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把宝宝一个人留在那里吃饭,宝宝会觉得寂寞而无精打采,而且也不安全。即使你不能守在旁边,也要经常到房间里去看看。要让宝宝有个“伴”。你可以给他一个“小伙伴”陪他坐在桌旁,洋娃娃或卡通动物玩具都可以扮演这个角色。一本卡通画册或电视也能起到这个作用。
8.小礼物。
和宝宝一起选一种食品,然后根据宝宝的饭量把它分好后重新装在干净的塑料袋里。每一个袋里放上一件小礼物,如彩色粘贴画、参观图书馆的入场券、小装饰品等等。宝宝把袋里的食品都吃光了,就可以赢得袋里的小礼物。
9.建城堡。
早饭时宝宝每吃一口,就给他一块积木,等宝宝吃完了,就可以用得到的积木搭一座城堡。如果宝宝愿意,也可以一边吃一边把得到的积木搭成城堡。
10.画太阳。
宝宝每吃一口饭,就让他在纸上画上一道,当宝宝吃饱饭时,这张纸也画满了。也可以先画一个圆圈表示太阳。每吃一口饭,就画上一道阳光,当太阳画好时,宝宝就能得到一种奖励,如带宝宝去公园玩等。
11.记时。
用闹钟催促吃饭不用心且速度慢的宝宝加快速度。先按宝宝平时吃饭的速度上好闹钟,鼓励宝宝在铃响之前吃完。然后逐渐缩短时间,每天早上减少一两分钟,直到时间合适为止。
调教宝宝吃饭
1岁以后,宝宝就想自己拿着勺子吃饭,刚开始时吃起来很不顺利。即使自己用勺子盛饭,但一送到嘴边就全洒了。这时妈妈就应该帮忙喂。喂了一会儿,宝宝也许又想自己动手吃,则可以将勺子给宝宝拿着让他自己吃。
要调教好宝宝自己吃饭,需要花很多时间,更需要耐心。这是使宝宝走向独立的一个过程,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到1岁半宝宝就能熟练用勺子自己吃饭了。
调教宝宝大小便
宝宝白天大小便时知道喊人要到1岁半或2岁左右,那时的宝宝大脑神经系统成熟,是能控制大小便的年龄。在1岁半以后,宝宝大便一般都在早饭以后或晚睡以前,每天按时让宝宝坐在便盆上或到厕所去排。
宝宝室外游玩的场所
1~2岁的宝宝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耍。小孩子和大人不同,玩就是学习,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生活。宝宝通过玩耍,可使身体的各种机能发达起来,学到许多知识,增加社会意识,丰富思想感情。
在大人看来,玩泥巴、玩水是纯粹的孩子气,但对于宝宝来说,这样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让宝宝在外面尽情地玩耍。当然,1岁多的宝宝出去玩耍时,妈妈应该一直跟在身边,以防意外发生。
掌握宝宝学步的最佳时机
宝宝什么时候学走步好呢?一般说来,宝宝在10个月~1岁8个月期间开始学习走路都属于正常年龄范围,但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这种说法就显得有些笼统了。下面,我们为家长们介绍一种简单的判断方法:
宝宝想迈步的时候,一定是在支撑物的帮助下进行的,支撑物可以是妈妈的手,也可以是学步车等等。
当宝宝刚刚能够离开支撑物站立时,家长切忌急于求成,让宝宝马上独立行走,而应当让宝宝继续在支撑物的帮助下练习。
只有当宝宝离开支撑物,能够独立蹲下、站起并能保持身体平衡时,才真正到了宝宝学步的最佳时机。
具备一定的腿部力量是蹲下、站起并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因此,在宝宝学步前要适当的增强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
教宝宝自己走路
一般宝宝在1岁时,就开始学习走路了。对宝宝来说,最初的良好行走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在教宝宝走路时,一定要注意:
