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6600000008

第8章 第八辑 记得那时年纪小

但那时,没多少人关注他们的年龄,20来岁,也不被当做神童。没人称他们为50后、60后,他们和世界对话,大概也没想到以年龄小为卖点。实际上,整个80年代,几乎是他们的天下。

2010年都快到了。有些被称作80后的人,30郎当岁,而立之年,还被大惊小怪地当小孩子看待。

试卷

在暗夜,偶尔会梦到试卷,真真切切,跟真的一样。

试卷对我意味着什么呢?或者意味着考试吧。

多神秘的试卷啊,在拿到手之前,你不知道上面有什么内容。

但你明白,一定有许多不预知的东西等着你。

那是老师设置的一道道陷阱。你像穿越迷宫一样,小心翼翼,高抬脚,轻迈腿,在丛林里闪转腾挪。

即使你心细如发,即使你身经百战,也有中招的时候。你满头大汗,如临大敌。

其实那不过是老师和你开的善意的玩笑。

第二天,他会告诉你,昨天你在什么什么地方,进入了圈套,实际情况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然后,他告诉你准确答案。

我盼着老师揭晓谜底,他总给我意外的惊喜。自认为对的,或许错了,自己没有把握的,却蒙对了。

他根据你的表现,给你打一个分数。

这个分数,你完全可以不在乎。

所以,每次交上试卷以后,我都满心期待着老师的讲解。他们常常让我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一般。

爽透了。

老师是整个过程的设计者。我们懵懵懂懂,跟着他,亦步亦趋。

我对得起试卷,因为我从不抄袭别人的答案。抄袭对我没有意义,我需要自己理解答案。

现在为什么要梦见试卷呢?也许我天天都在考试。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对我都是一次考试。但我没有盼头。

没有老师,也没有标准答案等着我。我只能一个人面对着那一张纸,咬着铅笔头,苦思冥想。

即使我交白卷,也没人管我。不会有人对我大声咆哮,罚我重做一百遍。

谁管谁啊?每个人都面对着一张试卷,包括老师在内。他的那张卷子,可能比我这张还难,他可能比我还紧张呢!

我们自己领来卷子,摆在桌上,自己解答,最后自己给自己打分。

别人给你打59分,你可以自打100分。别人给自己打了100分,你可以探头看看,撇撇嘴说,明明不及格嘛!

试卷和答案,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分数也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与分数,都不再神秘。反而让你惶惑,让你无所适从。

试卷是例行的吃喝拉撒,它就那么轻飘飘地来了,摆在你的眼前。仿佛在说,你看着办吧。

十年前

十年前,我嗓音尖利清澈,现在低沉沙哑。

十年前,我们三四个人深夜站在马路边,高声合唱《假行僧》。现在看到大喊大叫的,就想狠狠抽他。

十年前,我一点都不愿跟老爹说话。现在大事小情都想跟父亲商量一下,虽然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农。

十年前,读老作家的文章常常嗤之以鼻。现在对每个老作家都心生敬畏。

十年前,每到陌生场合,总猜测别人会如何看待我。现在每见一地,常想,我如何看待他们?

十年前,我被各种各样的人教训和责骂。现在我教训和责骂各种各样的人。

十年前,别人帮我办事我感激他一辈子。现在别人帮我办事,我先猜他为什么要为我办事。

十年前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做我的朋友。现在才发现朋友屈指可数。

十年前,别人劝我多喝点。现在人们都劝我少喝点。

十年前,逃酒的借口是女朋友不让喝。现在喝酒的借口是:老婆,朋友非让我喝。

十年前,别人夸我女友漂亮,我会高兴。现在,别人夸我女儿漂亮我才高兴。

十年前,每天渴望变化。现在害怕任何变化。十年前,努力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现在我常常问自己: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

十年前,我写诗。现在我不敢写诗。

十年前,我羡慕胖子,男人不胖不威严。现在我羡慕瘦子,觉得他们精神百倍。

十年前,我眼睛向上。现在我经常低头走路。

再过十年,会怎么样呢?

