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称得上是一个可怜的老头儿。他一生无儿无女。从一家工厂退休后,一个人住在城郊,生活十分清贫,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因为空闲时间多,有时候他也会到市中心的翠湖公园走走,看看。
1985年11月的一天,老人在翠湖边上遇到了一群从未见过的“客人”——一群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漂洋过海而来的鸟儿,它们的嘴和脚都是红色的,身长多在31厘米到40厘米之间。平时就喜欢花鸟的老人知道,这是只有北半球才能经常见到的红嘴鸥,它们为了避开北方严冬的寒冷和食物短缺来到了这里。它们是千里迢迢来求助人类的!老人没有片刻的迟疑,马上从商店里买来了一些饼干,撒向鸟群……鸟儿在老人的手起手落中扑腾啄食,这一天,老人从鸟儿欢快的啄食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开心和快乐!
这一年,6000多只红嘴鸥在昆明一待就是三四个月,直到来年的3月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因为那时北方已经春暖花开、食物充足,它们要回到那儿生儿育女。这三四个月,老人不管刮风下雨,每天用一个大大的布包带着喂鸟的食物来到湖边,就像学校的老师每天从家里来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一样,他来给鸟儿们喂食,和鸟儿们嬉戏……因为红嘴鸥的到来,老人的开销突然就大了起来,300多元的退休工资月月用得精光。
红嘴鸥走了,老人的日子却过得更加吝啬起来:一个馒头一碗稀饭就点咸菜,就是他一顿的美餐;他抽两毛多钱一包的金沙江烟;他从来舍不得坐五毛钱的公交车出门。无论到哪儿,无论有多远,他都坚持走路;而每次出门,他都背着一个破布包,为的是沿途捡拾干树枝和煤渣拿回家当燃料……邻居问他为什么这么抠门,他笑笑说:“来年红嘴鸥还会来。而且会来得更多,不积攒点钱,我怕养不起它们呢。”
第二年,第三年……红嘴鸥如期而至,而且,如老人预料的那样越聚越多。老人每天佝偻着背走两三个钟头的路来到翠湖湖畔抚养它们、照看它们,不让任何人伤害它们。用旧饮料瓶灌装的茶水和两个干馒头是老人用来果腹的,几乎每天都是如此。但四五块钱一斤的饼干,他一买就是一大布袋,眼睛都不眨一下,而这些给“远客”红嘴鸥吃的饼干,他从来都舍不得吃一块。有时候没有钱买饼干或想给红嘴鸥换换口味的时候,老人干脆就买来面粉和鸡蛋,自己给鸟儿们做好吃的“加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红嘴鸥认识了这个脊背佝偻的老人,只要老人一来,鸟儿们就会围绕着他久久不愿散去!
慢慢地,外地游客在冬春季节来昆明游览时,翠湖观鸥成了导游首推的美景——红嘴鸥胸脯雪白,成群飞起来时就像无数的雪片在空中飞舞,这让来往的游客体验到了人与鸟儿和谐相伴的乐趣。游客们为自然与人的融洽感动着沉醉着,甚至来不及去注意这群候鸟为什么总是围着一位老人飞舞盘旋。直到1995年冬天,当地的一位摄影家跟在老人后面,抓拍了老人叫唤着鸟儿名字嬉戏、逗乐的诸多镜头……
有一天,摄影家发现老人有好几天没有来喂红嘴鸥了!他驱车来到老人的住处看望老人,却愕然地发现老人已经在前一天去世。摄影家在老人经常喂鸟的地方发布了讣告,把老人喂鸟的照片摆在那儿。没想到,照片一摆上,无数的红嘴鸥就开始在老人遗像的上空盘旋,它们凄厉地鸣叫着,犹如一群被老人撇下的儿女,很久很久都不愿离去……
“鸟儿为人吊唁”的感人一幕在昆明市民中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城的人都知道了这位叫吴庆恒的“海鸥老人”。吴庆恒老人去世后,不少老人怕春城昆明从此失去“人鸟共戏”的独特美景,自发地接了他的“班”,每年坚持自费买干粮给鸟儿们喂食;听说红嘴鸥的“口粮”不足,一家企业的老总主动提出每年拿出10万元给昆明鸟协,让他们生产鸟食,供市民免费喂养红嘴鸥;而昆明市也把临时到这儿过冬的红嘴鸥当作“自己养的鸟”,拨出专款给红嘴鸥配制营养面包……为了纪念吴庆恒老人的义举,人们还把他省吃俭用喂养红嘴鸥的故事写进了课本。更令九泉下的他想不到的是:2006年冬天,当迁徙的鸟儿再次回到昆明市翠湖公园时,在他离开人世十年后,他又可以回到鸟儿们中间:他坐在水边,面带微笑,一只手捧满鸟食伸向空中,在他的手上、身上,停满了他最爱的“小精灵”红嘴鸥——这是一座青铜雕像,雕像是昆明市民在老人去世十周年时自发提议和捐资铸就的。
一尊雕塑把人鸥和谐共处的祥和美景定格为永远,同时也在向世人宣告:和谐共处的善心和追求,是耸立在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心灵深处的丰碑!而一个人只要能坚持内心美好的操守和至死不渝的付出,哪怕他再平凡再普通,也可以活成别人眼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