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2200000005

第5章 从政为官篇

中国古代诗词名句

“乘车必护轮,治国必爱民;车无轮安处,国无民谁与?”

出处:汉·冯衍《车铭》

释义:车必须保护好车轮,治理国家一定要爱护人民:车没有车轮靠什么行走,国家没有人民靠谁来支持?

“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出处:唐·陈陶《闲居杂兴》

释义:不要说没有杰出的人才,那是因为皇家对人才的寻找的网络还不够密。

“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出处:唐·杜荀鹤《泾溪》

释义:河中有险石的地方,人们都非常谨慎小心,一年到头没有听说有翻船的人,恰恰是水流平缓没有礁石的地方,时时听说有沉船的事。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出处:唐·刘禹锡《金陵怀古》

释义:国家兴衰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依靠山川地势的险要。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出处:唐·胡曾《阿房宫》

释义:帝王若使民力枯竭,王朝总有一天如沙崩一样地垮台。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出处:唐·张籍《野老歌》

释义:苗儿稀疏,租税繁多,百姓吃不上饭,而粮食送进宫仓,时间长了就会化为泥土。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出处:唐·陆良蒙《新沙》

释义:如果蓬莱仙山有路可以让人前去,那里也得每年交纳紫芝仙草作为赋税。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出处:唐·杜荀鹤《山中寡妇》

释义:即使是深山野岭最僻远的地方,也无法逃避赋税和徭役。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出处:宋·王安石《收盐》

释义:老百姓的生计比江山还重要,君子怎么忍心与他们争夺区区小利呢?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出处:宋·范成大《后催租行》

释义:卖衣服得来的钱全交了租税,多病的身体虽不免受冻,但暂时可免得官府的捆绑。

“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出处:宋·苏轼《鱼蛮子》

释义:在人世间连走路都很困难,脚一踏在地上就要缴租纳税。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出处:宋·辛弃疾《满江红》

释义:多少爱国志士无所作为,白白衰老,如果朝廷重用他们,国家就会兴盛起来。

“人民正饥渴,官府急诛求。”

出处:元·王冕《遣兴》

释义:百姓处在饥渴交加的境地,官府却在加紧搜刮。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出处: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

释义:天下都已经是秋天的景象了,一屋就很难维持春色了。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

出处:清·丘逢甲《离台许》

释义:敌人卷土重来不可预知,江山也要靠伟人来扶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释义:要使国家焕发勃勃的生机,应依靠风暴雷鸣般的变革,无声无息的沉闷局面是悲哀的。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出处:三国·魏·曹植《吁嗟篇》

释义:情愿像林中的一棵小草,秋天随着野火而燃烧。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释义:牺牲生命为挽救国难而奔走,看待死亡就像忽地回家一样。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出处: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释义:农民难道不辛苦?没有收成难以辞旧岁。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出处: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释义:想替圣明的君主除去弊政,怎肯因自己衰弱老朽而顾惜这来日无多的生命啊!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出处: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释义:请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曲子,还是听我唱一曲新编的《杨柳枝》吧。前朝曲:指《梅花落》、《招隐士》等曲调。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出处:唐·李白《结袜子》

释义:为了报答君恩,甘愿献出重如泰山的生命,不惜如鸿毛一掷。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出处:唐·杜甫《洗兵马》

释义:巴结权贵的风气势不可挡,天下那些势利小人都做了侯当了王。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出处: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释义:大丈夫发誓以身报国,又有什么可愤懑惋惜的呢!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出处:唐·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释义:自己只是为人民的疾苦、贫困而伤心,不知道当前有什么禁忌避讳。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出处:唐·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释义:地不懂得寒冷,而人却是需要温暖的,别再抢夺百姓的衣服来做地毯了。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出处:唐·王维《夷门歌》

释义:临风拔剑,以死相送公子去抗秦救赵;只为表示忠肝义胆,行将就木的老人还有什么企求?

公子:指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老翁:指魏国隐士侯嬴。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处:唐·李贺《雁门大守行》

释义:为了报答君王筑造黄金台的深情厚意,决心手提宝剑为君王效死。黄金台:为战国时代燕昭王所筑,传说上置黄金,以揽天下贤才。玉龙:指宝剑。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出处:唐·李商隐《隋宫》

释义:如今腐草间再也不见萤火虫了,只能看到垂杨上栖息着的暮鸦。

萤火:隋炀帝曾派人征收萤火虫,夜出游山,常放萤取乐。垂杨:史载隋炀帝修运河,下诏在堤上栽柳树。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出处:唐·高适《燕歌行》

释义:白刃相格,鲜血纷飞,为国捐躯是战士的本分,有谁会想到立功留名。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出处:宋·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释义:我曾经是朱陈这个地方的长官,为劝督农桑曾来过杏花村;然而如今的景象哪能描绘,县上来的吏役竟在深夜打门催赋索款。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处:宋·苏轼《江城子》

释义:应当把雕弓的弦拉得像满月一般,朝着西北方向,射下那天狼星。

天狼:天狼星,古人认为它主侵略,此处喻指辽、西夏。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出处: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五

释义:无力买地耕种,只好靠种水生植物过活,但是近来湖面也要收租了。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出处:宋·陆游《长歌行》

释义:国仇还没有报,壮士却已经衰老了;剑鞘里的宝剑不愿闲着,在夜里发出了响声。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出处:宋·陆游《太息·宿青山铺作》

释义:我平生的意志像铁石那样坚硬,顾不上家是为了报效祖国。

“倘得此生重少壮,临危敢爱不赀身。”

出处:宋·陆游《客去追记座间所言》

释义:如果我能回到壮年时代,就是面临艰危,也不会吝惜自己的宝贵生命。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出处:宋·辛弃疾《满江红》

释义:应当发誓像汉代的马援那样立志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而葬,绝不可再提沉溺儿女之情、消磨生命的话了。

“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万千重。”

出处:宋·杨万里《又和风雨二首》其一

释义:舍去这万朵凋零的花儿,换来千万层新生的绿叶。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出处:宋·李纲《病牛》

释义:只要让人们都能吃饱饭,绝不推辞耕田的劳苦,即使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心甘情愿。

“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

出处:明·张煌言《书怀》

释义:纵然国土残破不全,但爱国志士仍然还在,要把国家兴亡的因果仔细研究分析一下。

“丈夫溅血寻常事,留得人间姓氏香。”

出处:明·杨仲失《失题》

释义:有志之士为正义事业流血献身是很平常的事,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姓名流芳千古。

“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出处:明·于谦《平阳道中》

释义:见面时都说今年的收成好,四月时节平阳的米价低廉。

“发为胡笳吹作雪,心经烽火炼成丹。”

出处:明·王越《自咏》

释义:头发在吹奏的胡笳声中逐渐变白,报效祖国的一颗赤心在烽火中越炼越红。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出处:明·戚继光《望阙台》

释义:保卫国家的一腔热血,像洒向千峰的浓霜一样,把漫山的秋叶染红了。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出处:明·张家玉《军中夜感》

释义:大丈夫应该慷慨跃马,纵然死于战场,马革裹尸,却能使自己的英雄业绩光耀史册。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出处:明·于谦《咏煤炭》

释义:只要百姓都能温饱,经历千辛万苦出山献身也在所不辞。

“若不锋端死,空成侠少游。”

出处:明·林云凤《五人墓》

释义:为正义事业如果不是在剑下牺牲,也就空有游侠少年的美称。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释义:舍得一身受刀剐,敢于把皇帝拉下皇位。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出处:清·顾炎武《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释义:路途遥远不必因日暮而忧愁,人到老年终是希望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河清:鲍照有《河清颂》,喻天下太平,这里指恢复故国。

“堂堂好男儿,最好沙场死。”

出处:清·黄遵宪《军中歌》

释义:雄赳赳的男子汉,最好为国捐躯死在战场上。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出处:清·梁启超《自励》其二

释义:为事业献身甘愿作众矢之的,著书立说要成为百代后人效法的榜样。

“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

出处:晋·傅玄《重爵禄》

释义:贤良的人不敢凭借卑微的德行接受尊贵的爵位,有功劳的臣子也不敢凭借微小的功劳接受厚重的俸禄。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出处:唐·李白《登高望四海》

释义:燕雀在高大的梧桐树上筑巢,高贵的鸳鸾只能在带刺的荆棘丛中栖身。

“善善不汲汲,后者徒悔懊。”

出处:唐·韩愈《荐士》

释义:对德才兼备的人不尽快加以重视推荐,过后就只有懊悔了。

善善:前为动词,“因其善而善之”;后为名词,指德才兼优的人。

“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出处:唐·韩愈《归彭城》

释义:遇到酒便喝个大醉,您知道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宁用不材以旷职,不肯变例以求人。”

出处:宋·欧阳修《再论台官不可限资考札子》

释义:宁可任用没有才能的人而旷废职守,也不肯改变旧例去选求人才(这是用人的弊端)。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出处:宋·欧阳修《长句送陆子履学士通判宿州》

释义:古人相马不是只看马的皮毛怎样,有的马虽瘦但骨骼好得出奇,世上没有伯乐实在可笑,有人花了千金专门选购肥硕的马。

“观人如观玉,拙眼喜讥评。”

出处:宋·陆游《杂兴十首》

释义:看人像鉴赏玉一样,没眼光的人喜欢吹毛求疵。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出处:明·杨基《感怀》

