅甚至还成了美苏尚未建交时代的非正式美国驻苏大使馆。
不用说,没有与苏联历代领导人的良好关系,哈默的异国经商不可能如此顺畅,他也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财富。
因此,作为商人,应该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人际网络,获取更多的经商资本。
在没有私利的环境下建立联系
虽然犹太先知很早就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人们功利地去结交朋友。
《圣经》第五诫建议人们,不含任何私心地与尽可能多的人建立真诚的友谊。第五诫还指出,你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的无私程度最终决定了你所能从中获得的回报。
也许是受此影响,犹太人认为,人们需要一个并不纯粹为一己私利的环境中与尽可能多的人建立联系。
在犹太人看来,人们在工作中,在教堂祈祷活动中,在旅行途中,或者是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时候,因为少了几分功利,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犹太人认为,社区中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理想环境。
犹太人会经常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如晨起祈祷。在那儿,人们可以相互认识,或成为朋友。犹太人认为,祈祷仪式是一个特别适合人们建立良好关系的场所,因为它排除了私利性。
的确,晨起祈祷仪式并不能直接为商业人士带来什么合作伙伴,但该仪式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它促进了犹太人的商业活动。
犹太人也经常参加社区内部组织,如扶轮社(Rotary International)等。参加这种集会的人不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来的,而是为了互相帮助。顾名思义,扶轮便意味着相互关照、建立友谊。虽然,在这种集会上,任何有关商业利润的考虑都要放在一边,但犹太人却认为,与一个单纯为了交换名片的商务早餐相比,能够从中获得的商业资源更多,也更有价值。
在犹太社区,除了清晨的祈祷仪式,还有周五和周六早上的安息日仪式、年轻人的成年礼仪式、刚刚出生的男孩的割礼仪式、婚礼等。
这些场合中,人们是因为相互帮助、相互关爱才来到这里,因此,友谊的滋生也就自然而然。
犹太人的这种思想与我们常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一样的道理。不为一己私利去交朋友,反倒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赢得更真诚的友谊,而这些,不论对人们的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大有帮助的。
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你
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与熟识的人做交易。通常,商机出现后才去发展友谊就有些迟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犹太人主张:创造机会,与尽可能多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多数的犹太人都善于创造机会与人认识。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犹太人开着出租车在街上寻找乘客。在一家豪华宾馆前,一位先生招手叫车。
这位先生上了车,说:“我想去XX俱乐部。”
“XX俱乐部离这儿不是很近吗?”这位犹太人想了想,对乘客说:“先生,您想去的地方就在拐角处。”
“是吗?那我自己走过去吧!”乘客不情愿地把手伸向了车门。虽然那段路程距离很短,但想到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穿过,他仍感到有些沮丧。
“请等等,”犹太司机说:“我送您到那去。”
听了这话,乘客的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到了目的地,乘客掏出钱包,准备付钱。
“喔,先生,不用付钱,”犹太司机很热情地说:“我很乐意帮您这个忙。在这样的天气走着过去确实很冷。”
那位乘客很是感动,就跟他要了名片。就这样,犹太司机多了一个忠实的乘客,一个朋友。
若这位乘客要沿城观光,首先想到的是那位犹太司机;若要去机场,他想到的仍然是那位犹太司机。每年,这位乘客都会因为公务或是私事多次来到这个城市,而每一次,他都会让这位犹太司机带他去办事或去各地游览。
同时,他还把这位犹太司机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让他们也搭乘他的出租车旅游观光。于是,这位犹太司机认识了更多的人,赢得了更多忠实的客户,当然,他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创造持续不断的恩惠来增进友谊
《塔木德》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黑夜外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路上看到对面来了一个打灯笼的犹太人,走近一看,却是一个瞎子。这个人就问这位犹太盲人:
“你提着灯也看不见东西,为什么还要这样多此一举呢?”
犹太盲人说:“我提灯而行,是要你们看见我。”
难道真如平常人们所想——灯光对盲人来说没有用?错了!
犹太人的“瞎子打灯笼”蕴涵着很大的智慧。因为对于瞎子来说,在漆黑的夜晚行走,自己摔倒的可能性远小于被别人撞倒的可能性。而平时靠眼睛走路的人,一旦走在漆黑的路上,很容易因为看不清路而将别人撞倒。为此,瞎子亮起了灯笼,以便让每个相遇者都能看清自己,避免撞倒自己。
这就是犹太人“瞎子打灯笼”所蕴涵的大智慧——互惠互利。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往往是在互惠互利中建立起来的。比如,有人送了你一份生日礼物,你可能会回赠她一套音乐CD;有人帮你介绍了一个很好的保姆,你可能会请他吃顿饭以示感谢。关系中的一方给另一方赠送了礼物,另一方接受礼物并表达谢意。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受了别人的恩惠,双方的友情也得以加深。
犹太人认为,友谊的维系与强化依赖于持续不断地创造和偿清彼此间的恩惠。在希伯来的“朋友”(chaver)一词中,我们可以找到理解这一观点的线索。朋友的词根chav,意思为受恩惠或受惠。
希伯来语中的“谢谢你”(hodeh)一词与这种语言中表达“接受”、“承认”的词汇相同。表达谢意实际上等同于承认对方对你有所帮助。我接受你的礼物,并向你表达感谢,就表明你为我提供了某种我需要的东西,也表明我需要你,我承认了你。
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就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形成并得以延续。
犹太人认为,友谊需要在不断地给予与回报中得以滋养和维系。相反,如果朋友间长时间没有给予、没有回报,友谊自然会慢慢淡却。
有鉴于此,即使是百忙中,也不要忘了与朋友保持适当的联系,不要忘了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不要忘了对朋友的热情相助表示感谢。这样,人们的友谊之花就会常开不败,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开阔,越来越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