怕黑的人

一年中,我最不喜欢12月,最喜欢的是6月。

12月,夜长,天短,6月则相反。

过了12月22日冬至这天,就有了盼头。白天开始长起来;而过了夏至6月21日,白天渐渐变短,黑夜渐长,心情也跟着渐渐失落。过了9月22日,知道颓势已无法挽回,只好熬着,期待天长夜短的情形重新再来。

白天和黑夜,此消彼长。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保持平衡。

12月,下午五点,天就黑了。有的地方甚至更早。天一黑,世界就黑了。黑,是比冷更可怕的一种物质。它压迫着你,笼罩着你,不声不响,闷头闷脑。你永远猜不透它。

大概十五六岁时,还在读初中。我们住校,都不喜欢睡觉,晚上偷偷跑出宿舍聊天。夏夜,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几个人坐在麦秸垛旁,一直聊到半夜。天始终黑着,没有一点放亮的意思。互相只能通过声音摸到对方的位置。一个叫伊敬东的同学忽然问我,如果你的眼睛瞎了,你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我也想问他们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只是奇怪,为什么大家想到一块去了。

也许是我们离黑太近。

我没敢回答他,我很害怕。甚至恐怖。答案就在眼前,切身感受得到。

我说,你别提这么可怕的问题。

若是大白天,也许就一笑而过了。若无身临其境的恐惧,假设的问题,就成了笑谈。

后来读到海伦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边读一边庆幸自己的完整。

我向往繁华都市,皆因那里夜生活丰富。那些人在黑夜里组成一个白天,大家一起抵抗黑。

有一天晚上,跟朋友黄冶去三里屯玩,这是北京著名的酒吧一条街。我们换着酒吧喝啤酒,一边掷骰子,一边听歌手演唱。咣当咣当的架子鼓,敲得我心脏差点蹦出来。不过也好,什么黑夜,跟我们没关系喽。

后半夜,许多酒吧打烊了,我们打车返回。路上,我惶惶地想,唉,还是没躲过黑。

只要有黑,多少灯也没用。霓虹灯,灯红酒绿,五颜六色,看似完美,其实很粗糙,总有暗礁一般的角落照不到。这些暗礁生长、放大,像个怪物,乱晃着触角,直至撑满整个世界。

我喜欢天光大亮的感觉。睁开眼,拉开窗帘,阳光哗地一下扑进来,亲着你的脸和脚趾头。心情无限好,真想给窗外走过的美女一个飞吻。

电影《长江七号》中,小狄的民工爸爸摔死了。小狄哭着把劝他的老师推出去,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很累,真的很累,我想睡觉。醒来以后,爸爸就回来了。

等他醒来时,爸爸真的躺在身边。小狄哽咽着扑在爸爸怀里,说,爸爸,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听你的话,不跟别人打架……

我一边落泪一边想,这不是奇迹,这是事实。

我蛮横地想,别跟我讲科学,讲道理,这就是事实。

奶奶做的面条

30多岁的我,前20年生活在河北,如今的饮食习惯基本都是前20年固定下来的。我不喜欢大米,唯爱面食,每天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馒头。我还爱吃面条,就是最简单的那种做法,说穿了,一碗热汤面而已。

热汤面应该是这样做的:倒一丁点儿油在锅里,烧至滚热,放盐、葱花和若干白菜丁,葱花略呈焦煳状时,倒水烧开,然后把面条放进去,随时用筷子扒拉着,以免面条粘连在一起。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就端上桌儿了,汤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汤和面的比例约为2∶3才恰好。这时候,再倒几滴小磨香油在里面,注意,一定不要太多。拿起筷子,就着咸菜,一口面,一口汤,嚼一口咸菜,那滋味,美极了。若怕吃不饱,还可掰几块凉馒头泡进汤里。

面条可以有一万种吃法,我也吃过各种各样的面条,但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种吃法最适合我。

这是因为,小时候,奶奶经常这样给我做面条。不过,一般只有在我生病的时候,才能得此口福。感冒了、发烧了,或者肚子疼、脑袋疼,不用吃药,一碗汤面下去,病就好了。面条可以治病,这是从小就深深扎根在我心里的认识。

如今,我在大病过后或者大酒过后,都非常想念这样一碗面条。刚结婚不久,有一回我感冒了,让新婚妻子给我做碗面条,她做好以后,我怎么尝怎么觉得不对味儿,妻子看我表情不爽,问我:面条不是这样做吗?我说是啊,但是吃不出味来。我这一说,妻子有点无所适从了,问是不是需要加盐、加油。我摇头。后来,妹妹也搬到我们这个城市来住,她从小和我一起在奶奶身边长大,做饭都是跟奶奶学的。妹妹给我做了几次面条,我吃完之后,说,哦,有那么点意思了。妻子嫌我矫情,不就是一碗面条吗,哪来那么多说道。