释义:英雄各有自己高明的见解,何必问他们的出身。

“春贷秋赋民皆欢,春赋秋贷民皆怨。”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

释义:春天放贷,秋天收税,农民就会欢喜;而春天收税,秋天放贷,农民就都会不满抱怨。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出处:唐·崔道融《田上》

释义:夜耕中农夫与耕牛都已筋疲力尽,东方却还没有亮。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出处:唐·李约《观祈雨》

释义:桑叶落光,土地生烟,求雨的人们在龙王庙前吹奏箫管迎接龙王。而那些地主官僚却在家观赏歌舞,还害怕春天的阴雨会使乐器受潮发出嘶哑沉闷的声音。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出处:唐·颜仁郁《农家》

释义:有些人不了解农民种田的辛苦,还说田里的庄稼是自然生长的。

“农夫税多常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出处:唐·张籍《贾客乐》

释义:农民的赋税太繁重了,常常是辛苦不堪,他们只好放弃了种田的本业,去做个贩卖珠宝的商人。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

出处:唐·姚合《庄居野行》

释义:政府不让经商的人服役纳税,却把这些赋税全都加在了农民的身上。

“商借农而立。”

出处:宋·陈亮《四弊》

释义:商业依靠农业而兴旺发达。

“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

出处:晋·陆机《从军行》

释义:早上吃饭不摘头盔,晚上睡觉还常常背着长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出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释义:不远万里赶赴战场参战,像飞一样翻越雄关大山。

戎机:军机,指战争。

“指挥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出处:唐·杜甫《奉寄章十侍御》

释义:指挥作战能回转天地,练出的强兵能震惊鬼神。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出处:唐·杜甫《阁夜》

释义:五更时的战鼓和号角声悲壮,长江三峡水中的繁星倒影随波摇荡。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出处:唐·杜甫《兵车行》

释义: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可嫁给近邻,生男却要战死沙场,尸骨随荒草被埋没。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出处:唐·杜甫《北征》

释义:深夜经过战场,只见寒月照着尸骨。

“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

出处:唐·李商隐《汉南书事》

释义:什么时候见过开拓疆土能成就王道?自古以来穷兵黩武就是国家的祸根。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出处:唐·李颀《古从军行》

释义:每年都有许多士卒战死在荒漠的塞外,徒然见到西域的葡萄入贡汉朝。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出处:唐·许浑《塞下曲》

释义:桑乾河北岸一场夜战,有一半士兵战死,次日早晨收到他们的家信,还说寒衣已经寄出。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出处:唐·常建《塞下曲》

释义:边疆没有残酷的征战,战争的阴霾变为日明月朗。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出处: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释义: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家人离散,流落异地。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

释义:渔阳的战鼓声传来,惊乱了《霓裳羽衣曲》的弦音。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出处:唐·杜牧《赤壁》

释义:在赤壁之战中,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使他能够发动火攻击败曹操,恐怕大乔、小乔早被曹操掳去深藏在铜雀台上。

二乔:大乔、小乔,分别为孙策、周瑜的妻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处:唐·王翰《凉州词》

释义:醉卧在疆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出处:唐·王翰《凉州词》

释义:葡萄美酒盛满了夜光杯,正要开怀畅饮的时候,马上的乐队已经弹起琵琶,催人出发了。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出处:唐·张籍《征妇怨》

释义:战死万里之外的士卒无人收尸,各家只好在城下招魂埋葬。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出处:唐·张巡《闻笛》

释义:不能分清战争的形势,怎么知道上天如何安排战局呢?

风尘色:安史乱起,张巡坚守睢阳,此时粮尽援绝。这里用以指战争的形势。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出处:宋·陆游《关山月》

释义:笛声中抒发的士兵心情谁能了解?沙场上空的明月空照着士兵们的白骨。

“冻死不拆屋,饿杀不打虏。”

出处:宋·岳飞引自《岳飞庙志·传略·绍兴六年》

释义:宁冻死也不拆百姓的屋子烤火,饿死也不抢掠俘虏的东西。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出处:金·元好问《岐阳》

释义:野生蔓草有情感,围绕着士兵白骨生长。不知残阳照着一座空城是出于何意?

“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出处:明·沈明臣《凯歌》

释义:窄巷子里短兵相接的地方,杀敌就像割草一样听不到声响。

“应念同仇多死友,休言有母不售人。”

出处:明·张煌言《寄纪侍御衷文》

释义:应该想想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怎能说家有老母就退出斗争。

中国古代散文名句

“固国者,在亲众而善邻,在因民而顺之。”

出处:《国语·晋语二》

释义:要使国家巩固,在于爱护民众、同邻国亲善,按照百姓的心愿办事。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牧民》

释义: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意在说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廪:粮仓。实:充实。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出处:《左传·昭公五年》

释义:处理政务的人,不奖赏那些对自己有功的人,不处罚那些和自己结怨的人。

“食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一个国家必因自相讨伐而分裂,然后他国才会趁机前来讨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出处:《慎子·君臣》

释义:官职不私任亲人,法律不因所爱之人而逃避执行。

“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

出处:《韩非子·亡征》

释义:将国家置于自家之下,权力轻于贰臣,国家就灭亡了。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

释义:一个人发动起义,就能推翻国家政权……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不施行仁义,攻和守便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形势。

隳:毁坏。七庙:帝王。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

出处:《汉书·陆贾传》

释义:在马上得到天下,怎么可以在马上就能把它治理好呢?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出处:《汉书·郦食其列传》

释义:百姓是君王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粮食又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

“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兔,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

出处:《汉书·贾谊传》

释义:现在不去追击凶猛的敌人而去猎取田里的猪,不去搏杀反叛的贼寇而去捕捉蓄养的兔子,贪恋于无关紧要的娱乐而不去谋划救天下的巨大祸患,这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出处:《汉书·息夫躬传》

释义:天下即使安定了,忘记备战也是危险的。

“兴必虑衰,安必思危。”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释义:兴盛时必须考虑到可能衰落;地位安稳时必须想到可能出现危险。

“先王治国,惟农是务。”

出处:三国·吴·华薮《上务能禁侈疏》

释义:先王治理国家,惟独致力于农业生产。

“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答法正书》

释义:对各级官吏,要树立法度的威严,法律得到施行,他们念朝廷的恩德;要限制爵位的赏赐,一旦官爵加在他们身上,他们就会感觉到荣耀。拥有了恩和荣,上下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秩序。实行法治的要领,在这里显著地表现出来。

“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出处: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举措》

释义:根据人来安排官职就会混乱,根据官职选择人就会使国家太平。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出处:三国·魏·曹操《以高柔为理曹掾令》

释义:国家安定时的教化,把礼仪放在首位;平定乱世的政策,把刑罚放在首位。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出处:三国·魏·曹操《置屯田令》

释义: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兵力强盛、粮食充足。

“佞邪秽政,爱恶败俗,国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出处:三国·魏·曹丕《奸谗》

释义:谄媚的奸臣污秽的政治,喜好邪恶败坏风俗,国家有这样两件事,想要不灭亡是办不到的。

“为政之务,务在正身。”

出处:三国·魏·桓范《世要论·政务》

释义:处理国家政务,必须要端正自身。

“不度万民之力,以从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

出处:三国·魏·杨阜《谏营洛阳宫殿观阁疏》

释义:不考虑广大民众的力量,而放纵自己耳目的贪欲,没有不灭亡的。

“除普天之所患,兴兆民之所利。”

出处:三国·魏·高堂隆《诏问鹊巢陵霄阙对》

释义:铲除天下所忧患的,兴办对众百姓有利的。

“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

出处:三国·魏·邓艾《上言积粟》

释义:国家的急务,只有农业和战争;国家富足军队就会强大,军队强大就能战胜敌人。

“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

出处:三国·魏·杜恕《体论·君第一》

释义:记住别人的功劳,忘记别人的过错,作为国君是应该的事。

“存不忘亡,安必虑危。”

出处:《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释义:国家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安宁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危难可能发生。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出处:晋·苟勖《省吏议》

释义:减少公差不如减少官员,减少官员不如减少冗事,减少冗事不如有高洁公正的心。

“使去奢节俭,不夺农时,毕力稼穑,以实仓廪。”

出处:晋·司马攸《节省议》

释义:使大臣远离奢侈、注重节俭,不侵夺农时,用全部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以充实国家的粮仓。

“职事之修,在于省官;朝风之澄,在于并职。”

出处:晋·王彪之《省官并职议》

释义:吏制的修明,在于减少官吏;朝廷风气的澄清,在于合并职位。

“民富则安,贫则危。”

出处:晋·傅玄《安民》

释义:百姓富有,国家就安定;百姓贫穷,国家就危险。

“敦率遗典,勤民谨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出处:晋·陆机《辨亡论下》

释义:努力遵守古代遗留的典章制度,厚待人民,严肃慎重地办好政事,遵循既定国策,固守险要地方,这样就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危机、灭亡的祸患。

“剑阁虽燎,凭之者蹶,非所以深根固蒂也。”

出处:晋·左思《魏都赋》

释义:剑阁虽高,仅依靠它来防守只能失败,这不是使国家根深蒂固的办法。

“改前辙者,则车不倾;革往弊者,则政不爽。”

出处:晋·嵇绍《上惠帝疏》

释义:改变前车之辙的人,他的车就不会倾覆;革除以往弊端的人,他的政事就不出差错。

“人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出处:《隋书·杨尚希传》

释义:百姓少官员多,如同十只羊有九个牧人。保留必要的人员,去掉闲员,把人少的机构合并。这样,国家就不会缺少粮食和布帛,选拔官员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

“朝多君子,野无遗贤。”

出处:《陈书·武帝记》

释义:在朝廷里高尚的人多了,外面就没有遭遗弃和不被重用的贤人了。

“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

出处:唐·刘知几《史通·忤时》

释义:十只羊有九个牧人,政令难行通;一个国家有三个做主的人,该服从谁呢?