1.保护好宝宝。最初练习行走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宝宝。待步伐灵活以后,可以撒开手,与宝宝相隔约50厘米。当宝宝迈出第一步时,要认识到这是非常可喜的一步,标志着宝宝将要走向独立,家长这时要给予鼓励,说一句“宝宝真棒”,这样可以激发宝宝走下去的信心。
2.练走路时,一定要选择平坦的路面。若是在开始学走路时,宝宝由于路面不平而被绊倒,会挫伤宝宝学走路的积极性,使宝宝害怕走路,不愿离开大人的手。
3.激发宝宝走路的兴趣。当宝宝能走几步的时候,可让宝宝在地上玩球,当球向前滚动时宝宝自然有追的欲望,完全不会顾及摔倒,可能连续迈出几步,这样就会增长宝宝的信心。
4.在宝宝练习走路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跤不摔。当宝宝摔倒时,家长要鼓励宝宝不哭,勇敢地站起来,这对培养宝宝的坚强意志非常重要。
在宝宝学走路的时候,父母应该予以帮助,下面提出一些具体做法,以供参考:
1.父母应该从宝宝学走第一步起,就让他有个正确的姿势。行走能促进宝宝血液循环,加快呼吸,锻炼下肢肌肉,同时宝宝开始走路以后能迅速成长。
2.室内空气新鲜。
如果天气不允许宝宝在室外学习行走,那就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走路加快了宝宝的呼吸,所以要在宝宝下地走路之前,就先把窗户打开。
3.当教孩子学走步时,父母应该站到宝宝身后,两手托住宝宝的腋窝,不要牵着宝宝的两只手。因为婴儿的关节很娇嫩,容易脱臼。如果牵着宝宝的手,一旦宝宝摔倒,父母就会不由自主地猛拽他一下,极易把宝宝的关节拉脱臼。妈妈可以做一条两寸宽的环形带子,套在宝宝身上,从后面拽住带子,帮他行走。也可以给宝宝买一辆学步车,但是不要让宝宝呆在车里时间太长。
4.只要宝宝能走几步,就要让他每天练习一下,走走路,但是走路的时间不能过长。当宝宝能走稳,可以满屋子来回走时,可教他用脚尖走路,这可以强健宝宝的足弓。
5.当宝宝学会行走之后,可让他光着脚在沙滩或草地上行走。这样能使脚掌得到锻炼,也有利于脑的发育,但是,不能长时间光脚走路。
早期培育
13个月孩子的发育水平
1岁左右的孩子,各方面较从前都有了进步,再不能只让孩子玩玩彩球、彩带、摇摇哗啷棒了。这时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接触生活实际、了解周围环境、发展认人识物的能力、独立行走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
1岁左右的孩子能站立了。但行走还不够稳,这时可以给孩子买几样带轮子或带声响的玩具。如学步车、小推车、一拉就叫的小木鸭等,以提高孩子学走路的兴趣。在这一阶段孩子视野开阔了,所见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各类事物都比以前增加许多,但记住的还不多,会说出来的就更少了。因此需要大人反复地教,把玩具或某种东西放在他的面前,告诉他这个东西叫什么,是做什么用的,鼓励孩子说出来。如在吃饭前把桌子放好,再摆上吃饭用具筷子、勺、碗等,教孩子认识,再结合可口的饭菜,能很快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样孩子学起来容易,如果用一些很抽象的词教孩子,没有实物,孩子不易接受。
