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
会稽山是一座神州祀禹的丰碑,著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山。会稽山又因在大禹治水治国事业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地位,早在枟周礼枠中就被奉为神州四大镇山之首。本文就会稽山历史文化的几个方面,作些粗略考察。
一、会稽山山名之由来及其别称
会稽山本名茅山,又称苗山。
茅山是大禹将其更名为会稽山的。按史书记载,禹即天子位十年,东巡狩,会万国诸侯于茅山,会计治国之道,因志其盛,遂改茅山曰会稽山。枟史记枠曰:禹登茅山,群臣大会计,更名茅山为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枟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枠曰: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镇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
枟周礼· 职方氏枠曰:“东南曰扬州,其由镇曰会稽。”据众多专家、学者研究论定,枟周礼枠成书于周公摄政之时,按此推算,“会稽山”之名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被载入简册了。又,秦始皇会稽刻石中有“遂登会稽,宣省习俗”语,其中用了“登会稽”三个字,可见当时会稽山的山名已被正式而又普遍沿用。
会稽山的别称很多。综合枟越绝书枠、枟吴越春秋枠、枟史记枠、枟水经注枠、枟太平御览枠、绍兴历代方志的记载和有关史书转引于枟舆地志枠、枟十道志枠的史料,会稽山的别称有:防山、衡山、栋山(栋犹镇也)、涂山、釜山、覆釜山(状如覆釜)、南山等等,名称不一,实一山也。
会稽山不唯由大禹壮举而命名,更有许多别称斑斑于史册。这些都是这座名山历史文化既悠久又丰厚的明证。
二、会稽山的地域范围
会稽山在绍兴,自古而明。
但在山东日照县北四十里处,有一座小会稽山。相传越王勾践北上琅琊时,尝登此山。大约他在登上此山时思念故地名山,故号其为小会稽山。
关于会稽山的地属,还有过历史公案。这件公案,最后由乾隆皇帝公决平息。乾隆二十七年(1762),皇帝第三次南巡,道经金陵句容,在翻阅当地方志中,发现都写道:禹改茅山曰会稽之茅山即句容之茅山,会稽山在句容。据此,乾隆专门写了枟茅山正伪枠一文,文章深究考订,阐明会稽山“隶今绍兴境明甚”的结论。文章最后指出:“用罗缕析之,以俟后之订山者”,告诫后人不要再“冒认”会稽山了。
研究会稽山的地域问题,应注意两个相关而又相别的概念。一是属于历史地理的,包括地名之由来,先人重要活动的地段,古文化史迹,等等。这可称之为历史文化的会稽山。二是属于自然地理的,包括山势脉络、水系流向、地貌、土址,等等。这可称之为自然地理的会稽山。
古代,会稽山作为一座名山,在史书上有很多的记载,但其地域范围只从历史文化这一角度作了大略界定。直到近、现代,才把作为历史文化的会稽山和自然地理的会稽山逐步区分开来。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1畅古籍上对会稽山方位、地形特征及其具体范围的记载。主要有:其一,枟史记· 封禅书枠正义曰:“会稽山一名衡山,在越州会稽县东南十二里也。”其二,枟周礼· 夏官枠曰:会稽山扬州镇山,在山阴,本名苗山,禹更名曰会稽山。其三,枟山海经枠、枟水经注枠并说:会稽山“山形四方”。其四,枟史记· 夏本纪枠集解、正义曰:“禹冢在会稽山上”,“禹陵在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其五,枟史记· 秦始皇本纪枠曰: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其正义曰:“其碑见在会稽山上。”此谓会稽山上,具体而言是指秦望山西南的鹅鼻山顶。按此可见,古代把鹅鼻山作为会稽山别峰而论。其六,宋嘉泰枟会稽志枠所录之咸平中法华山碑云:“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会稽,后世分而为秦望厘而为云门、法华,其实一山也。”该志又曰,秦望在州城南,为众峰之杰,“秦望亦可以会稽名之”。其七,清康熙枟会稽县志枠曰:会稽山东北接观岭(今禹陵左侧山中)、石帆山、宛委山;会稽山者诸山之通称尔,彼刻石(山)、秦望(山)皆可以会稽(山)名之??秦望之谓会稽,彰彰可据矣。