“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

出处:唐·魏徵《群书治要·新语》

释义:见闻要广博,而采择要谨慎。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释义:要想求得国家安宁,必须多积德义。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

出处:唐·魏徵《群书治要·刘广别传》

释义:治理国家最大的功绩莫过于使官吏清廉。

“膏肓之疾不救,衰亡之国不理。”

出处: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

释义:危及膏肓的病不能治愈,陷于衰亡的国家不能治理。

“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

释义:按照天下的常理,国家治理得安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圣王之致理也,以刑纠人恶,故人知劝惧;以礼导人情,故人知耻格;以道率人性,故人反淳和:三者之用,不可废也。”

出处: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策林三》

释义:圣明的帝王之所以能达到天下大治,靠的是用刑罚纠正人的邪行恶念,人知悔改;用礼仪引导人的感情,令人知道羞耻而自律;用道德引导人性,所以人们的性情就能返归淳朴、谦和。刑、礼、道这三者要结合使用,不可偏废。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出处:唐·白居易《辨兴亡之由策》

释义:国家的兴盛,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的衰亡,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

出处:唐·白居易《新乐府·骠国乐》

释义:感化百姓首先在于国内,而不在于国外;太平盛世是实际做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

“开拨乱反正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业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十

释义:开拓拨乱反正的宏业,建立功勋非常艰难,守住已经建立的基业,坚持下去也不容易。所以处于安定时期,要时刻不忘危难之时,这才是用来稳固基业的至理,要有始有终。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

释义:当国家稍稍安定的时候,尤其要谨慎小心,如果就此骄奢淫逸起来,就一定会导致败亡。

“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

释义:从古至今丧失国家的君主,都是处在安定的时候而忘记了危难的存在,处在太平时期就忘记了发生混乱的可能,所以不能够长久统治下去。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出处:唐·武则天《臣轨上》

释义:要想使家庭安定,必须先使国家安定。

“家安其业,但听于邻鸡;人得其和,遂同于野鹿。”

出处: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

释义:百姓安居乐业,只听见邻家鸡鸣;人民自得欢心,便与野鹿一样放任自由。

“拒昏纳明,闭乱开理。”

出处:唐·吕温《成皋铭》

释义:拒绝昏庸糊涂者,接纳贤明智慧者;杜绝混乱,展开治理。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出处:《新唐书·魏徵传》

释义:注意反思、总结危难的原因,国家就有可能安定;注意反思、总结混乱的原因,国家就有可能太平;注意反思、总结败亡的原因,国家就有可能长存。

“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居安念危,值利思害。”

出处:《新唐书·陈子昂传》

释义:善于治国的人,谋虑大事而不计较小事,致力于德政而不重刑罚,处于安定的时候能够考虑到潜在的危险,面临有利的情况能够想到不利之处。

“国之大纲,惟刑与政。刑之不中,其政乃亏。”

出处:《旧唐书·来俊臣传》

释义:治国的大纲,主要是刑罚和政令。刑罚运用不当,国家的大政就会受到损害。

“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知道有贤才而不举荐,听说了坏事仍保持沉默,隐瞒真情保住自己,这就像寒蝉默不作声,这样的人就是罪人。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能也。”

出处:《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首先能够任用贤人;而发现贤人的秘诀,是圣贤的专长。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出处:《续资治通鉴·宋纪》

释义:做文官的不贪财,当武官的不吝惜生命,天下就会太平了。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上级不信任下级,下级不信任上级,上下级离心离德,最终必会导致失败。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出处:宋·王安石《上时政疏》

释义:贤能不任用,法度不整顿,一时苟且偷安,也许不会出乱子;时间长了,就恐怕要天下大乱了。

“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之;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出处:宋·王安石《上时政疏》

释义:国家政权是最可宝贵的器物,如果不大力严明各项法令制度,就不能维持其统治;如果不大量培养贤才,就不能保住统治大权。

“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出处:宋·王安石《乞置三司条例》

释义:减少人民的劳役,除去繁重的赋税,宽松农民的负担;国用由此充足,人民的财力也就不贫乏了。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

出处: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释义:从古以来,国家安定的时候少而动乱的时候多。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出处:宋·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

释义:国家的势力如果不强盛就会衰弱,国家的治理如果不向前发展就会倒退。

“为国者当使人依己,不当使己依人。己不能自立,而依人以为重,未有不穷者也。所依者不能常盛,有时而衰;不能常存,有时而亡;一旦骤失所依,将何所恃乎?”

出处:宋·吕祖谦《东莱博议·郑忽辞婚》

释义: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让别人来依靠自己,而不应去依赖别人。自己不能够自立,而把别人作为靠山,没有不倒霉的。因为依赖并不能使自己永远兴盛,有时也要衰败;不能永远存在,有时也会灭亡。一旦突然失去了所依托的,还有什么可以凭借呢?

“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出处:《宋史·董槐传》

释义:如果外有敌对国家的威胁存在,那么首先应设法使自己强盛起来。自己强盛了,别人就会怕我,我也不必惧怕别人了。

“为政之术,务农为先,使衣食之粗充,则刑辟之自省。”

出处:宋·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

释义:施政的要领,应把务农放在首位,使穿衣吃饭基本满足,那么刑罚自然就会减少。

“苟利社稷则遂事矫制,虽君有所不从;苟害社稷则伏节死谊,虽身有所不顾。”

出处:宋·秦观《拟郡学试近世社稷之臣论》

释义:如果对国家有利,就要根据事情的需要,矫行制令,即使对皇上的旨意也可以不听从;如果对国家有害,就要抱节守义,决不退缩,即使丧失生命也在所不辞。

“天下治乱系于用人。”

出处:宋·范祖禹《唐鉴》卷十八

释义:国家的太平或动乱,跟用人有密切关系。

“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出处:宋·苏轼《晁错论》

释义:国家从表面上看来太平无事,而事实上有一些料想不到的祸端正在潜滋暗长。

“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出处:宋·苏轼《决壅蔽》

释义:要使地处偏远的小官吏,不会感到朝廷高远难达;普通的平民百姓,不感到见官府困难,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

“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

出处:宋·苏轼《思治论》

释义:财产不丰富,军队不强大,任用官吏不加选择,国家的灭亡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释义:图一天的苟且偷安,就可能造成几百年的大祸患。

“文不爱钱,武不惜死,天下平矣。”

出处:《宋史·岳飞传》

释义:文官廉洁,武官不怕死,国家就会太平。

“庸人俗吏,布满天下而事不立也。”

出处:明·海瑞《督抚条约》

释义:全国上下都是些无所作为的人和不学无术的官吏,这就是国家大事办不好的原因。

“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

出处:明·海瑞《治黎策》

释义:人才、法规两者兼有,国家就能治理好。

“正臣进者,治之表也;邪臣进者,乱之机也。”

出处: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

释义:正直忠厚的大臣进入朝廷,这是国家安定、太平的表现;邪恶的大臣进入朝廷,这是国家混乱、衰亡的原因。

“居安虑危,则庶乎免其危。”

出处:明·钱琦《钱公良测语·规世》

释义:在太平日子里能经常考虑可能面临的危难,就可以避免危难发生。

“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出处: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释义:假使天下没有农民,所有的人都要饿死了。

“继丧亡者,福禄之主;继福禄者,危迫之主。”

出处:清·龚自珍《平均篇》

释义:继承衰世的君主,往往发奋图治,国家长治久安;而继承盛世的君主,往往贪图安逸,国家陷于危殆。

“食李去核,治国去贼。”

出处:清·费锡璜《儿语》

释义:吃李子必须吐掉果核,治理国家必须除掉奸贼。

“国家有一谠议,则必有数庸议以持之;有一伟略,则必有数庸略以格之。”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释义:国家有一个正确的建议,必然会有一些庸俗的意见来挟制它;有一项宏伟的谋略,就必然有一些鄙陋的主张来阻挡它。

“惟开国之始,无长虑以持其终,愈流愈下而极重难回也。”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

释义:在建国初期,若无长远的打算并把它坚持下去,那么误国的事就会愈演愈烈以至于难以回到原来的状态。

“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出处: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二首》

释义: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做事就容易成功;做事能够循序渐进,民众就不会惊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释义:法律公正,人民就会忠厚诚实;判罪得当,人民就会服从判决。

“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释义:法规政令应该各自顺应实际需要,衣服器械应该都便于使用。

“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释义:违反古制不可非议,遵循旧礼不值得称赞。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法令之所以不能顺利执行,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犯法。

“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列传》

释义:廷尉是百姓心中的一杆秤,一旦倾斜失平,官吏们在执法时就会随意地减轻或加重犯人的罪名,这样,让老百姓怎么办呢?