同样的菜谱,一百个人去做,一定是一百种味道。我的胃里,最适应的面条是奶奶的做法。好在,如今也渐渐地适应了妻子的面条,这大概可以证明,一个家已经稳固地形成了。大酒过后,浑身没劲,有种要虚脱的感觉。一碗面条端到面前,心里立刻踏实了。吃下去,暖心暖胃,额头冒汗,随着汤面进入身体,跑走的活力又一点儿一点儿地被拽了回来。而我那在酒杯里四处乱走的思绪,也一点儿一点儿扎实地、稳健地回落到家中。这碗汤面,就是我的家。

今年从故乡传来的消息说,奶奶已经做不了饭了。唉,她毕竟是90岁的人了。

仅仅为了亲情

大年初二,在火车上遇到一位老者,他自称已70岁。聊天时得知,他在哈尔滨有一个老姐姐,在长春有一个老哥哥。年前约定,初三在哈尔滨汇合。老哥哥已先期抵达,明天自己到了,人就齐了。“14年来,我们每年都聚一次。老姐姐今年82岁,聚一次少一次了!”

“你没有儿女吗?”

“有。在家过完年,我们老哥几个再聚。”

这是最平常的一幕。春节前后,举国上下,哄哄扬扬,都是急着回家的人。乘火车、坐飞机、坐轮船,甚至骑摩托、骑自行车、步行,也要赶回那个叫做“家”的地方。家是什么?父母在,父母就是家,一间破房子,有个老人挺着,这个家就是完整的;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只要一个还存在,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回家!”丈夫是妻子的家,妻子是丈夫的家。实在无奈的时候,小辈人也是家。有位80多岁的孤老太太,每年回一次娘家。父母、兄弟姐妹都已去世,一个傻乎乎的老侄儿就是她的家。有血缘关系的人不在了,只好拿朋友那里当成自己的家。若朋友也是孤身一人,倒还好办;人家已有妻室儿女,关系再铁,你也是外人,不方便的。不是万不得已,不会选择这个“家”。

十几亿人,像被催了眠一样,远赴千里万里,南北穿行,飞蛾投火一般赶去团聚。亲情两个字,就这么宝贵吗?

有时候亲情一点都不宝贵。

我们村子里有一家,弟兄五个,穷掉了底。在农村,男子过了22岁还不定亲,就要被甩下了,除非奇迹,一般只能打光棍。父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给老大娶了一房媳妇,老二老三都直奔30了,也没个着落。兄弟几个天天因为家务事打架,鸡飞狗跳。老二、老三都跟大哥大嫂动过手,打得头破血流。老大不到40岁,忽得急症去世。大嫂带着独子小歪改嫁了。

村民说,幸亏大嫂改嫁了。在这个家庭,没人会养活她和她的儿子。改嫁后,继父送小歪上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国”字头的企业工作,不到30岁,就当上了实权部门的处长。如果留在家里,叔叔们能供他上大学吗?答案不言而喻——小歪小时候没少挨欺负。

村人说,人身上最浅的部位就是眼皮。现在小歪混好了,叔叔婶子们、堂弟堂妹们年年邀请他回来过年。他大把大把地撒钱,把叔叔们准备好的土特产带回上海。一家人喝酒、叙旧,醉醺醺地流眼泪。但小歪不谈往事,那是他的伤。

而他又真的离不开逢年过节这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新年快乐

天已经黑了,外面的爆竹声越来越响,这是他在他乡度过的第二个春节。大学毕业后,他开始在各个城市之间漂泊,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最初的满怀豪情逐渐褪去,他不再想念家乡,不再对生活抱着幻想。得过且过的日子一天天从指间滑过,他自己也不知道生活的终点会定格在什么地方。

在床上迷迷糊糊睡了一觉,他想起自己应该找个人,哪怕是闲聊几句也行。可是找谁呢?这时候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家人团聚,他的电话也许会搅了人家的兴致。应该找与自己同样单身的男人,于是,他试着拨通了一个朋友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苍老的声音:“找哪位?”他说:“我找XXX”。那边愣了一下:“你拨错号码了。”他说“哦,对不起”,便挂掉了电话。

他仔细想了想,朋友的电话号码在他脑子里渐渐模糊起来,最后三位数字的顺序怎么也搞不明白。于是他拨通了另一个号码,电话那头十分喧闹,间或有几个小孩子的唧唧喳喳声。他说:“我找XXX”,接电话的是一个中年人:“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人。不过,祝你新年快乐……”

随着一阵电话的忙音,他脑袋里“嗡”了一声——有人祝我新年快乐!