从以上史料可知,古代称之会稽山的方位、特征和范围是:会稽山在绍兴城东南,北起城南10里外黄枋岭、望秦山麓,东濒若耶溪,东北有别峰禹皇山、石帆山、观岭,南至刻石山南坡,西接法华山。其中,以城正南之秦望山为代表,秦望山“其形削成而方”,正合枟山海经枠、枟水经注枠所说“山形四方”的特征。这就是对侧重于历史文化方面说的扬州之镇的会稽山特征和范围的概述。秦望山其形四方,雄踞群山之上,壁立南天,面向古城,庄重穆穆,巍巍峨峨,灵标禹绩,坐镇南邦,真是难得之名山。
2畅绍兴方志关于会稽山空间范围之说。宋嘉泰枟会稽志枠曰:“会稽山周围三百五十里,盖总言东南诸山之隶会稽郡者。”又曰:“会稽东南巨镇(扬州镇山),其周围六十里。”灌康熙枟会稽县志枠、嘉庆枟山阴县志枠亦持此说。上述所指范围,说周三百五十里的会稽山,是从当时政区所辖而言,也大致包括了作为自然地理讲的会稽山的范围;说周六十里,系指周三百五十里范围中以秦望山为中心的一部分,大略与前述古籍上所说的会稽山地域范围相当,主要也是从历史文化方面论定的。
3畅枟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枠对会稽山的介绍,分古、今两则。一是古山名。原名茅山,又名苗山,禹会诸侯江南,名曰会稽。越王勾践为夫差所败,以甲盾五千退保会稽山,即此。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其会稽山指今绍兴东南和南部诸山。二是今山名。在绍兴、嵊县、诸暨、上虞、东阳之间,为浦阳江和曹娥江分水岭,以古会稽山得名。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90公里,宽约30公里。
古会稽山名一词,也可用作上述历史文化的会稽山和周六十里范围的会稽山的名称。枟词典枠所说的古会稽山范围,大略与上述所说历史文化范围的会稽山和周六十里范围的会稽山比较接近。但因其说是包括东南和南部诸山,故其范围更广,大大超出周六十里。枟词典枠所说的今会稽山名,其地域在今绍兴市辖地,与方志说“东南诸山之隶会稽郡者”相当,唯面积大小有别,这大概与不同时代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水平有关。
综上所述,讲会稽山应分为古会稽山和今会稽山,把由大禹命名并曾为扬州镇山和历史文化的会稽山,与因古会稽山得名而作为自然地理概念的会稽山加以区别。又,以秦望山代表的古会稽山也是群峰雄峙,其支脉迤逦峥嵘,它们或各抱地势,或自成山形,所以对其中的某一支脉、别峰、山峦,亦不宜以偏概全,而皆以会稽山称之,应称之曰会稽山之××山,或简称××山。康熙枟会稽县志枠载蒋平阶枟会稽山辩枠。蒋文在认定会稽山应以秦望山为代表时指出,若指禹陵南之覆釜山为会稽山,此乃传闻乖谬,袭而不考。他说:此覆釜山蜿蜒卑伏,属于诸山之下,怎能称之为扬州镇山;越王栖五千甲盾于会稽山,而此覆釜山未及里许,人仅可栖数十人,五千之众安可容足。
三、大禹在会稽山的事绩
会稽山在大禹治水治国活动中,有着特珠的地位和影响。据枟越绝书枠、枟吴越春秋枠、枟史记枠和绍兴方志记载的史料,大禹在会稽山的主要活动和事迹有:
1.大禹得通水之理于会稽山,治水歌功于今嵊州市了溪。枟吴越春秋枠曰:禹受命治水,“劳身焦思,以行七年”,但“功未及成,愁然沉思”,显得没有办法。后在会稽宛委山得金简玉书、知通水之理后,治水工程一往直前。宋嘉泰枟会稽志枠曰:剡溪在(嵊州)南,古谓之了溪,禹治水至此毕矣。枟史记枠曰,禹治水13年,于是天下太平治。这是说禹在会稽宛委山知通水之理之后,再过六年就毕功于了溪。了溪为会稽所辖。会稽于大禹治水成功的关系极大。