1岁以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认识事物,可以到动物园去看看各类动物。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一些事物非常喜欢,不但想看,而且还想摸。家长可让他摸摸家养的猫、兔、小鸟,但不要用动物吓孩子。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家长认真坚持教孩子学习。比如,孩子每天吃水果之前,家长可把苹果、梨、香蕉、橘子等水果拿给孩子看,给他讲其形状、颜色、味道等,然后再给孩子吃。另外,还可以给孩子选购一些婴儿画册,要内容简单、色彩鲜艳、图形较大的,一边看一边讲给孩子听,时间不能太长,一般5~10分钟即可。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免不了要摔跤,有时还把衣服弄得很脏,父母不要责怪孩子,要鼓励孩子,让他自己站起来,勇敢地继续往前走。在教孩子学说话时,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哄吓。因为学习说话并不是教得多学得多,这要靠语言中枢神经的发育逐步成熟。当然如果到了语言中枢发育成熟阶段,没有人教孩子说话,他也不会说话的,如果教孩子说话过于着急,甚至恐吓,容易使孩子形成“口吃”。
这么大的孩子,可以与大人玩简单的游戏了,孩子们都爱玩捉迷藏,一旦捉到,孩子会很兴奋。把玩具藏到不易找到的地方,让孩子自己去找,他会很认真地寻觅,他会东转转、西瞅瞅,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他会表现得极为高兴,连喊带叫。这些令孩子愉快而有趣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智能和身体感觉,体验空间的位置,这是发展孩子空间知觉的重要方法。
1周岁的孩子,手更加灵活了,不但能抓住东西,而且还能松开,这也是一大进步。还能用拇指和食指准确地捏取大米花或线绳,能把一块积木搭在另一块积木之上,还会把小玩具放在小桶里收起来。
在这一段时间,主要训练孩子独自站立、蹲下、迈步及走路。在冬季,室内要尽量安排出宽敞安全的活动区,注意将花盆、热水瓶、火炉放好;电插孔要封好,防止碰烫着孩子;防止孩子小手放进插孔内触电。天气好时,最好在室外活动。
教孩子学走路
周岁孩子90%可迈出第一步,在良好的训练下可走得很好。
独立行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走得好就更难了。初练行走,不免有些胆怯,想迈步,又迈不开。成人伸出双手做迎接他的样子,孩子大着胆子踉踉跄跄能走几步,赶快扑进成人怀里,非常高兴。如果成人站得很远,他因没有安全感仍不敢向前迈步,因此成人要靠近些给予协助。迈开步子以后,仍不能走稳,好像醉汉左右摇晃,有时步履很忙乱,很僵硬,头向前、腿在后,步子不协调,常常跌倒,仍需成人细心照料。
行走要具备必要的条件:
1.头和身体的比例发育协调。
周岁左右的孩子,相对来看头大脚小。因此走起路来东摇西晃,难以平衡。
2.全身骨骼肌肉发育成熟。
周岁孩子骨骼系统布满血管,组织不坚实。骨的纤维组织基本由软骨组成,因此,还无力支持直立行走的姿势。
3.两腿和全身的动作必须协调一致。
初学走路,各部位很不协调,不会平衡,有时两只胳臂伸开,有时横着走,以保持平衡。
在这个阶段,应鼓励孩子喜欢走路,创造条件,使他安全地走来走去。对那些大胖子和“小懒蛋”更应该多加帮助,使他早些学会走路。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孩子学会走路以后,就希望干事情,这正是增强孩子独立性的好时机。妈妈要抓住这一机会,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不仅是让他早一点掌握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可对他终生受益。1岁多的孩子自己能干什么呢?
