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
近两年来,在统一战线的理论研究中,开展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理论基础问题的讨论。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统一战线的规律,制定和贯彻执行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做好统战工作、完成统一战线任务的指导思想。所以,这一讨论不仅标志着统战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已经见到的一些文章看,目前的状况一是讨论各方多执一家之言,共识的意见还没形成;二是被认作理论基础的理论,缺乏统一战线的个性和特点;三是在研究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问题上,忽视我国阶级斗争将长期存在的趋势。因此,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一些观点值得商榷。为求教于大家,趁讨论还在继续之秋,也说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兼及谈谈对一些观点的看法。
一、统一战线的时间、空间及其理论基础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理论基础(以下简称“理论基础”)的研讨中,存在着:一是时、空的不定性,二是理论基础内容的随意性等问题。由于这样,始而不能从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特有的外延和内涵上研究问题,继而难以使认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自身的本色和特点。
1.理论基础的特点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毛译东同志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中一个独特的领域和政治实体,是各种统一战线中的一种类型、一种形态。根据毛泽东上述科学门类划分的原理,对它的研究就“构成一门科学”。既然是一门科学,那么必然有这门科学特点的理论基础。否则,统战理论就难以构筑自己的“大厦”,也没有资格叫做统战学。
遗憾的是,理论基础特点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往往被忽视。例如,(1)有的把爱国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诚然,我们现在叫爱国统一战线,把爱国与否看成是最大的政治分野,但这是现阶段统一战线的一项政治基础,而且就整个统一战线来说,政治基础的主体和导向也不是爱国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也可以被一般统一战线所运用,而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所独有的。所以用顾名思义的办法,把它作为理论基础是不妥当的。(2)有的说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后来又有人说应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我们只需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能否作理论基础的问题就可以了。一是从地位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新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它与这个时期统一战线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领导与被领导、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统一战线必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衡量工作做得是否正确有效的主要标准。两者在政治上、工作关系上的位置是确定的,但不能就此断言,统一战线就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从矛盾特殊性和具体理论基础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战线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根本理论基础,但各自又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直接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特殊对象的特殊矛盾,是揭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①而理论基础则是专门研究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团结自己、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同盟军的规律的科学,包括统一战线的条件、性质、对象、任务、作用以及党的领导和方针政策、组织形式等。这些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无法包含和代替的。所以,它们两者各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和理论重点,而不是后者以前者为理论基础。当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都有一个互相研究和包容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把统一战线放到社会主义的总进程、总规律中,从总体上考察、研究统一战线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条件的关系问题;统一战线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为了确定自己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大多数,组织调动浩浩荡荡的队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类比看,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有农业、工业、交通、财贸,有军事、外交、党的建设,有教育、卫生以及工、青、妇等各条战线、各方面工作,它们都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但是基础理论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体系,有的虽有一定交叉和一致性的东西,但主要的还是独特性。党建,有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军事,有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教育,有教育的理论和规律。如果统一战线只能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那怎么看待和确定上述各条战线、各项事业的理论基础呢?由此可见,统一战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是不妥的。
2.理论基础的时、空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和别的事物一样,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在讨论中,有的缩短了时间,有的缩小了空间,这就使理论基础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涵盖面受到了影响,它的特点被模糊了。所以时、空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自此之后,我们把与之相应的统一战线即让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上百年时间内的统一战线,统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其实,这时已去初级阶段的起始年头(1956年)三十余年。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一些方针、政策和不少实际内容,从1956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就陆续出现和开始实行了。如果我们忽视这种重要情况,就会严重影响理论基础问题的讨论。所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和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等同起来,视作一回事是不对的。因为两者有同又有异。异在时间上,同在重合时期的内容上。
“新时期”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开始的。它的出现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晚22年,至于终止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延续到下世纪的50年代,这是明确的,而新时期的时期下限还是无法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进入新时期,就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从此时起被称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或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在这里它们两者的内容是完全同一的。空间问题说的是统一战线的范围,它关系到理论基础的反映面和含量。这里只讨论国家范围的。历史条件不同,这种范国也不同。初级阶段统一战线在起始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它的范围基本上限于大陆,总体上是偏窄的。进入新时期以后,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包括大陆范围内和大陆范围外两个联盟,形成了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如果理论研究不充分注意统一战线这种广泛性,恰当地体现大陆范围内和大陆范围外的特点,那么就会造成理论上的残缺。总之,我们研究理论基础,必须把握好时、空的总量,采取客观的适用度。
二、统一战线与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阶级、阶级斗争学说是同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枟共产党宣言枠在论证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时,就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规律、丰富的统一战线思想。江泽民同志在1990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了,共产党消亡了,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才会随之消亡。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与统一战线是共始同终的。我们在研究理论基础时,考察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关系,是题中之义、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度不提这种关系了,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前,讲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级斗争学说。这是大家公认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统一战线的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阶级、阶级斗争学说分析社会现象得出的科学结论。根据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进而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①,同盟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所必需的,但同盟军具有层次性、变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而且它还会影响无产阶级自身的团结统一。面对这种情况,无产阶级如何建立并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①因此,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政策就是阶级政策,二者不可分割,这一点不弄清楚,很多问题是弄不清楚的。”②在我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中,统一战线所以能够成为一大法宝,都与阶级、阶级斗争理论指导分不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是各种社会力量合理配置的科学。现在,我国各种社会力量都还处在阶级斗争的环境里。