他再一次拨打重新组合的号码,这一次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儿。女孩儿告诉他:“你拨错了”。他这一次没有立即挂掉,而是说:“对不起,我是一个陌生人,祝你新年快乐!”对面发出一阵欢快的笑:“这是我今年收到的最有趣的一个祝福,把一份美好的祝福同样送给你!”

他又拨通了第一次拨打的那个号码,对那位老人说:“我是刚才打错电话的那个人,虽然我们不认识,但我祝你新年快乐!”老人笑了:“小伙子,谢谢你,我老伴年前就去世了,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过年。我很想念她,祝你新年快乐!”

送出了两份祝福,收到了两份祝福。他开始疯狂地拨打电话,他随手拨一个号码后,没等对方开口,就说:“我是一个陌生人,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祝你新年快乐!”无一例外地,他都收到了同样的祝福。一个晚上他一共送出去87个祝福,收到了88个祝福,这其中有一个是孩子的妈妈,那位妈妈告诉身边的孩子:“过来,祝你这个陌生的叔叔新年快乐。”

当他听到那个稚嫩的祝福声时,泪都要流出来了。他感到,生活还没有抛弃自己。新的一年,自己将带着这88个祝福从容上路。

永远的旅途

旅途对我来说,意味的不是出发,而是离开。

1993年,我背着一个破旧的旅行包,从华北平原到东北平原去上大学。凄凄惶惶中,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人光怪陆离,在我眼前晃动,高大的身影,油亮的皮鞋,抹着口红喀嚓喀嚓咀嚼苹果的小嘴,面带菜色已经站了20多个小时的民工,在人缝中挤来挤去的售货车,车窗外绵延不尽的黄土,破败的小镇,干涸的河流,深夜里清冷的灯光,仿佛电影镜头让我目不暇接。我低着眼皮瞅着他们,感觉自己空前得弱小无助,没人能帮我。故乡像我身上的皮,被生生撕下去了。我对故乡并没什么感情,也不抱什么希望,我早就想离开那里。可这一离开,我就没有故乡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定居多长时间,那里都不会是我新的故乡,就更没人帮我了。

那一天一夜的旅行,奠定了我心灵的基调。此后,无论我多么强大,都逃不脱内心的无助。那次看到的一幕幕画面,多年以后也许会越来越罕见,甚至消失,但它们已经在我的人生中扎下了根,每一次踏上新的旅途,我都会被这种惶惶的情绪缠住,仿佛又一次被抛弃。

我经常做这样一个梦:时间已近中午,火车快开了,而我不知为了什么还在家里磨蹭。从我家到那个叫做东光的小站,大概有百十里路。在我的一再催促下,父亲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送我到火车站。我刚爬上去,火车就开了。我在车厢过道里找个地方,放下行李坐上去。我问列车员什么时候到长春,列车员从不搭理我。但我自己明白,在长春等待我的是一个很好的工作,还有可观的收入。总之,那是个让人期待的地方。

轻飘飘的我,一会儿下了车回到黄土遍地的故乡,一会儿又上车抵达遥远的长春。我沉醉在梦魇中醒不过来,口渴得如同火在燃烧,不知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里。现实和梦境紧紧地纠结在一起——这个梦有什么隐喻?它身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我都无从晓得。

这个梦和我遭遇已经有七八年时间,每年都要做两三次。

现在,只有和妻子在一起,带着孩子,全家共同出游的时候,我才会暂时摆脱旅途中的凄凉感。有妻子,有孩子,有时候再加上老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家。

而那个梦,依然时不时地闯进我的夜晚。我强行逼自己醒来,看看身边香甜沉睡的妻子,擦掉头上的冷汗,才渐渐镇定下来。

旅行

人一有想不开的时候,就会想到往绝路上走。他终于决定要结束自己。他要选择一种极为悲壮的死法,即,爬上本城最高的一座楼,从那里跳下去。窝窝囊囊地活了半辈子了,最后一次一定要像个样子。

他的头从楼顶上向下探视的一瞬间,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丝快意。老婆你闹吧,儿子你哭吧,领导你装吧,这回我再也见不到你们了,看你们还跟谁发脾气去?!

一阵风把他的头发掀起来,很凉。他振作了一下精神,认真地打量下面这块即将接纳他的土地。那是一条宽阔的马路,现在上面还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汽车,如果跳下去,说不定就要砸着哪一辆倒霉的车。最后一次就别讨人嫌了,还是先等一会儿,等马路上松快一些了再说吧。

他平生还是第一次爬这么高,所以头有些晕。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蚂蚁一样的人群,他脑子里已经把早晨出来时那些沉重的思索完全扔掉了。想也没有用了,那都已成为过去式。无事一身轻嘛!