“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出处: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释义:偏听偏信,就会产生奸佞;独断专行,就会造成祸乱。

“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

出处:三国·吴·孙权《报陆逊》

释义:法令的制定,其目的是想用它来遏止罪恶、防范奸邪,警戒还没有发生的犯罪行为。

“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

出处:三国·吴·陆逊《陈时事疏》

释义:严峻刑法,不是帝王的兴隆事业;有惩罚无宽恕,不是怀有远见的弘大法则。

“治乱讨逆,须兵为威。”

出处:三国·吴·陆逊《请勿取夷州及朱崖疏》

释义:治理动乱,讨伐叛逆,应当显示出军队的威力。

“立必信之赏,施必行之罚。”

出处:三国·魏·杜恕《议考课疏》

释义:设置必能使人相信的奖赏,施行必能推行的刑罚。

“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

出处:三国·魏·王朗《劝育民省刑疏》

释义:管理案件的人得到犯人的真实情况,就不会有冤枉而死的囚犯。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出处:三国·魏·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释义:不提拔没有功劳的臣子,不奖赏作战不力的将士。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释义:如果有营私舞弊、违法乱纪以及做事忠善的人,应交付主管官吏给予相应的惩罚或奖赏,用来昭彰陛下公平严明的方针,不应有所偏袒,使内外有不同的法律。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释义:对轻视、触犯法律的人,即使是亲人也一定要惩罚。

“赏罚信,士卒用命。”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

释义:赏赐或惩罚要讲信用,士兵才愿意不顾性命地出力。

“宽而不纵,严而不苛。”

出处:晋·司马睿《下晋陵内史张阊诏》

释义:宽容而不放纵,严格而不苛刻。

“人粟补吏,是卖官也,罪人以赎,是纵恶也。”

出处:《意林》引晋·傅玄语

释义:谁缴纳粮食便委任谁官职,这是出卖官职;犯罪的人用这个办法抵销罪过,这是放纵恶人。

“弹枉正邪,纠其不法。”

出处:晋·傅玄《安民》

释义:弹劾错误纠正邪恶,矫正不符合法令的事情。

“刑妄轻,则威政堕而法易犯;元恶赦,则奸人兴而善人困。”

出处:晋·傅玄《法刑》

释义:刑罚随意减轻,威严的政事就会被毁坏并且法令容易被违犯;赦免罪魁祸首,就会使奸邪的人高兴而善良的人陷入困境。

“善赏者,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劝;善罚者,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除矣。”

出处:晋·杨泉《物理论》

释义:善于奖赏的人,奖赏一件好人好事,天下的好人好事都会受到鼓励;善于施罚的人,处罚一件坏人坏事,天下的坏人坏事就都消除了。

“赏不避疏贱,罚不避亲贵。”

出处:晋·杨泉《物理论》卷一

释义:奖赏不要抛开疏远、低贱的人;惩罚不要回避亲友、显贵的人。

“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释义:处在颠沛流离之际,那么显赫不如隐居;若想治理万物,那么沉默不如发表建议。

“兴化之本,由政平讼理也。”

出处:晋·司马炎《纠举群吏诏》

释义:振兴教化的根本,在于政治公平、诉讼得到正确处理。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出处:唐·魏徵《群书治要·申鉴》

释义:赏赐时不加鼓励,这就是阻碍行善;责罚时不加惩治,这就是放纵邪恶。

“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

出处:唐·魏徵《群书治要·阴谋》

释义:杀一个人可以惩戒多数人,奖赏一个人可以鼓励多数人。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出处:唐·刘禹锡《天论》

释义:法律推行,赞赏的是大众公认应该赞赏的,惩罚的是大众公认应该惩罚的。

“法小弛,则是非驳。”

出处:唐·刘禹锡《天论》

释义:法度稍有松弛,则是非就会混乱。

“察小大之狱,审轻重之刑,定加减于科条,得情伪于察色:此有司平刑之要也,非王者恤刑之德也。”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四》

释义:考察大小案件,审查用刑轻重,根据法律条文决定加刑或减刑,通过察言观色判断案情的真假,这是司法机关公平用刑的关键,而不是帝王谨慎用刑的恩德。

“凡肃肃之道,自法制始。”

出处:唐·柳宗元《监察使壁纪》

释义:凡是整肃的世道,都从推行法制开始。

“赏务速而后有劝,罚务速而后有惩。”

出处:唐·柳宗元《断刑论下》

释义:奖赏及时才能劝善,责罚及时才能惩罪。

“圣人之为赏罚者非他,所以惩劝者也。”

出处:唐·柳宗元《断刑论》

释义:圣人制定赏罚的目的没有别的,是用来惩恶劝善的。

“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释义:奖赏不用来鼓励好人,惩罚不用来惩戒恶人,却希望人们能分清是非邪正,这怎么可能呢?

“当公法则不阿亲戚。”

出处:唐·武则天《臣轨上》

释义:执行公法,就不能偏袒亲友。

“上自天子,下至庶人,若为不道,必归于法。”

出处:五代·牛希济《刑论》

释义:上到国君,下到百姓,如果做了不法之事,都要受法律制裁。

“变置施设,必当其务。”

出处: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释义:政策法令的变更和设置,一定要适合当时的实际需要。

“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察,举天下惟法之知。”

出处:宋·苏轼《策明第八》

释义:法律政令明白具体,执行时又十分周密,普天下的人就都知道遵守法令了。

“举才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出处:《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

释义:推举人才不越出世族的范围,执行法令不触及权贵,那样任何办法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奸邪之徒便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法外索平,无平矣。”

出处:宋·宋祁《杂说》

释义:在法律之外寻求公平,是没有什么公平可言的。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出处:宋·欧阳修《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释义:法律是用来禁止百姓做坏事而使他们言行向善、远离罪恶的。

“法施于人,虽小必慎。”

出处:宋·欧阳修《春秋论下》

释义:对民众施行法令,即使是细小的地方也要慎重行事。

“赏不足劝善,刑不足禁非,而政不成。”

出处:宋·欧阳修《武成王庙进士第二篇》

释义:如果奖赏不足以鼓励好的,刑罚不足以禁止坏的,那么执政就不成功。

“法明则人信,法一则主尊。”

出处: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九

释义:国家的法律明确,人民就会信服;国家制定的法律统一,君主的权威就受到尊重。

“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出处:宋·苏洵《审敌》

释义:国家内部没有忧患,则必定有外部的忧患。

“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

出处: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释义:如果人治胜过法治,法律就成为没用的器物;如果法治胜过了人治,那么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若将人治和法治同时进行,而又互不相胜,那么天下就安定了。备位:愧居其位,聊以充数。表示并不重要。

“圣人之行法,如雷霆之震草木,威怒虽甚,而归于欲其生。”

出处:宋·苏轼《乞常州居住表》

释义:圣人执法,如同雷雨横扫草木,虽然很威严震怒,但目的还是为给生物带来生路。

“有法不行,与无法同。”

出处:宋·苏轼《放榜后论贡举合作事状》

释义:有了法律而不执行,就与没有法律一样。

“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出处: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释义:奖赏不用官爵和俸禄,惩罚不用刀锯等刑具。

“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

出处: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三》

释义:制定法律禁令,如果没有相应的刑罚来保证,那么法令就不可能顺利地执行。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则以著于法,使民知天子之不欲我杀人伤人耳。”

出处:宋·苏辙《衡论下》

释义: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判刑,把这些明明白白地写进法律中去,让人民懂得国君是不愿去杀人、伤人的。

“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出处:宋·包拯《论星变》

释义:发布号令,在于必须遵行;奖善惩恶,在于不滥用职权。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

出处:宋·包拯《上殿札子》

释义:法令得到良好的推行,纪律自然严正,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

出处:宋·包拯《上殿札子》

释义:奖赏必须与其功劳相称,不能凭私恩进用;惩罚必须与其罪过相称,不能凭侥幸获得幸免。

“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出处:宋·曾巩《战国策》

释义:法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不一定完全相同;道理是用来确立国家的根本,不能不一致。

“言必行,法必举,则何功不可成,何利不可复哉?”

出处: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

释义:有令必定执行,有法必定实施,那么什么大功不能成就,什么利益不能实现呢?

“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

出处:宋·张孝祥《缴驳成闵按劾部将奏》

释义:奖赏如果与功劳不相当,还不如没有奖赏;惩罚如果与罪行不相当,还不如没有惩罚。

“法若有弊,不可不变。”

出处:《宋史·张商英传》

释义:法律如果有弊端,就必须要修改。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孝成以修时政疏》

释义:天下的事情,并不难在制定法令,而难在切实执行法令。

“法立而增扰焉,不可谓扰而辍法不行。”

出处:明·海瑞《督抚条约》

释义:立一项法也就会多增加一项麻烦事,但不能因此就废法不行。

“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

出处:明·海瑞《治黎策》

释义:有人才却没有相应的法规,事业必定办不成;有一定的法规却没有必要的人才,那么法规摆在那里对事业也没什么帮助。

“法加于所当加,无不可者。”

出处:明·海瑞《督抚条约》

释义:刑罚施加在应当受罚的人身上,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若使为善者以幽微而不录,为恶者以便文自营脱祸,则天下之乱,何所极哉?”