在社会主义的大陆,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在大陆范围外,我国一部分领土上还存在着完整的剥削阶级、剥削制度,在国际上,国际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与和平演变的阴谋、破坏活动将是长期的。面对这种阶级斗争的状况,为实现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这一伟大目标和任务,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对大陆范围内和大陆范围外现存的各个阶级、阶层、党派、集团等社会力量分别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出客观的估量,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和要求,分别确定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明确基础力量、依靠力量、团结力量、争取力量,以及孤立、斗争对象,同时按不同范围、不同对象,确定有效的合作、联合或各种沟通形式,制定并实施区别对待的相应政策。由此可见,统一战线要研究和解决各种社会力量的合理配置,还得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这条“指导性的线索”,否则会使统一战线陷入“迷离混浊的状态中”而失去政治方向。那种试图用一般“社会矛盾分析法”来取代阶级分析法,在存在阶级斗争的大陆行不通,在阶级、阶级斗争和旧的社会制度原封不动的大陆范围以外更是行不通,因而根本不能成为理论基础。此外,还有人认为用阶级、阶级斗争学说指导现阶段统一战线,又会导致“阶级斗争为纲”,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忧虑没有必要。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它的客观要求是实事求是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和规律,正确估量阶级斗争形势,而“为纲”、“扩大化”则脱离阶级斗争实际,错误地估量了阶级力量的对比。于是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搞“为纲”和“扩大化”,不是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本身的过错,过错在于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二是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党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量和阶级斗争地位的认识是正确的,即虽然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确定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可能再出现“为纲”和“扩大化”。三是进行阶级分析的宗旨是为了正确区分敌、我、友,保护人民,打击敌人,而不是一定要人为地“分析”出“敌人”来。毛泽东当年的枟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的分析枠,正确地划分了敌、我、友,但没有因此而产生一个“扩大化”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与“为纲”和“扩大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忧虑可以尽释。
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只要社会上还有阶级斗争存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但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如何坚持并运用这一个理论武器,确实是一个重大而新鲜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①毛泽东面对当时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拘泥于阶级对抗时代那种处理问题的理论公式,而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及时作了深刻而全面的观察研究,同时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于1957年春发表了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枠,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学说的核心,是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世的世纪。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人民内部矛盾跃居突出地位的时候,敏锐地抓住了新问题的本质特点,从理论上作出了概括和分析,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纪”的阶级、阶级斗争的新“原理”,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②。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前后,是整个社会合乎规律的一次大变功。统一战线作为研究阶级力量和社会力量配置的科学,就必须研究随着大变动出现的新的社会阶级状况,新的政治关系,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各种社会矛盾消长的态势,研究统一战线在新阶段中的性质、范围、对象和任务,从而在新的基础上搞好新的“配置”关系,调整政策措施。如果不是这样做,就会铸成大错,陷入混乱。毛泽东围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总题目也被称为主题,阐明了一些根本性的政治理论问题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政治方向。现实生活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它于我国的政治生活、于统一战线是十分可贵的,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毛泽东新理论、新学说,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时还不这样称呼)统一战线阐明并解决了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关于统一战线的出发点和前提。主要有:一是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和解决办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集中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所以不需要通过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而是通过不断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日臻完善来解决。二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梦想恢复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三是提出了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总题目的理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根本性质不同,解决的办法也不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人民内部矛盾处在突出的地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四是必须坚持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五是指出了党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①毛泽东论述的以上各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依据。三十几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它的确对统一战线发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要性。“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①二是必要性。首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突出来了,而且它是多层次、多方面、多形态的。这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农同知识分子的矛盾,工农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还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矛盾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其次,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② 再次,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国内外敌人还要勾结起来兴风作浪搞阴谋,人民内部要团结起来继续和他们作斗争。三是长期性。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将长期存在,包括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期性决定了统一战线的长期性。
3.关于统一战线的性质、范围和对象。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六亿人民正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决定了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③。三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对抗。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也可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对抗性矛盾可以转变为非对抗矛盾的原理,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为80 年代提出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爱国与否是最大的政治分野,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准备了理论基础,能够适应新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范围联盟的需要。
4.关于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和根本任务。根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根本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5.关于统一战线内部的方针、政策。统一战线的根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在这个根本方针指引下,实行民主集中制;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必须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合作、互相监督的方针,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各党派也互相监督,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要参加执法检查工作;对知识分子要团结、信任、帮助;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增强民族团结,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宗教;要防止“左”、右两种倾向,“左”的把敌我矛盾扩大化,右的不分敌我,认敌为我;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协商办事。
毛泽东的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枠,虽然不是统一战线的专著,也不是包罗了一切,但从以上列举的几个主要方面看,它确实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我们今天的统一战线范围比过去扩大,内容比过去发展,理论比过去丰富,但是,毛泽东当时提出的一些重要原理,仍然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坚持和搞好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所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① 由此可见,我们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既符合现阶段统一战线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八大”路线和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