他眼睛定定地往下面看,看着看着就有些迷惑。他分不清每个人身上穿的是什么衣服,不要说质地和样式,就是连颜色也分不清。站得太高了,他只能看到人行道上一个接一个的影像,不是很真实,多一个或少一个都是感觉不出来的。他想,我要是混入这些人中,别人会在意我吗?

他脸上冒出了汗,想着自己从楼上像落叶一样飘下去以后的情景:肯定会有一大群人惊呼着围过来。但是,转瞬间他们就会散去,像抹掉身上的一丝灰尘一样把这件事忘掉。而他自己溅在马路上的一摊血迹,还极有可能招来清扫工的斥骂。

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他身边飞过去,他看着下边这条曾经在他眼中宽得不能再宽的马路——现在就像一条腰带,一切都那么渺小。自己那炒股而被套牢的4万元钱,要是从这儿扔下去,那一定连一粒尘埃都不如。

…………

两小时以后,他步履轻松地从楼上走下来,像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旅行。

记得那时年纪小

最早迷上程琳的歌,大概是1983年,《小螺号》、《采榆钱》、《故乡情》等,好听得不得了。我没有注意到,那时候她才16岁。

跟程琳谈恋爱的侯德健,似乎年纪很大,其实他出生于1956年,写出那首妇孺皆知的《龙的传人》时,年仅22岁。后来他到了大陆,在东方歌舞团任职,在中国音乐学院当作曲教授,写了很多歌,也还不到30岁。

跟侯德健同时代的罗大佑,出生于1954年。我听到的《童年》、《明天会更好》、《你的样子》等,已经是他中期的作品了。1974年,他创作了《歌》,1977年创作了《闪亮的日子》,那时他20刚刚出头。

1986年,有一组名为《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风靡全国。其作曲者、音乐编排者名叫郭峰。那时他24岁。郭峰出生于1962年。后来他有很多歌曲广为流传,比如《让我再看你一眼》。

崔健生于1961年,他创作《一无所有》时,二十三四岁。1986年,在首都工人体育馆一唱成名。25岁,比上面提到的几个人还要大一点。

有人也许说,哦,原来都是唱歌的。

不然。我把他们称为时代的歌者。他们不仅仅是唱歌的,他们怀揣梦想,与时代共进退。他们跟此后的所谓明星,所谓艺人,还是有所区别。崔健的两首歌词入选了上世纪90年代某著名教授主编的诗歌经典。

但那时,没多少人关注他们的年龄,20来岁,也不被当做神童。没人称他们为50后、60后,他们和世界对话,大概也没想到以年龄小为卖点。实际上,整个80年代,几乎是他们的天下。

2010年都快到了。有些被称作80后的人,30郎当岁,而立之年,还被大惊小怪地当小孩子看待。

奇怪。

梦,指着故乡的方向

最近几年,夜晚不得安宁,常常梦见故乡的人和事。在梦中,小时候的同伴依然是十来岁的样子,老人们还是那么慈祥地坐在炕头上。村后的小河哗啦啦流淌着,岸上的桃花开得刺眼。另一个似乎清醒着的我提醒梦中的我:你的同伴都已经30多岁了,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上次回老家,你们不是还互相递烟抽吗?老人也已经纷纷入土,你能看到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曾经壮年的父辈们如今已老态龙钟。房后的小河,早已经干涸,河道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尽管如此,我依然摆脱不了梦魇。我们玩的那些游戏——打三角、摔元宝、扔沙包、滚铁圈、拍火柴盒等等,都非常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问了问其他几个同样身在外地的老乡,他们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人到中年,不知为什么,总是梦到家乡。并且,家乡从不与时俱进,而是停留在我们童年和少年的阶段。你在哪一天离开的家乡,家乡就定格在那一天。

