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前提是理解,感恩的前提亦离不开理解,只有先理解继而才能尊重和感恩。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尊重劳动,首先得让孩子学会理解,理解他人,理解父母。
理解别人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强烈的逆反心理会使他觉得周围的一切,包括最亲近的父母都与自己为敌,父母与自己之间好像有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着,永远无法沟通。而父母们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不仅不能改善关系,博得孩子的回报,反而加深了隔阂,这令大多数父母困惑不解。这时该怎么办呢?专家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父母们不必惊慌,相反,应该静下心来尝试着与孩子交流沟通,无论谈什么都行。你可以将自己工作的辛苦及工作时遇到事情告诉孩子,也可以告诉孩子家庭所遇到的困难,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自己也有义务去帮助父母解决这些难题。这样,家庭氛围就会慢慢改变。
有些家长存在困惑,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谈话,专家建议,父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与孩子沟通:
1.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
包括了解父母的生日、爱好、幼时趣闻、健康状况、工作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往事,加深孩子对父母成长的了解,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2.教孩子学会理解。
理解不光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还要推己及人,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以他人的观点观察,这样才能不失偏颇。
3.家长应注意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沟通。
父母大人之间聊天时,如果没有必要避开孩子,就尽量不要让孩子避开,让孩子加入大人之间的讨论,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从而产生一种责任感,他会认为自己也可以替父母分担部分重任。
4.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
让孩子也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体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得到的,必须付出努力,并让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期望及为此所做的一切。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让谁。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在静心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跑回去宣扬。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来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待第二个小和尚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师父身边的第三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师父问道:“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谎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两位师兄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师父听完之后,不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是对的!”第三个小和尚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生活中的矛盾很多,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这些看法和想法或许都没有错,只不过是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得出的,如果不换个角度看,总是不去理解别人,不去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考量另外的角度,那么矛盾就会始终存在,冲突和争执也就在所难免了。“你是对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体现着师父的一颗善意之心,一颗能够站在不同角度理解问题的无量之心。
一个人不可能达到理解所有人的境地,但是,作为父母,教会孩子努力去理解他人却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先理解了他人才会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感觉生活的美好,才能感受到来自于别人的爱。