12个月学拿勺子装食物。
妈妈给他穿衣服时知道如何配合。
13个月会把帽子放在头上。
能够用勺装上食物往嘴里送。
14个月会自己坐便盆大小便。
16个月自己用勺子吃饭。
会用杯子喝水。
18个月会摘帽子脱鞋。
会脱裤子大小便。
20个月自己洗手。
24个月自己脱下上衣。
会擦鼻涕。
幼儿动作发展过程
幼儿在达到某种能力的时间有个体的差别,但掌握这些能力的顺序大体一致。
13个月:
能爬楼梯。
能坐下。
14个月:
能独自站立。
15个月:
能独自行走。
18个月:
能跑,但跑不稳,常摔倒。
能将2~3块积木搭起来。
能玩拖拉玩具。
能熟练地抓、握、伸手拿东西。
2岁:
行走自如。
能大步稳跑。
能踢大皮球。
能自己上下楼梯。
能将3块积木叠起来。
能一页一页地翻书。
2.5岁:
能双足跳。
能单足站立2秒钟左右。
能踮着脚尖走几步。
能从椅子上跳下来。
手指能做精细动作。
能搭叠5块积木。
3岁:
能单足站。
能骑三轮童车。
能画圆。
能解扣系扣。
能踮着脚走。
能搭叠6块积木。
跑步稳当。
能两脚交替地上下楼梯。
孩子的记忆
当你同孩子们热烈交谈时,他会高兴地向你讲述他那丰富的生活内容,说“姥姥带我去看王奶奶家的小狗”、“爸爸带我坐火车去上海,看到……”孩子所讲述的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有的是跟爸爸散步时看到的;有的是妈妈讲故事提到的;也有的是在上课时老师教的;看电视看到的、听收音机听来的。幼小的孩子们头脑里贮存着这无数的经验就是记忆。
记忆是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是大脑细胞的特殊功能。
当幼儿看到大汽车,又听到汽车的嘀嘀叫声,这看、听的感知过程也就是记忆过程。汽车的外形、叫声在头脑里形成了暂时联系,便留下了痕迹。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这种痕迹就巩固下来,成为保持过程。再听到“大汽车”的名称,就联想起它的外形、声音……这就是恢复。记忆要经过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可分为3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材料是多次反复强化的结果,如字天天写,外语天天读,话天天说,就可成为终生难忘的长时记忆。明确记忆的阶段性,在教学中要清楚地讲解,给孩子以深刻的识记,再通过多种方法强化,使记忆材料巩固下来。
户外游戏
孩子大些便喜欢活动,但他的手脚、躯干动作的协调还需要训练。妈妈要常跟孩子到户外玩,除了让他自由活动外,还可以做一些游戏。这些游戏由妈妈和孩子一起、做,或比赛做。
原地双脚跳,看谁跳得多。妈妈可以说:“我们都是小青蛙,呱、呱、呱。”
独脚站。妈妈说;“我们俩是大公鸡,金鸡独立。”左右脚轮流站立。
左脚原地跳3次,右脚原地跳3次。
正步走。妈妈口里喊着一二一,一二一。
在地毯或草地上前滚翻,后滚翻。不要要求姿势正确,不要勉强翻过去,只要一滚即可。
玩的时候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太勉强,时间不要太长,玩10~15分钟即可。孩子不要穿皮鞋,玩的场地要平整。
户外游戏为孩子提供训练四肢和躯体肌肉的机会,使其在大脑指挥下更协调地活动,对锻炼小儿的耐力、灵敏性、反应性也很有益。
亲子游戏
听口令
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时,妈妈要留心,经常给孩子一些指令,命令他去做什么,如:“再往前走三步”、“把板凳拿过来”、“拿一个苹果。”等等。
目的: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让孩子习惯听从命令。
学翻书
给孩子买一些纸张比较厚但软而不脆的书,妈妈给孩子讲,让孩子自己翻页。
目的:练习手的精细动作。
当医生
给孩子一个娃娃,一套医生用具。让孩子当医生,妈妈抱娃娃看病,或孩子抱娃娃看病,妈妈当医生。模仿医生用体温表量体温,用听诊器听诊,用注射器打针。
目的:模仿角色。
包糖
平时把糖纸留下,放在书中压平。玩时让孩子用橡皮泥做糖的样子,用糖纸一块一块包起来。
目的:练习手的精细动作。
找东西
用一块桌布把几样物品盖起来,这几件东西是妈妈特意找来让孩子猜的,如茶壶、杯子、勺、笔等。这些东西不全盖住,每样东西露出一小部分,如茶壶、杯子的把、勺子的头、笔的笔帽等等。然后妈妈让孩子一样一样猜:“丫丫,你猜猜这是什么?”孩子有的能猜出来,有的不能猜出来。猜错了不要紧,可以让他再猜。
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锻炼从物品的某部分特点来认识物品的整体,训练了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使他学会了“认识事物要注意这个事物的形态”。
发音训练
如果孩子j、k、g发音困难,妈妈可反复给孩子讲下面的故事,帮助他练发音。
有一天,鸡妈妈、鸡爸爸和小公鸡一家三口开家庭演唱会,请来鸭子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