2.禹娶涂山氏于会稽。大禹治水立业成于会稽,大禹娶妻成家也在会稽。如前所述,会稽山古代又名涂山。枟吴越春秋枠曰: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因娶女娇,婚后四日,复往治水,过门不入。启生不见父,由女娇独力抚养。大禹是会稽涂山氏的女婿,女娇是大禹的贤内助。
3.大禹在会稽山会万国诸侯,会计治国之道,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大壮举。禹是古代由禅让制向家天下过渡的一代。他在会稽举行盛会,会计治国之道,赏功诛恶,因传国政,国号曰夏后,其意在于巩固权力,加强国家统一力度,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是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的含义也是不可忽视的。枟吴越春秋枠在讲这次盛会时又说,“防风后至(因有不归服禹之异心,笔者),于是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上述“国号曰夏后”,杀防风以“示天下悉属禹也”等语,也透露了这次大会是为神州大地第一个即夏王朝奠定根基的一大举措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但不管怎么说,它是大禹在绍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业绩。
4.大禹是会稽建城筑邑的始祖。当年大禹归还大越,各地民众纷纷跟踪而来。对此枟吴越春秋枠说:“天下喁喁,若儿思母,子归父,而留越。”因这许多人来自各诸侯国(部族)管辖之地,让他们都居留会稽,大禹“恐群臣不从”,就对大家说:我因在会稽宛委山获得金简玉书,才得以除天下之灾,饮水思源,会稽山的恩德不可忘记。于是群臣悦服。大禹“乃纳言听谏,安民治居室,靡山伐木为邑,画作印,横木为门”。把满山的树木砍下来建造城邑,邑内树立地段界标,分出里闾,居室以横木做大门。由此可见,这个城邑的规模宏大,气派不凡。大禹自己虽卑宫室,菲饮食,但他既已归还大越,又有万国诸侯来会,按此可以想见,这座会稽古城中,一定还有一个简朴的王室,还有诸侯大臣们住的房屋。
按枟史记枠记载,禹在位之第十年,至会稽而崩。他在会稽靡山伐木为邑,也是在这一年。按此推算,大禹在会稽建造大规模城邑,是在距今4060余年。
我们常说绍兴建城起于越小城,时在公元前490年,迄今2486年。大禹在会稽建城邑,比越小城还早1570余年。或以为在4000多年前,不可能有如此规模的城邑。但绍兴本地的还有更多外地的许多史料可以佐证,四千多年前建城筑邑,绝非虚妄之说。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宋镇豪枟夏商社会生活史枠揭示,按枟帝王世纪枠载,禹平水土时,已有民口1355万多人。有这么多人口,一位大禹王来越,建立一个城邑是完全可能而必要的。又,1995年11月12日枟中国文物报枠载,郑州西山发现了距今5000年前黄帝时代的古城,古城有版筑技术的城墙,印证了史书关于“黄帝筑城造五邑”的记载。还有,据1995年1月6日枟文汇报枠报道,在临近会稽山的常州武进县,发现了一个距今4500年的良渚文化古城,古城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米。就在会稽山上,于3900年前也有建城历史,大禹六世孙即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以奉禹祀。无余在会稽作“侯城”。宋嘉泰枟会稽志枠引旧经曰:侯城“在会稽县东五十八里。枟史记枠云,夏后氏少康村(庶)子无余于越,所都即此城”。无余去禹不过一百多年,无余作侯城可谓是大禹遗风。虽然,大禹的会稽古城遗址还有待发掘,但介于河姆渡、良渚之间的会稽山这块宝地上,大禹作城邑,大开发的辉煌篇章,一定会被史实所证实的。
5.大禹在会稽山的制度建设和对民众的教化。大禹在会计治国之道之后,还采取许多具体落实的措施,如:“见耆老纳诗书”,“调权衡、平斗斛,造井示民,以为法度”。这些请长老教育年少的普及教育,各种制度建设以及统一量器等重大举措,虽出之会稽,但面向神州,反映了大禹加强统一的国家制度建设和改善社会风化民情的决心与宏图大略。