出处:明·归有光《答唐虔伯书》

释义:如果做好事的人因为不被人知而得不到录用,而为非作歹的人因为熟悉文书、善于钻营而逃脱惩罚,那么天下的混乱,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

“政莫善于简,简则易从。”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

释义:法律政令应越简明越好,简明的法律政令大家就容易遵从。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释义:执行法律像山一样坚定而不动摇,保持操守像玉石一样洁白而无瑕疵。

“知情不举,罪加一等。”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一回

释义:知道(犯法的)内情而不检举,判罪要更加重一级。

“治道之裂,坏于无法。”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

释义:国家政治的破坏,坏在没有法制。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出处:清·陈恭严《读秦纪》

释义:谤声容易制止,但怨恨却难以消除,秦朝的法律虽然严酷,但仍有很大的疏失。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出处:清·黄宗羲《原臣》

释义:国家的治理与动乱,不能只看国君一家一姓的兴亡,而要着眼于亿万百姓的忧乐。

“变法务其相胜,不务其相追。”

出处:清·薛福成《变法》

释义:变更旧法度是要胜过旧法度,而不是为了追随旧法度。

“法无虚立,庶可杜根株而除大害。”

出处:清·林则徐《会秦查议银拽昂钱贱除弊使民事宜折》

释义:法令不虚设,或许可以杜绝根源而消除大祸。

“不难于得方,而难得用方之医;不难于立法,而难得行法之人。”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释义:得到治病的药方并不难,难的是得到会开药方的医生;制定法律并不难,难的是得到认真执法的人。

“敝不极不更,时不至不乘。”

出处:清·魏源《海运全案序》

释义:事情不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就不会进行改革,时机不到就办不成事情。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释义:不合理的旧制度变革得越彻底,对人民的好处就越大。

“不变法而割祖宗之疆土。驯至于亡,与变法而光宗庙之威灵,可以大强,孰轻孰重,孰得孰失,必能辨之者。”

出处: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释义:不变法就得把祖宗的疆土割让给洋人,服从洋人的命令甚至灭亡,而变法能光耀祖宗的威灵,国家可以大大强盛起来,这两种做法,哪个轻哪个重,哪个有利哪个有害,一定能分辨出来。

“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出处: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释义:做君做臣的人应当拿出开天辟地的气势来治理国家,不应当以固守已有成就的姿态来治理国家。

“人主所以驾驭天下者,爵赏刑罚也。赏罚不行,则无以作士气;赏罚颠倒,则必至离民心。”

出处: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释义:君主用来统治天下的工具,便是爵、赏、刑、罚。不实行赏罚制度,就无法振作士气;赏罚颠倒,就必会背离民心。

“不能创法,非圣人也;不能随时,非圣人也。”

出处:清·梁启超《变法通议》

释义:不能创立新法,就不是圣人;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更旧法,也不是圣人。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出处:清·梁启超《变法通议》

释义:法度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变革是治理天下的公认道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出处:清·梁启超《变法通议》

释义:变法的根本之举,在于培育人才;人才的涌现,在于开办学校;学校的建立,在于改变科举制度;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变革官吏制度。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出处:先秦·屈原《离骚》

释义:我虽然知道忠言直谏会给自己带来祸患,想忍耐却又忍耐不住。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忠直的言语听起来往往很不顺耳,但是有益于行事处世;见效的药喝起来往往味道很苦,但是有利于治好疾病。

“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如果大臣都敢于争相直言进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昌盛;如果大臣都不思言谏,专事阿谀,那么国家就将衰败。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一千个对你唯唯诺诺的人,也不如一个敢于和你直言争辩的人,更对你有好处。

“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

出处:《汉书·谷永传》

释义:只要广开进谏的途径,各地的贤能之士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

释义:朝廷里没有敢于直谏的大臣,国君就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国家没有通达事理的人,就不会听到真知灼见的话。

争臣:敢于规劝君主之臣。争,同“诤”。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

出处:《后汉书·申屠刚传》

释义:国君独断专横,使自己孤立;拒绝听取臣下劝谏,势必阻塞言路。在政治上孤立又闭目塞听,这是亡国的景象。

“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

出处:三国·魏·曹操《求言令》

释义: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设置辅佐,应当力戒当面顺从。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盛,贵在谏子。”

出处:三国·魏·桓范《世要论·谏诤》

释义:国家将要兴旺,贵在有敢于进谏的臣子;家族将要兴盛,贵在有敢于进谏的子弟。

“忠臣不必亲,亲臣不必忠。”

出处:三国·魏·杜恕《谏听廉昭言事疏》

释义:忠诚的臣子不一定亲近,亲近的臣子不一定忠诚。

“谏而不得,终谏不止。”

出处:三国·吴·孙权《诏责诸葛瑾步骘朱然吕代等》

释义:进谏不被接纳,就应始终进谏不停止。

“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出处:三国·吴·诸葛恪《谏齐王孙奋笺》

释义:良药苦口,只有病人认为它是甜的;忠诚正直的话不好听,只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接受它。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

出处:三国·吴·贺劭《谏吴主皓疏》

释义:兴盛国家的君主,愿意听到说他的过错的话;荒淫昏乱的君主,喜欢听到对他的赞誉的话。

“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奋传》

释义:正直的忠告听起来很刺耳,只有通晓事理的人才能接受。

“明君以求贤为业,忠臣以进善为效。”

出处:三国·蜀·孟达《在魏奏荐王雄》

释义:贤明的君主把寻求贤士作为自己的事业,忠臣以进谏善言的方式来为君主效命。

“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

出处:晋·傅玄《通志》

释义:打开让人敢于进谏的道路,接纳逆耳的话。

“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出处: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释义:治疗重病人必须劝他用苦口的药;对决断不定的人必须告诉他不顺耳的话。

“朝有谔谔尽规之臣,无不昌也;任用阿谀唯唯之士,无不亡也。”

出处:晋·段灼《上表陈五事》

释义:朝廷有直言争辩竭力规谏的臣子,国家没有不昌盛的;任用阿谀奉迎只知谦卑应诺的人,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出处: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

释义:好人推荐的人,就可以信任并重用他;吸取他的长处,常常担心赶不上。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释义:处在安定的时候要考虑到危难之时,力戒奢侈,勤俭节约。

“见诫而惧,择善而从。”

出处: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

释义:听见告诫就警惕起来,择取好的建议并加以实行。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出处: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释义:河水不可堵塞,谏言不可没有。堵塞了下级的进谏之路,上级就变成了聋子,国家就要覆亡了。

“制度立则财用省,财用省则赋敛轻,赋敛轻则人富矣。”

出处:唐·刘蒉《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

释义:制度建立了,财政支出就会减少;财政支出减少了,赋敛就会减轻;赋敛减轻了,人民就会富足。

“谏不足听者,辞不足感心也。”

出处: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

释义:规劝的话之所以不能让人听取,在于措词还不能使对方内心感动。

“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求谏》

释义:木料按着绳墨加工就能变得平直,君主听取劝谏就能变得圣明。

“勿谓我尊而傲贤侮士,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释义:不要认为自己地位尊贵而怠慢贤士,不要认为自己智慧过人就拒绝谏言,骄矜自负。

“忠言逆耳,甘词易人。”

出处:唐·张九龄《远佞第二章》

释义:忠诚规劝的话让人听起来感到不顺耳,而奉承赞誉的话却很容易就让人接受。

“毋拒直言,勿纳偏言。”

出处:《新唐书·郭太后传》

释义:不能拒绝正直的劝告,不可听信偏护自己的话。

“人欲自见其形,以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出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释义:人要看到自己的形貌,要借助镜子;国君想知道自身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谏之臣。

“谏官虽卑,与宰相等。”

出处:宋·欧阳修《上范司谏书》

释义:掌谏诤的官员地位虽然低下,但其作用却与宰相相等。

“言不激切,则听者或未动心。”

出处:宋·欧阳修《论契丹侵地界状》

释义:发表言论若不激昂恳切,那么听的人就很可能不动心。

“良药不甘口,厥功见沉疴;忠言初厌之,事至悔若何。”

出处:宋·欧阳修《橄榄》

释义:好的药不会是甜的,它的功效在病重时就能体现出来;忠言初听时令人厌烦,等事情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时就后悔了。

“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

出处:宋·欧阳修《论杜衍范仲淹等置政事状》

释义:士人不能舍弃生命就不能称为忠诚,言论不逆耳就谈不上谏言。

“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出处:宋·苏洵《谏论下》

释义:臣能谏君,但不能使君主采纳谏议,不是真正能谏的臣子;君主能采纳建议,但不能使臣下大胆直谏,不是真正能虚心纳谏的君主。

“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

出处: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释义:接受苦口的良药和痛身的石针,可以救治危及膏肓的疾病。

“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出处: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释义:没有取得信任就直言劝谏,圣人也不赞许;交情尚浅就说出肺腑之言,是君子所要戒备的。

“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理,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

出处:宋·曾巩《与孙司封书》

释义:治理天下的人,即使万事已经理顺,国家已经安定,也应大力开辟让人进言的途径,用来防止隐蔽的祸患。

“闻死而愠,则医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则臣不敢争其失。”

出处:宋·李觏《庆历民言·开讳》

释义:一听到死亡就怨恨,医生就不敢指出他害的什么病;一听到亡国就恼怒,大臣就不敢指出君主的过失。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出处:《宋史·乔行简传》

释义:进用贤才的途径应当不断拓宽,而不应加以限制;劝谏的途径应当敞开,而不应设置障碍加以堵塞。

“上主能容直,当言敢顾身!”

出处:明·莫上《读直道陈公祚遗事》

释义:君主若能接受直言忠谏,臣子怎敢因顾虑自身而当言不言!

