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本来中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减退,所以更应该保护,而饮食调理是首选的方法。中医经典《内经》中提出要“谨和五味”、“食养尽之”就强调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对胃肠病人加强饮食调理,不但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而且还要更好地配合治疗,此外也包括了“食养”和“食疗”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1)适量饮食。
中医学早就认识到“生病起于过用”的道理,历代医家常常告诫“饮食百倍,肠胃乃伤”。临床上因暴饮暴食导致急性胃肠病的发生或酿成重症顽疾者也屡见不鲜,都是因为食积胃肠,排运转化功能失常所致。也就是说少食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嗜烟、酒、浓茶、肥甘、辛辣等久之亦可伤损胃肠。近年来医学研究证实嗜烟者患胃肠病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高出许多倍,确与临床所见一致。中医也有“饮酒过量,腐肠烂胃”、“辛辣助火”、“肥甘生痰”等说法。大家都有体会,吃辛辣多了易“上火”,口舌、咽痛、便干、生疮、肛周长疮等现象,就是提醒大家注意烟酒及过食辛辣肥甘的危害,有肠胃病者食之更应慎重。
(2)软硬冷热相宜。
总的来说,胃肠病人宜进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根据病情分别给予流质、半流质、普通饮食。药粥疗法尤适宜慢性胃肠病病人。但要注意的是,一般的慢性胃肠病人饮食不要长期太精细、软烂、以免影响病人的食欲,对胃肠病的预防和治疗不利。最重要的是根据病人多年的经验与习惯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食物的过冷过热都可能对胃肠产生不忍受的刺激。一般地来说暴饮过冷或长期贪食生冷都可伤脾阳,以致寒气内生,形成胃寒发生胃痛、泄泻等症。长期嗜食辛辣热烫煎炒之品,可使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燥或出血。
(3)饮食清洁。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病或食物中毒,饮食清洁对于预防胃肠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现代医学证实,慢性胃炎、溃疡病的发生与一种叫做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而这种细菌正是通过粪——口途径而侵入人体的。大家不知是否注意,患“胃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可能与此菌感染有关。所以和患胃病的人共同生活时要注意采取分餐等预防措施,避免通过胃肠道传染。
(4)积极配合食疗。
“以食代药”使良药不再苦口。对于胃肠病人来说,应特别注意饮食合理搭配,多采用一些食疗方法,如脾胃虚寒之人,平时有腹冷痛、喜热饮,遇寒甚等症状者,宜食生姜、胡椒等中温中散寒的调味品;胃阳不足之人,如有口干、便秘、胃灼痛等症者,宜食百合、梨、藕、蜂蜜、牛奶等甘润生津之品;气滞不和表现胀满者,可多用萝卜、橘皮等;脾胃虚弱的患者,平常有少气乏力,食欲不振症,宜以红枣、山药、莲子肉等品为辅助。总之对胃肠病人进行食疗时,宜结合病人的体质因素、疾病的寒热属性,配合药物治疗辅以适应的饮食疗法,达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功效目的。
(5)注意脾胃功能强弱和保护胃气。
当脾胃运化功能较弱时,即使是相宜的食物,也不要强食,食之不能消化反损脾胃。还有一些胃肠病重症在恢复期,胃功能初复或邪未净,此时如贪图口福或急于求补,均可导致“食发”。“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也就是说不想吃没有食欲胃口的病情恢复期等不可强迫进食,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在疾病的后期一定要仔细观察病情,视脾胃功能恢复情况谨慎配膳食调养。
(6)运用食疗时应注意有一些食物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俗称“发物”,一些胃肠病人对这些食品尤为敏感,少食为宜。
若食后产生腹痛、腹泻症或加重者,更应该注意禁忌。在急性胃肠病之腹痛,吐泻、出血等症剧烈之时常需禁食,根据病情掌握适用范围和时机。
一般来说,只要肠道腑气通畅,腹部舒适,病情缓解时,就应尽早恢复进食,初始以米汤、果汁等流汁最宜,出血病人更宜藕粉糊,既能止血又能保护胃气。下面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溃疡病人饮食应进一步要求注意:宜软且易消化,少吃多餐,忌食甜食,忌进食对胃有刺激的辛辣食物和烟酒等,如选用细软、无刺激的牛奶、鸡蛋、豆浆、苏打饼干、面粉、藕粉,避免进食品有机械和化学刺激的食品,如:浓肉汁,过甜、过酸、过冷、过热、过硬煎烤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