6.禹葬会稽意味深长。大禹足遍九州,见过无数名山大川,许多地方对他都产生过各种影响,但当他在意识到“寿将尽”时,却“命群臣曰:‘葬我会稽之山’”。命者命令,说明大禹对安息于会稽的这一决心是坚定而不可移易的。会稽山对大禹一生影响之深远与重大,大禹对这一方山水的怀恋与眷念,于此可见。对于怎么下葬,大禹的标准是:“苇椁桐椁,坟高三尺,土阶三等”,仅求“上无漏泄,下无及泉”而已。最后,还告诫说:“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绝不要为他的下葬,毁坏耕地和种植之物,使民众受苦。大禹一生,对己克勤克俭,为人甘行劳苦,临终还遗言薄葬,不麻烦民众。大禹功比穹壤,垂范千秋。稽山有幸祀大禹,稽山有光自大禹。
四、南镇会稽山
近几千年来,上述所说的以秦望山为代表之会稽山,素为神州东南镇山之神,为累代帝王所奉祀,受当方守官之敬祭。
镇山,古代九州皆有之。镇者,尊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镇者,安地德也,祈祐山神“保安境土,福泽生民”。
巨者南镇,是为会稽。会稽山被尊为南镇,史书中始见于枟周礼· 职方氏枠,其曰:“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枟周礼· 大司乐枠又有“四镇”之说,四镇与五岳齐名。其注曰:“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扬州之会稽,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无闾,冀州之霍山。”这就是说,九州的九座镇山中,以上述四座为最重大,而自枟周礼枠起,这四大镇山中,历来又把南镇会稽山列在首位。
为什么南镇会稽山能被尊为神州镇山第一位?因为它既重又大。会稽山“峻标两浙,雄镇千岩”;“云门西拱、天柱东扶,控有群山,奠兹南服”,高大得很。当然在神州大地、东南一方,还有更大之山,可是要大而又重,却都比不上会稽山了。会稽山“灵标禹绩”,绝非它山可比。故宋王资深曰:“自帝畿东南到于海,名山以百数,而会稽为大禹会诸侯计功于此。”又明刘基枟会稽枠诗有句“会稽南镇夏王封,蔽日腾空紫翠重”。由此可见,会稽山得之大禹荣光,大而更重,众山莫能与之等论。
会稽山列神州名山,大禹首开祭祀。枟史记· 封禅书枠曰:“禹封泰山,禅会稽。”清毛奇龄诗:“夏王四载告成功,别禅苗山起闷宫。”禅苗山即指禅会稽。夏、商以降,在周代,按枟周礼枠祀会稽山。秦并天下,以会稽山为名山,祭用牲犊圭璧。秦始皇、秦二世“至会稽,皆礼祠之”。汉,沿袭向例,咸谨祀事。晋,会稽山从祀北郊。南朝宋、齐、梁间,会稽山、会稽江列郊祭。北魏礼地祇以方潭,会稽在列。隋开皇十四年(594),诏就山立祠,命巫一人主洒帚,多莳松柏于祠下。
自唐起,会稽山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唐天宝十年(751)封会稽山神为永兴公,以南郊迎气日祭。宋淳化二年(991)改立夏日祀于越州,宋政和三年(1113)封永济王。金明昌(1190—1196)间,封永兴王。元大德三年(1299)改封昭德显应王。明洪武三年(1370)诏去前代所封爵号,只称会稽山神,每三岁制遣道士斋香帛致祭。明代还规定:凡皇帝登极或国有大事,必遣官告祭,遇灾眚则遣富祈祷祭;所在地方官,以春秋二仲月祭,祭期为后禹陵一日。清承明制,以顺治、康熙、乾隆三朝为例,有祭文传世的遣官致祭27次,其中乾隆二十七年(1762)遣祭2次。康熙、乾隆都为南镇庙题匾,一曰“秀带岩壑”,一曰“表甸南疆”。
祀南镇会稽山神之庙,去大禹庙南2里许,在香炉峰北麓坡地。庙始建何时,不详。但在近1400年来,关于它的记载不绝于史。隋,曰就山立祠;唐,曰建庙;宋,诏立南镇庙碑,据大中祥符二年记载,庙广45丈,南北长250丈,门庑堂序41楹。元、明,均筹资重修。清康熙年间,庙有正殿5 间,后殿5 间,东、西庑共28间,中门9间,石门3间,中门外碑亭2座,还有斋房、宰牲房等。自康熙以至民国,庙貌大体相同。庙宇在20世纪50年代,遭台风严重破坏,至60年代初毁圮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