“言虽至当,言于必不受言之人,便是妄言。”

出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释义:话虽然说得非常正确,但对肯定不听劝告的人说,就是胡说。

“君子受言以达聪明。”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释义:君子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出处:先秦·屈原《离骚》

释义:抹着眼泪长长地叹息,哀怜百姓生计的艰难。

“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释义:作臣子的出于万死不求一生的考虑,去解救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相当出众的了。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男子汉应当为保卫祖国战死疆场,用马皮裹着尸首归葬,怎么能够卧在床上,病死在儿女周围呢!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出处:《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

释义:人,谁能不死?为国家捐躯,这是最大的忠义。

“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

出处:《三国志·魏书·古弼传》

释义:假如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不躲避死亡也要去做!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出处:《三国志·魏书·庞德传》

释义:优秀将领不会因怕死而苟且避祸,有志之士不会损毁气节而求取活命。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出处:三国·魏·阮籍《壮士何慷慨》

释义:当国难临头,不顾生死进行斗争;为正义献身,壮士英灵永垂不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释义:小心谨慎,竭尽劳苦,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直到死去才罢休。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出处: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释义: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们知道自己的职责吗?你们应是老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老百姓的。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释义:谁知道征敛赋税的繁重,比毒蛇的毒更厉害呢?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出处:宋·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释义: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而不为私利打小算盘。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出处:宋·苏轼《喜雨亭记》

释义:假使天上像下雨似的下珍珠,寒冷的人不能把它当衣穿;假使天上像下雨似的下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把它当饭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处:宋·岳飞《满江红》

释义: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官与民,利害相系久矣。其官制简者,其民心静;其官制繁者,其民必忧。”

出处:明·归有光《运熊分目之任滇南序》

释义:做官的和老百姓,从来都是利害相关的。官府的规章制度简约,老百姓心情宁静;官府的规章制度繁琐,老百姓一定发愁。

“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出处:清·陈恭尹《拟古》之三

释义:勇猛之士不佩带宝剑,怎能显示他的威武呢?大丈夫不报效国家,终归是一个愚蠢卑贱的人。

“士求自立,当自不忘沟壑。”

出处:清·陈康祺《燕下乡胜录》

释义:一个人要求自己有所建树,不应该忘记为民族大义而抛尸沟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处: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释义:如果有利于国家,即使死也心甘情愿,难道还会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追求!

“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兴亡之修短有恒数。苟易姓而无原野流血之惨,则轻授他人而民不病。”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一

释义:国家并不是君王一家一姓的私产,王朝的兴亡、统治时间的长短自有它的规律。如果王位易主而不发生遍地流血的惨状,那么虽然轻易把政权交给异姓而民众却可不受灾难。

“兴亡见惯哀吾族,说与颠危是废辞。”

出处:清·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引

释义:见惯了国家兴亡的事,哀叹我们民族的苦难;与(清政府)说国家前途危难的话,都是白费口舌。

“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出处:清·秋瑾《宝剑歌》

释义:斩尽妖魔迫使鬼怪躲藏,澄清天下本来是宝剑的天职;将来的成败得失不去计较,只依仗铁血主义来报效祖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释义: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人文科学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

他山:别的山。攻:琢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出处:《论语·子罕》

释义: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常用来比喻乱世危急之际,才看出君子、英雄的品德。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处:《论语·公冶长》

释义: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出处:《庄子·徐天鬼》

释义:狗的好坏,不以它叫的是否动听为标准;人的品行,也不能以他的言语是否动听为依据。

“不以一眚掩大德。”

出处:《左传·洛公三十三年》

释义:不要因为人有一点点小的过失就掩盖了他所有的长处。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出处:《尚书·大禹谟》

释义:任用贤人,不要三心二意;翦除邪恶,不能犹疑不决。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出处:《吕氏春秋·去私》

释义:举贤纳谏外不回避仇人,内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

释义:尺与比尺更长的东西比,就显得短,寸比寸更短的东西比,又显得长;事物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智者也有他不明智之处。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出处:《易经·系辞下》

释义:品德低下,地位却尊贵;智慧不高,却计谋大事;能力很小,却担负很重的责任,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遇祸难的。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

释义:品德不高尚的人,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有广博的见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飞鸟没了,就把好弓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死了,就把追猎兔子的猎狗也烹杀了。常比喻君王在打下江山后杀开国功臣。

“人各有能,因艺受任。”

出处:《后汉书·张衡列传》

释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应当根据他们的本领加以使用。

“任贤能用人,故人无不为己用。”

出处:三国·魏·刘虞《政论·任臣》

释义:贤能之人能用人,所以别人没有不愿被他所任用的。

“后生可畏,来者难诬。”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

释义:年轻人是要敬畏的,对后来人是不能轻视的。

“忘其前愆,取其后效。”

出处:《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释义:忘记他以前的过失,肯定他后来的功绩。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释义: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的意见,将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光大,振作起志士们的勇气;不应过分地轻视自己,说话不合道理,以致堵塞忠言规劝的道路。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出处:晋·孙绰《孙廷尉集·喻道论》

释义:想要找到忠臣,应在孝敬父母的家庭寻找。

“舍贤昵谗,则丧尔邦。”

出处:晋·陆机《丞相箴》

释义:舍弃贤才,亲近奸谗,就会使你的国家灭亡。

“亡国破家者相继,皆由任失其人。”

出处:晋·段灼《上表陈五事》

释义:破亡的国家一个接一个,都是因为用人有错误。

“礼贤崇德,为邦之要道。”

出处:晋·孙盛《魏氏春秋评·诸葛亮不裁抑法正》

释义:以礼对待贤士和崇尚有德行的人,是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

“奖群贤忠义之心,抑奸细不逞之训。”

出处:晋·王导《遗王含书》

释义:要奖励众多贤人的忠义之心,抑制奸细不能得逞的计策。

“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俱。”

出处:唐·魏徵《群书治要·体论》

释义:敬重一个贤人,许多贤人都会高兴;惩处一个恶人,其他恶人都会畏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出处:唐·韩愈《杂说四》

释义:世界上有了识马的伯乐,才能辨认出千里马来。千里马是常见的,而伯乐却不常有。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

出处: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释义:职务有大有小,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

“校量长短,惟器是适。”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释义:衡量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根据才能派给适当的官职。

“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

释义:根据才能授予官职,那么政事便可以推行获得成功。

“屈长材于短用者,犹骥捕鼠而斧剪毛也。”

出处:唐·白居易《白香山全集》卷二十一

释义:委屈大材而用到小处,就像用良马去捕捉老鼠,用斧头去剪毛一样。

“任小能于大事者,犹狸捕虎而刀伐木也。”

出处:唐·白居易《白香山全集》卷十八

释义:使用才能低的人去担当大任,就像让狸猫去捕猛虎,用小刀去砍伐巨树一样。

“不弃狂夫之言者,然后嘉谟可闻也。”

出处: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一首》

释义:不放弃无知狂夫的进言,然后可以听到良计善策。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

释义:让贤良的人居上位,能力弱些的人居下位,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能扶天下之危者,必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必享天下之乐。”

出处:唐·杨炯《唐桓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

释义:能挽救天下危险的人,必能拥有天下使之安定;能除却天下忧患的人,必定能享有天下并使自己快乐。

“为国者,不以纤恶盖大善也。”

出处:唐·吴武陵《遗吴元济书》

释义:治理国家的人,不应因某人微小过失就掩盖了别人大的功德。

“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出处:宋·欧阳修《朋党论》

释义:做君主的,应当斥退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任用那些真心为国的君子,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之士在下位者不可得矣。”

出处: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释义:举荐将才如果局限于资历、出身,那么地位低下的英豪之士就得不到提拔使用。

“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

出处:宋·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序》

释义:按照才能任用人才,各种职位的工作就能够搞好。

“器小以任大,跻颠理之常。”

出处:宋·欧阳修《镇阳读书》

释义:能力小被重用,就像爬到高处摔下来一样是常理。

“但当退小人为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出处:宋·欧阳修《朋党论》

释义:应当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起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治理了。

“矜小智而昧于权利,若任机事,其死必矣。”

出处:《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自恃小聪明而又热衷于夺利的人,如果一旦担任要职,那一定会进死胡同。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出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释义:任用人才就像使用器物一样,要取其各自的长处。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出处:宋·司马光《太宗举贤·太宗语》

释义:君子用人就像使用器物,每一种东西都要取它的长处。

“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

出处:宋·苏洵《上皇帝书》

释义:有官吏就一定要有考核制度,有考核制度就一定要有赏罚。

“省事莫如任人,励精莫如自上率之。”

出处:宋·苏轼《决壅蔽》

释义:减少政事不如任用贤能,振作精神不如做出表率。

“挺然尽心,敢任天下之责者,即当委而付之。”

出处:宋·包拯《论委任大臣》

释义:能够挺身而出,尽心竭力,敢担负起治理国家的有责任的人,就应当受重用,把权力交付给他。

“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

释义:破格任用能人,然后才能成就大事业。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出处:《宋史》

释义:与其用了一个不称职的官吏而使地方上百姓受苦,还不如罢了他的官,宁可让他一家难受。

“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

出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

释义:大凡古往今来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小小的长处可取的,就应该诚心诚意地加以赞同。

“牛骥以并驾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

出处:明·张居正《陈六事疏》

释义:牛和千里马被驾在同一辆车上,结果它们都被拖疲了;技艺高的乐工与技艺低的乐工混在一起吹奏,就无法分辨他们的高下。

“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

出处: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释义:如果让没有德行的人统治人,而让有德行的人被役使,这些有德行的人怎么肯甘心情愿地被奴役而不感到耻辱呢?