刚离开家乡的时候,虽然也有切肤之痛,但很快就被纷扰的世界吸引过去了。外面的世界精不精彩的,倒无所谓,关键是,给你的指向太多了。你可以朝着左边走,也可以朝右边走去,可以向前走,可以向后走。走吧,每一个方向,都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即便那诱惑不一定是我们梦想的归途。一混经年,人变老了,心也粗粝了,原先爱恋的,崇拜的,发现也不过如此。多少光环被时光抹掉,多少偶像渐渐灰白。刚毕业的时候,听说某某在银行上班,羡慕得不得了。后来才知道,那里也存在着下岗,混得好的,不过几个人。任何一个外表华丽的公司、单位,都是只有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可以扬眉吐气,大部分都在委琐地苟活着;原先听说某某担任个什么处长、县长,觉得高不可攀,现在,我的同学中处长、县长,甚至省级干部,一抓一大把,还不都是低三下四地看别人脸色,跟我一个写字维生的人比,少了几分自由,多了几份虚伪。他吃饭的时候,我也没有饿着,他喝酒的时候,我也在喝酒,虽然他们暂时可以前呼后拥,但随着官位的失去,一切都将复原;原先如花似玉的女孩儿,如今都成半老徐娘,掉着一张胖嘟嘟的毫无表情的脸走来走去,人人都有这一天。想想她们当初的矜持,真是好可笑好可笑哎!

不再激情澎湃,不再两眼放光,一切一切都闭上花骨朵,失去了绽放时的耀眼。他乡吸引着我们走出来,让我们跟家乡脱离,消耗了青春和爱,打磨掉日日月月年年。转了一圈后,才发现他乡亦是家乡。有梦的时候,爱把故乡当他乡,无梦的时候,才把他乡当家乡。他乡即家乡,家乡即他乡,他乡家乡,家乡他乡,都不是承载梦想的地方。

小时候听人说,两个年轻人闯关东,多年没跟家乡联系。忽然有一天,他们寻了回来。当年的小院早已荒芜,长辈全部离世,村子里没有几个人认识他们。两个60多岁的人了,躺在土炕上哭了一夜。我不知道他们哭什么,是哭家乡,还是哭异乡?他乡固然不是自己的家园,但故乡呢?亦不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故乡,只是那些人逃避异乡的暂时的居留地,是临时港湾,那些人只能在梦中与童年的故乡相遇。他们痛哭了一场,最后还是要回到异乡……

献血小记

2008年5月14日,我一上午都在看电视,看完中央电视台,又看四川卫视,抗震救灾的过程让人揪心。一个学生被救出来了,我忍不住高兴地流泪,像个孩子一样。但我知道,还有更多的人被埋在乱瓦底下。

吃完午饭,我决定去献血。电视上说灾区血源告急。大学期间,不少同学都献过血,我是例外。我一直对献血有疑虑,想到抽出满满一袋子血来,就怪害怕的。这次,我觉得只有献血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人民广场上的采血车跟前,已经排起长龙。有人告诉我,先填写一张表,然后再排队等候。站在我前边的是个学生模样的人,很壮很淳朴。我点了根烟,他也掏出烟,转过头来朝我借火儿。他说,你是第一次献血吧?我点头,他掏出献血证来说,我已献过一次了。我说,我看了电视才来的,为灾区尽点微薄之力。他说,我家就在四川,房子都倒了……看他刹那间有点哽咽,我赶紧把话头岔过去。

他叫邵阳。

等候时,一个小伙子拿着话筒走过来问我:先生,我是省电台的,问你几个问题吧。我摆摆手说,别问我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说,没事,你按我告诉你的讲就可以。“虽然长春和四川远隔千里,但我们的心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永远血浓于水……”我重复了一遍,感觉虽然俗点,但还真是自己要说的话。

采血队伍行进很慢,半天才挪了一两步。一位穿白大褂的中年女士走到队伍中间说,请后面的朋友先回去吧,明天再来。

凭什么,我们都等了半天了!你们是不是想早点下班?

女白大褂急赤白脸地回答,我们加班是常事,到现在还没吃午饭呢!血库里只能放这些,如果用不了,血就会坏掉。

更倒霉的是,七八个穿着统一服装的售货员哄哄泱泱地来了,带着一副必须加塞儿的表情。领头的直接上了车,跟上面的人交涉,交涉完后,拿着一摞表格分发给售货员们,然后领他们加到我们前边了。女白大褂说,他们是集体献血,早晨就打电话预约过的。

骗人。队伍中有人抗议。女白大褂置若罔闻。

我说,献完血我还要去上班呢!夜班。邵阳说,是啊,我们晚上还有课呢。

我问女白大褂,四点前能献上吗?她看看表说,差不多吧。

终于轮到我,护士给我测完血压,又填了张表,让我去做检测。这时护士问我后面的人,你多重?我回头一看,是个很瘦很文静的女孩儿,她怯怯地回答,一百斤吧。周围的人都笑了,她那小身板儿,撑死90斤。女孩儿说,我身体很好!护士说,那你只能献200CC。其他人都是400CC。女孩儿拼命点头,行,行。

在等候检测结果的时候,一个40多岁的男人自豪地畅谈:车上的护士都认识我了,我一年献两次。我说,看你这体型,献多少都没问题。他回答,不在体型怎么样,献血是真有好处——不得脑血栓。因为你的血液经常循环,造血功能也加强了。

差不多等候了两个多小时,人越来越少,车厢里的人开始高谈阔论,互相开着玩笑。

我说,我是AB型的血,四种血型中最稀缺。我有点口吃,一个小伙子接着说,我要是最独独独特的血型,没准能成为国宝呢!