俗语讲得好: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同样,教孩子善解人意理解他人也不是一次就能教会的,更不是一件事就能改变的,要从平凡的小事着手,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张女士有个女儿,小名叫敏敏,9月份刚升入初中二年级,因为成绩好,表现好,多次获得学校表扬,所以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她。她的班主任教师也很喜欢她。但是,有一次上课时,老师检查作业,敏敏因为早晨出门太匆忙,忘了带,结果与其他几名平时总不写作业的同学一起被罚站,其实她已经做完了。后来,老师为了照顾她的面子,提了个简单的问题,指定让她回答,也好给她个台阶,让她坐下。可她就是不领情,闭口不答,结果站了一节课,也哭了一节课。中午放学回到家还接着哭,觉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认为是老师让她在同学面前丢脸了。张女士得知事情的经过后,对女儿说:“作为老师在同学面前就应该一视同仁。你上课不带作业,就该挨罚,你以为自己是好学生,特殊,就不该受罚。如果那样老师还怎么管学生?何况老师为了照顾你的自尊心,提个问题想让你坐下,你却不领情,非愿站一节课,完全是自己找的,能怪老师吗?”敏敏一听妈妈完全站在老师一边,并没有偏向她说,她更委屈了,中午饭也不吃了。张女士的爱人见此情景,立刻发火儿了,大声说:“我女儿学习这么好,就一次没带作业,就罚站,这老师也太不讲人情了吧!我非到局里告她不可。”爸爸这一招还挺管用。只见敏敏当时就不再哭了,相反,她开始求他爸说:“您别去告老师了,其实老师查作业、要求严格都是为了我们好。我没带作业,还故意跟老师怄气,我也有错。”爸爸假装气还没消说:“先吃饭吧,这事以后再说。”就这样敏敏原谅了老师,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张女士和丈夫的做法就很值得各位家长借鉴,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想让孩子理解老师。张女士先从正面角度直接告诉孩子老师这样做是正确的,正面的角度孩子还是不怎么理解,不能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时,父亲又从另一个角度去劝说,结果,家长角度一变,女儿倒站在老师的那一边去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后来,不仅自己理解了老师,还劝父亲也理解老师。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漫长过程。在这期间要求父母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变化,遇到问题多启发诱导,少指责批评,要给孩子留出思考、感悟的时间,家长的做法千万不可急于求成,简单粗暴。因为孩子的成长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
对于一个已经上了学的孩子来讲,在学校里他(她)要学会尊重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如果不先去理解老师和同学,孩子便很难尊重他们。
“孩子理解老师是需要时间的。”一位父亲这样说:“我女儿今年上大一了,春节回家时,她翻电话本说要给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电话拜年,其中有一个电话老找不到,她很着急,打了好几个电话问老同学要。我问是谁,她说是教她英语的陈老师,这令我很吃惊。女儿曾一度对陈老师很有意见,考上大学时还不愿去拜访他,但现在却想到了要给陈老师拜年,显然女儿对陈老师消除了以前的旧怨。”
这位父亲解释说,陈老师是女儿读高二高三时的英语老师。之前,女儿的英语一直很好,被选为班级学习委员兼英语科代表。当时教英语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女儿特别喜欢英语老师,也特别爱上英语课,英语成绩非常优秀,曾在全国英语奥赛中获二等奖。到了高二就换了陈老师教英语。陈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每天的作业,都要按时完成,不准有一人不交英语作业,而且她都要全批全改。对英语科代表就要求得更严了,几乎每节课都要叫女儿回答问题或背课文,只要重复,背的不熟,就罚抄课文两遍(一般同学一遍)。科代表要负责发卷子、对答案、收发作业、给老师提录音机等等,稍做得不好,就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挨批。女儿第一次挨批是因为上英语课前没把磁带倒好,第二次挨批是英语作业没收齐,第三次是有的同学英语卷子没做完就交了,第四次挨批是课上背课文重复了,罚抄课文两遍,这是女儿最反感的事了,本来每天作业就多,英语老师还逼着她做这种无用功。随着挨批次数的增多,女儿对老师的称呼也在变化,开始称“陈老师”,后来叫“老陈”,她说同学们还有的在前面加了个“死”字。一天回到家气呼呼地说:“老陈又批我了,真受不了她!我明天就去跟她说,英语科代表我不干了!让她另选高人吧!”
父亲一听事情严重了,就坐下来与女儿谈起了陈老师。他跟女儿说:你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从多角度去观察与评价,不能只盯着他的缺点不放。据我了解,陈老师送过的毕业班,英语成绩都居年级前列,因英语拉分的很少,所以学校领导总安排她接毕业班英语,是有道理的,也可算是一中的名师了吧。女儿反驳父亲,认为名师不应是这样的。父亲安慰女儿说,从陈老师的敬业精神上来说,说她是一位严师不为过。陈老师带两个班的英语,两个班加起来共140多名学生,每天每人的两三份作业,她都要全批全改,而且一个都不能少,每天光上课就三四节课,其余时间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辅导自习,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啊!她不仅对待学生严格,而且对自己更严格。这说明陈老师对工作、对学生是高度负责的,而且她教的两个班英语成绩,几乎每次考试都列年级第一。对于你个人来讲,目前你没有选择老师的权力,只有尽快适应,适应她的教法,适应她的管理方法,你才能做到学与教同步。我知道你最烦的就是陈老师每节课都叫你回答问题、背课文。其实这正是老师对你的一种偏爱,她看你很有天分,有潜力,才给你比别的同学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机会,如果你为准备每节英语课上回答问题,而比别人多记下两个单词,两年下来你就比其他同学,至少多记住两千多个英语单词,这将成为你日后的一笔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真的应该感谢陈老师才对。我想陈老师绝不是你所想象中的节节英语课盯着你,找你的碴儿,剋你。至于陈老师一些做法我也不太赞成,但是她直言不讳,工作严谨,雷厉风行的作风很让人佩服,也值得你很好学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但我们又都是凡人,不可能完美无缺。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也在理,于是女儿不再抱怨了。父亲问女儿:“你明天还继续当你的英语科代表吗?”女儿说:“听您这么一说,我就再忍受一段时间吧。”就这样中,女儿的英语科代表一直当到高三毕业。