“盐车之下,有完骥乎?”

出处:明·方孝孺《杂问》

释义:用良马去拉盐车,良马还能不受损伤吗?

“妄言干进者,大端有二:一则毛举小务之兴革也,一则钩索臣下之纤过也。”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

释义:胡说一通、谋取官爵的人,大致有两种手段:一是列举无关紧要的小事讲革新,一是吹毛求疵搜寻官员的细微过错进谗言。

“用之则必尽其才,防之则必致其死。”

出处:清·赵翼《漂母祠》

释义:任用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防范他就必置其于死地。

原诗是说萧何对待韩信,用他时让刘邦拜他为大将,后来防他反叛又定计杀之。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出处: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释义:论人的大功,就不要计较他的小过错;推荐贤人,就不必挑剔他的小缺点。

“庸医不杀人,能致人不生不死之间;庸臣不亡国,能致国于不存不亡以不安。”

出处:清·谭嗣同《治言》

释义:平庸的医生没有杀害人,但却能把人弄到不死不活的地步;低能的臣子没有让国家灭亡,但却能使国家衰败不堪而不安定。

“君不见孟尝门下三千客,弹铗由来解报恩!”

出处:清·秋瑾《剑歌》

释义:你没有看到孟尝君三千门客,懂得报恩的只有弹铗的冯谖一人!

弹铗:指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曾敲击剑铗,要求吃鱼、坐车,后来他向孟尝君献策,稳定了孟尝君的地位。

“见十金而色变者,不可以治一邑;见育金而色变者,不可以统三军。”

出处:《归有园麈谈》

释义:见很少的钱就喜形于色的人,连一个小地方也治理不了;见大量钱财就眉开眼笑的人,不能任三军的统帅。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释义:商人会在夏天购进皮货,在冬天买进细葛布,旱季时购买船只,涨水时买进车辆,然后等这些货物缺乏的时候再卖出去。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物价到最高点就会下跌,跌到最低点就会回升。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商人在货物价格最贵的时候,像倒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在货物非常便宜的时候,像取珠玉那样赶快买进来。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释义: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农业更重要了。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引《周书》语

释义:农民不种田,食物就缺乏;工匠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做买卖,吃的、用的和钱财就会断绝;掌管山泽的官员不组织人开发,木材就会缺少。

财:通“材”。

“妨害农业,残夭民命,国政其必乱,民命其必散。国乱民散,君谁与处?”

出处:汉·孔臧《谏格虎赋》

释义:妨害了农业生产,伤残人民生命,国家政局必定混乱,人民也会离心离德。国家混乱,百姓离心,国君还去统治谁呢?

“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出处:汉·贾谊《论积贮疏》

释义:积储财物是天下的大事。如果粮多而且财有余,还愁干不成什么?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出处:三国·吴·陆凯《上疏谏吴主皓不遵先帝二十事》

释义: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把粮食看作最高尚的东西。

“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

出处:三国·吴·孙权《诏禁农桑时役事》

释义:国君没有百姓就不能立国,百姓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

“农者,胜之本也。”

出处:三国·魏·邓艾《上言积粟》

释义:农业生产,是胜利的根本。

“农桑者少,衣食者多;今其所急务,惟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

出处:三国·魏·蒋济《谏外勤征役内务宫室疏》

释义:种地养蚕的人少,穿衣吃饭的人多;现在急于解决的事情,就是停止消耗百姓使他们不至于过于疲劳贫穷。

“农殖者,为政之本,有国之大务也。”

出处:晋·司马炎《报石苞诏》

释义:农业生产,是为政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重大事业。

“贵农则谷重,贱商则货轻。”

出处:晋·袁准《袁子正书·治乱》

释义:看重农业,粮食就会被重视;贱待商人,商品就会被轻视。

“末流滥溢而本源竭,纤靡盈市而谷帛罄。”

出处:晋·傅玄《检商贾》

释义:河流的末尾到处泛滥,而源头却已经枯竭;纤细漂亮的丝织品充斥市场,而谷物和一般丝织品则货源短缺。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

出处:唐·魏徵《群书治要·政论》

释义:国家以百姓为根本,人民把谷物当作生命。

“吝少失多,廉贾不处;溺近迷远,中人所非。”

出处:唐·陆贽《奉天请罢琼大盈二库状》

释义:吝惜少的而失去多的,就连小商人也不会这样做;看重远的而轻视近的,平常人也不这样做。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出处: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释义:家庭的富足是依赖国家的富足,而国家的富足依赖于百姓的富足,要让天下百姓富足,就要依赖于垦荒辟地。

“耕不免饥,蚕不得衣;不耕不蚕,其利自至。”

出处:宋·李觏《盱江文集》

释义:种田的免不了挨饿,养蚕的得不到衣裳;不耕田、不养蚕的,反倒能够轻易获利。

“躬耕本是英豪事。”

出处:宋·陆游《过野人家有感》

释义:亲自耕作生产,本来也是英雄豪杰的事业。

“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

出处:宋·李觏《平土书序》

释义:粮食不充足,人心不安定,即使有礼义等道德规范,民众也不能接受教化。

“生民之道,食为大。”

出处:宋·李觏《平土书序》

释义:使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大事当中,吃饱饭是第一件大事。

“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

出处:宋·苏轼《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

释义:粮价太低,损害了农民利益;太高了,则损害工商业者利益。

末:非根本的。古代常以农为本,称工商为末。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

出处:宋·辛弃疾《行香子·三山作》

释义:正值春天的好雨,要赶紧回家耕种,况且今天已是清明时节了。

“盖因仍者之易为力,而创根株深固,发生必盛,收成必倍。”

出处:清·尹会一《敬陈末议疏》

释义: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气候,所以种田不能违背农时,要以早种为主。因为早种能先得土气,根扎得深株长得壮,生长一定旺盛,收成也就会成倍地增多。

“假使无商,何以有税?假使无税,何以济用?假使无用,何以为国?燃眉之急、切肤之灾,殆不得置之膜外矣。”

出处:清·陈炽《续富国策·创立商部说》

释义:如果没有商业,哪里有税收?如果没有税收,拿什么来接济需要的费用?如果没有必要的费用,拿什么来治理国家?现在国家急需财物来救燃眉之急、切肤之灾,已严重到不能把发展商业置之度外了。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释义:商贩不受限制地乱开价,顾客就地把价钱还得很低。

“商务之盛衰,必系国家之轻重。”

出处:《清·陈炽商务》

释义:商务的兴衰,必然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恃商为国本。”

出处:《清·王韬代上广州冯太守书》

释义:扶持商业是立国的根本。

“洋务之兴,莫要于商务;商务之本,莫切于银行。”

出处:清·郑观应《盛世危言·银行》

释义:振兴洋务,没有比振兴商务更重要的;而振兴商务的根本,没有比兴办银行更迫切的了。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出处: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

释义:士兵练习作战,不如练习商业竞争。

“通商者,两利之道。客固利,主尤利也。”

出处:清·谭嗣同《创办〈矿务报〉公启》

释义:经商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对客方固然有利,对主方尤其有利。

“农工商贾,固皆相养所必资,而于国为并重;然二者之事,理实有本末之分,古人之言,未尝误也。特后人于本末有轩轾之思,必贵本而贱末者,斯失之耳。”

出处:清·严复《按语·本末》

释义:农业和工商业,本来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对于国家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是两者按理说是有本末区别的,古人的话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后世的人对于本末有了重此轻彼的看法,一定要重视农业而轻视工商业,这就不对了。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出处:《商君书·战法》

释义: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再怨人尤天。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出处:《战国策》

释义:想要打败敌人,不妨先给他点便宜。想要得到他的东西,不妨先给他点东西。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出处:《左传·曹刿论战》

释义:打仗,凭借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兵士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兵士的勇气就衰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兵士的勇气就没了。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出处:《孙子·计篇》

释义:攻击敌人不防备的地方,行动出乎敌人意料之外。这是兵家取胜的秘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不应预先就死板规定。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处:《孙子·谋攻》

释义: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出处:《孙子·谋攻》

释义:了解自己也了解敌方的情况,打一百次仗也没有危险。

殆:危险。

“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任用将帅不得当,打起仗来就会遭到惨败。

“战者逆德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发动战争是违背道义的事情。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善于作战的人,能根据现有的形势使其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出处:三国·魏·桓范《世要论·兵要》

释义:热衷战争者必会灭亡,忽略战争者处境危险,既不热衷也不忽略战争的人,是天下最强的。

“穷兵黩武,古有成戒。”

出处:三国·魏·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

释义:到处征战、好战,古代以来就有现成的诫告。

“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释义:兵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武力就能使敌人降服。

“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

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

释义:带兵打仗,事前不可能预知一切,遇到艰险要会随机应变。

“古人用兵者,以长击短。”

出处:三国·魏·桓范《陈兵事》

释义:古代懂得用兵的人,是以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

“兵之要在得众。”

出处:三国·魏·桓范《世要论·兵要》

释义:用兵的关键在于得到百姓的拥护。

“兵之要,在于修政。”

出处:三国·魏·桓范《世要论·兵要》

释义:用兵的关键,在于修明政治。

“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出处:三国·钟会《檄蜀文》

释义:古代行军打仗,要以仁为根本,用义来治军。

“据道讨淫,不在众寡。”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正议》

释义:依靠道义讨伐邪恶,不在于兵力的多少。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南征教》

释义:用兵打仗,应以攻心战为上策,以攻坚战为下策。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出处:晋·袁准语

释义:使用军队,停止时就像山一样安稳不动,前进后退就像风一样迅速。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出处:三国·吴·陆景《典语》

释义:国家即使强大,爱好战争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一定危险。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出处:《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释义:把攻打别国当做自己的欢乐,这不是仁义之士的用兵之道。

“兵凶战危,呼吸成变,可不慎邪!”