咦,他干吗要学我?我很不高兴。后来发现他跟别人说话也是这样,原来他是真的口吃。

邵阳问女白大褂,你们真的一天没吃东西吗?太辛苦了。

女白大褂说,刚才对付了几块饼干,我们没什么事,其实最辛苦的还是你们。

看得出,经过刚才的拥挤和混乱,大家都回复到了为灾区献爱心的原始冲动中。

我说,现在新闻中报道是死了12000人,但还有很多人没挖出来,等全部结果统计结束,肯定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大家都沉默了,似乎谁都明白数字背后的残忍。

终于轮到我。看着一滴滴鲜血渐渐充满了那个塑料袋,我一块石头落了地。

坐车回单位上班,路边广场上有十多个花花绿绿的老太太在扭秧歌,她们手拿折扇,随着鼓点扭啊扭。我由衷地想,愿她们能平安地扭一辈子。

事先没有告诉妻子,怕她担心。到单位后才打电话告诉她。她埋怨我说,这个家就指望着你呢。反正我在家待着没事,可以让我替你去献嘛!

晚上到家以后,妻子已经给我熬好了鸡汤。温暖的灯光下,我一勺一勺地喝着,忽然想到,乱石下的幸存者们今天晚上要怎么度过?

不想了,否则又要落泪。

无限身后事

大概是在1985年末或者1986年初,我在《诗神》杂志上读到一首陈晓旭写的诗,内容大意是“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会有谁躲在酒馆的角落里,独自伤悲;会有谁为我默默流泪……”当时,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热播,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和扮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红遍了全国。不知为什么,那时候走红的明星都愿意写点文章。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欧阳奋强写的小说,接着又读到了陈晓旭的诗。这首诗击中了我。虽然我还是个小毛孩子,但一下子被她那无限的哀愁笼罩,从此就绕不开她制造的谶语。时不时想到这个问题:有一天我死了,会怎么样呢?

上高中的时候,一个同学跟我讲,他有个好朋友,年仅17岁,不幸遭遇车祸,丧身轮下。他朋友的父亲伤心欲绝,不久也去世了,母亲则改嫁他乡,真正是家破人亡。我的同学,和他的这位朋友拜过把子,亦即结拜弟兄。每到清明节,我的同学都要到那个村子去祭奠朋友。在我上高中那几年,这个同学每年都要告一天假。芳草萋萋,花开正艳,他买了烧纸,骑上自行车,风尘仆仆地离开,然后又风尘仆仆地回来。看他满头大汗的样子,我们都觉得他很讲义气,有这样的朋友,真是那个夭亡少年的幸运。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这位同学,已经结婚生子,在遥远的城市安家落户。他还去祭奠他当年的好友吗?他还记得那个好友的模样吗?无论多深的感情,随着时光的打磨,总有逐渐变淡的过程。我甚至想,该同学会不会觉得那时少年意气,而再羞于忆起?但无论怎样,他做的都已经足够了,没有人挑他的理,没有人埋怨他。他能坚持一两年,也是尽了自己的本分。

但是,荒冢里面等待祭品的那个少年,会恨他吗?

好在,并没有这么一个人。那个少年并不存在了。每个将要离开的人,潜意识里都在渴望被人记住:“你忘掉我吧!”这句话的背后,更多是怕对方真的忘记自己。可是,记住你又怎么样?活着的人自有他们的生活,你介入不了的。你已经彻底离开。

在酒桌上和朋友们觥筹交错,半酣时手舞足蹈,来回晃荡着形形色色的影子,大家互相搂着肩膀放声高歌,无限欢欣。这时就想,有一天,我若突然离开了,他们大家一定会为我收尸,为我举办追悼会,为我伤悲落泪。我们是无话不说的好哥们!酒后打车回家的路上,一个人望着窗外,孤独感涌上心头,情绪骤然低落:他们记得你又怎么样,他们记住的只是一个名字,你已经转化为一个代号,被别人喜欢和批判,但无论怎么样,这些都跟你无关了。每每这样一想,就十分沮丧。伤心难过最久的,只能是你的至亲。你的消失,让他们的生活真正受到了影响。但是,等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以后,也不再想起你了。即使偶尔提到,也不会像当初那样痛彻心底。