高考中,女儿的英语成绩非常棒,137分,是当年她所在那所中学英语高考成绩的最高分。全家人都感到高兴,真的应了那句古话:“严师出高徒”。
“但她并没有因此感谢陈老师,她内心对陈老师还是耿耿于怀。”父亲说。填志愿那天,陈老师特意走到女儿身边,问她英语题答得如何,估了多少分,女儿只回答感觉还行,并没有告诉陈老师自己估了多少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责备孩子,他认为这很自然,孩子终究是孩子,要真正理解老师,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更需要一定的时间。
女儿上了大学后,由于中学英语基础很好,所以英语学得很顺利,成绩一直优秀,还参加了“英语社团”。在一次与教授的谈话中,教授夸她的英语学得好,基础很扎实。教授说:“我猜你的中学英语老师,一定很出色。”并要女儿谈谈高中英语老师对她的影响。女儿说着说着,就觉着陈老师并不是高中时让她恨之入骨的“老陈”了,觉得陈老师可敬、可爱、可亲,并从心底生发出一种感激之情。所以,春节回到家后急切地想找陈老师。
是的,孩子要理解大人,往往需要时间,等他渐渐长大,渐渐成熟方会觉得以前别人对待自己的严厉实际上是一种爱。
孩子在学校里不光要与老师接触,打交道最多的还有同学。所以,尊重同学、理解同学对于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集体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为他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高中生家长会上,小曼的妈妈刘女士在谈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时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特别关注。我们家长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刻细心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再适时与孩子交流,由表及里地了解与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及他对周围发生事情的反应,耐心引导孩子从多角度读懂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孩子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感激曾伴随自己成长的所有人。
在介绍经验时,刘女士举了一个例子:女儿小曼上小学时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升入初中后,两人又分到了同一个班,起初女儿可高兴了,回家后的话题,总谈到她的朋友。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再也听不到女儿谈起那个朋友了,刘女士很纳闷,就问女儿:“你的好朋友还跟你一班吗?怎么最近从没有提起过她?”女儿说:“跟我一班,我不爱理她。”“怎么,你俩闹矛盾了?”“没有,她那人,嫉妒心太强,我每次考试只要成绩比她高,她就不爱理我,总像我拿了她的分似的,我才不愿意跟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在一起!”
后来,在一次初中生的家长会上,刘女士遇到了女儿这位好朋友的母亲。那位母亲告诉刘女士说,自己在家里总跟女儿讲,希望女儿能像小曼一样学习好,但女儿总不能让自己满意。于是她就说女儿怎么老不长进,跟人家比什么都比不过,人家一考试就是班级第一、第二,你老考班上二三十名,没出息。
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智力因素的影响: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还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教育等等。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人与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最优秀的比,那样比来比去,把孩子的自尊心就比没了。要跟他自己比,只要他努力了,比以前进步了,家长就该给予肯定。刘女士耐心地将这些道理讲给那位母亲听,后来,她对孩子的态度果然慢慢有所转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刘女士劝女儿不要再去怪自己的那位朋友了,她之所以嫉妒心强,这都是她妈妈当时不恰当的评价造成的。其实那位朋友学习一直很努力,工作也有责任心,对朋友也很信任,直言不讳。刘女士建议女儿站在她朋友的角度想一下。后来,女儿果真想通了,俩人又和好如初了。
尊重来自于理解,孩子学会了善解人意,理解他人,在与人交往中就会减少摩擦,消除怨恨,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孩子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尊重,就会知道感激,就会善待他人,彼此和谐相处,广交朋友,从而为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