活着的人享受着喜怒哀乐,而亡人去了哪里?我愿他们真的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让他们有事可做,有心思可想,而不必挂念着这边的人,和这边的人较劲。大家各行其是,各走各的路,那该多好。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筝(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筝(阅读中华国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 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 ,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经典之作。杨晓编著的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筝》就是其中一册。《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风筝》共分七章,内容包括:风筝的历史、制作、 放飞、流派、名家名品、体育竞技、民俗文化等。
  • 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本专著即是在获得浙江省新世纪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成果一等奖的《基于学校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成果基础上重新整合布局之后形成的书稿。
  • 白雪公主(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白雪公主(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必懂的数学知识

    必懂的数学知识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是《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系列之一: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早日迈入数学的殿堂,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本套丛书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有数学趣闻、数学密码、数学之谜、数学智力,以及数学游戏、数学闯关等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答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中小学生培养数学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
  • 政治学

    政治学

    书在系统总结已有政治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和评述了现当代许多国内外学者在政治学方面的一些重要学术观点,对国家形态、政治权力、政党政治、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民主、政治文化等政治学核心范畴作了较为深入并富有新意的分析和阐述,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和规律,使抽象的理论更贴近中外政治发展的现实。本书作为复旦版MPA(公共管理硕士)系列教材之一,既可作为MPA课程的基本教材,又可作为大专院校政治学专业和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本科和专科的专业教材。
热门推荐
  • 剑奴纪

    剑奴纪

    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飞剑斩仙去,蜉蝣笑长生。
  • 春季奇招抗过敏

    春季奇招抗过敏

    大家对过敏并不陌生,很多人都经历过过敏。过敏虽然似乎无时不在,但是也有高发季节,如春季。春季本是欣欣向荣、充满阳光和快乐的季节。却也正因为它的欣欣向荣,容易催发过敏的发生。如何才能避免过敏,尽情享受这样美好的季节呢?本书将重点为大家讲述春季易于发生的过敏有哪些,以及如何防范和对症治疗。希望本书能对读者有帮助,并祝读者度过快乐的春天!
  • 紫极丐皇

    紫极丐皇

    他,是一个弃婴,被一个老乞丐收养......漫漫寻亲路,历经人间沧桑,世态炎凉,终立于苍穹之巅。而他,偏偏又以乞丐自居,不愿住那逍遥奢华的仙宫......
  • 斗转星移诀

    斗转星移诀

    三年前,叶云将“至尊仙骨”过度给叶倾城,救活了未婚妻,成为废物!三年后,叶倾城声称退婚,叶云强行修炼,反而因祸得福,觉醒前世强者记忆,掌握无上道法,斗转星移诀,修为突飞猛进,闯仙宗,夺造化,与无数天才争锋,将退婚的叶美人远远甩在后面……什么?复婚!呵呵……一代仙王还用得着复婚?
  • 仙侠奇缘之轮回

    仙侠奇缘之轮回

    这是短篇小说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有什么不对的指出来。谢谢
  • 王子殿下的小女仆

    王子殿下的小女仆

    你想成为王子殿下的小女仆吗?一首温馨的恋歌暖爆你的心!
  • 佛掌

    佛掌

    邪不胜正?这世间万恶,吾当持法渡尽妖邪,替人世间扫清无数冤魂,魑魅魍魉。情又是什么?当你有它你不珍重,当你无它何以珍重。入世而生情,情断而成佛。
  • 丛林深处伫立着墓碑

    丛林深处伫立着墓碑

    伙伴的羁绊,理想的追求,坚定的信念,眼中的希望,还有充满欢笑与泪水的冒险。“战争结束后,我们还能再一起冒险吧?”“嗯!”“我会守护住这一切!所以我会不断前进!”雨水滑落,他在心里默念,因为远方的丛林里,一直回荡着一个声音:“……坚定地向前走吧,我会永远在这里看着你……”
  • 张文襄公事略

    张文襄公事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萌女重生:宠溺入骨

    萌女重生:宠溺入骨

    :她,重生异世,绝世倾城,“本是同父生,相煎何太急。”既然人不让我,我又何必让人。她渐渐冷若冰霜,一袭紫红衣名震天下。“王爷世称洁癖王,所以不要靠近的好”他妖孽一笑,俯身贴近,轻声到:“本王的洁癖对象,只除了你。”【男女主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