出处:晋·司马炎《答杜预征吴节度诏》

释义:兵器凶恶,战争危险,呼吸之间就会发生变化,不可以不慎重啊!

“黩武穷凶,虐用其众,灭亡之期,势可得久!”

出处:晋·司马曜《报桓冲请讨苻坚诏》

释义:(苻坚)好战凶恶,残暴地奴役他的百姓,灭亡的日期已到,势力怎么能够长久!

“出必以律,锱铢无爽。”

出处:南朝·梁·任昉《奏弹曹景宗》

释义:出兵作战全靠纪律约束,一点儿不能有差错。

“非药曷以愈疾,非兵胡以定乱。”

出处: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

释义:没有药怎么能够把病治好,没有军队怎么能够平定战乱。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只益为瘸。”

出处:唐·柳宗元《敌戒》

释义:敌人在前就恐惧,敌人离去就高兴,放松戒备,骄傲自满,这只能给自己造成危害。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

出处:唐·张九龄《选卫将·第八章》

释义:打算治理军队,一定要先选拔将领。

“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

释义:国土虽然广大,挑起战争就会造成使民生凋敝;国内虽然安定,不备战就存在危难。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出处:宋·苏洵《心术》

释义:打仗的道理就是在战前准备充足的粮草,准备打仗时养足兵力,在战争中要养足士气,已经胜了就要好好犒劳士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出处:宋·苏洵《心术》

释义:善于用兵的人,应使自己的军队没有顾虑,而有所依靠。没有顾虑,则拼死搏斗也在所不惜;有所依靠,就坚信自己的军队不至于打败仗。

“简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

出处: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

释义:残害百姓的事不止一件,但好战者必定灭亡。

“有将才者,必习兵法;习兵法者,不必有将才。”

出处:宋·李觏《强兵策》

释义:有大将才干的人,一定要学习、通晓兵法;但学习、通晓兵法的人,不一定有大将的才干。

“善保家者戒兴讼,善保国者戒用兵。”

出处: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释义:会保家的人戒忌与人打官司,会保国的人戒忌兴兵征战。

“债帅横于边而军心离,赇吏横于边而民心离;外有寇则速叛,外无寇则必反。”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

释义:贪财的将领在边疆横行则军心不稳;贪赃的官吏在边疆横行则民心离散;这样,如果边外有敌很快就叛变,边外无敌就一定造反。

成语典故

“爱民如子”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释义: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安邦定国”

出处: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我这剑要卖与烈士,大则安邦定国,小则御侮捍身,您孩儿每识个什么?”

释义:使国家安定巩固。

“德本财末”

出处:《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释义: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

“广开言路”

出处:《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释义:广:扩大;言路:进言的道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济世安邦”

出处:元·无名氏《九世同堂》:第一折“你学济世安邦策,按六韬三略书。”

释义:济:拯救;邦:国家。拯救时世,安定国家。

“节用爱民”

出处:《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精兵简政”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只要肯认真抗战,这种精兵简政,分头并进,倒也似乎更要合理些了。”

释义: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论道经邦”

出处:《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孔传“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

释义: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民穷财尽”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释义: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

“齐家治国”

出处:《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释义: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清廉正直”

出处:《韩非子·奸劫弑臣》:“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巅,堕峻溪之下以求生,凶不几矣。”

释义: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箪食壶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释义: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修齐治平”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释义: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畏天爱民”

出处:宋·陆游《上殿札子》之三“祖宗畏天爱民,子孙皆当取法。”亦作“畏天恤民”。宋·朱熹《辞免进职奏状》:“伏念臣昨以孤愚误叨驱遣,仰瞻玉色,既闵然有畏天恤民之诚,而圣训丁宁又无非恻怛焦劳之实。”

释义:敬畏上天,爱怜下民。

“悬石程书”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释义:形容勤于政事。

“寓兵于农”

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释义: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治国安邦”

出处: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够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释义: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足兵足食”

出处:宋·胡锜《耕禄稿·代田万顷到任谢表》:“秉戈执耒,宜为足兵足食之思;牧马饭牛,盍讲且战且耕之政。”

释义:粮食、军备充足。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释义: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法不阿贵”

出处:《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

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释义: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外施仁”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法外施仁,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

释义: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官官相护”

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

释义: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

“横行不法”

出处:《周礼·秋官·野庐氏》:“禁野之横行径逾者。”

释义:横行:行动蛮横。肆无忌惮,专做违法的事。

“金科玉律”

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释义:科:旧指法律条文;律:规章,法则。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目无法纪”

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且尔捣毁学堂,亦属目无法纪。”

释义: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绳之以法”

出处:《后汉书·冯衍传》:“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释义:根据法律制裁。

“贪赃枉法”

出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释义:赃:赃物;枉:歪曲,破坏。贪污受贿,违犯法纪。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出处:《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释义: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法律的惩处。

“违条犯法”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他做了违条犯法的事,昨已斩了。”

释义:违犯法律条文。

“无法无天”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无法无天的事来。”

释义: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舞文弄法”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

释义: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

“逍遥法外”

出处:巴金《探索集·再说小骗子》:“那些造神召鬼、制造冤案、虚报产量、逼死人命等等的大骗子是不会长期逍遥法外的。”

释义: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以身试法”

出处:《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释义: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约法三章”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出处:《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释义: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知法犯法”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释义: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纳谏如流”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豁达大度,纳谏如流,为宗而罢刑肉。”

释义:纳:采纳,接受;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如流:迅速。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求贤若渴”

出处:《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释义:像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

“三顾茅庐”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招贤纳士”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出处: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释义: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忠言逆耳”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释义: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楚囊之情”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释义:爱国之情。

“精忠报国”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释义: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忧国忘家”

出处:《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释义: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忧国奉公”

出处:《后汉书·祭遵传》:“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释义:心怀国家,努力做好工作。

“忧国爱民”

释义:忧心国家,爱护百姓。

出处:《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以身许国”

出处:《南史·羊侃传》:“久以汝为死,犹在邪?吾以身许国,誓死行阵,终不以尔而生进退。”

释义: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众人国士”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释义: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忧国忧民”

释义: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出处:《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相忍为国”

出处:《左传·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

释义: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

“为国捐躯”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

释义: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爱国如家”

出处:汉·荀悦《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晋书·刘聪传》:“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

释义:指帝王像爱护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乃心王室”

出处:《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

心罔不在王室。”

释义: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爱国。

“仁人志士”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释义: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国难当头”

出处: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吗?”

释义: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

“拔十得五”

出处:《新唐书·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释义:拔:选拔,推荐。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伯乐相马”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出处: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释义: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不拘一格”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释义: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大材小用”

出处: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释义: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举贤任能”

出处:《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释义: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毛遂自荐”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释义: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人尽其才”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释义: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任人唯贤”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释义: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任人唯亲”

释义:用人不问人的德才,只选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识才尊贤”

释义: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披榛采兰”

出处:《晋书·皇甫谧传》:“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远。”

释义:披:拨开;榛:丛生的荆棘。拨开荆棘,采摘兰草。比喻选拔人才。

“选贤举能”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

释义: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也作“选贤任能”、“选贤与能”。

“知人善任”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释义: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任用他们。

“白手起家”

出处:《朱子语类》:卷一〇七:“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致荣显。”

释义: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百废待举”

出处:吴晗《海瑞罢官》:“百废待举,他不出头做主,实在令人着急。”

释义:废:被废置的事情;待:等待;举:兴办。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不违农时”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释义:违:不遵守。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多财善贾”

出处:《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释义:贾:做买卖。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富商巨贾”

出处:清·薛福成《请豁除旧禁招徕万民疏》:“闽人多富商巨贾……往往拥有百万,羁栖海外,十无一还。”

释义:指拥有大量钱财的商人。同“富商大贾”。

“富商蓄贾”

出处:《管子·轻重甲》:“故迁封食邑、富商蓄贾、积余藏羡跱蓄之家,此吾国之豪也。”

释义:指拥有大量钱财的商人。同“富商大贾”。

“贯朽粟腐”

出处:《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释义:穿钱的绳子朽断,仓库的粮食腐烂。形容富有之极。

“谷贱伤农”

出处:《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释义: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豪商巨贾”

出处:《宋史·食货志下五》:“由是虚估之利皆入豪商巨贾。”

释义:指大商人。

“鸿商富贾”

释义:豪富的商人。

“司农仰屋”

释义:主管钱粮的官员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形容国库空虚,财政拮据。

“通工易事”

释义: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同“通功易事”。

“通商惠工”

出处:《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释义:通商:便利各地货物交流;惠:给人以好处。使贸易畅通,给工商业者带来好处。

“哀兵必胜”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释义: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背水一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避实就虚”

出处:《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释义: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兵不厌诈”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兵贵神速”

出处:《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释义:用兵贵在行动迅速。

“兵临城下”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释义: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草行露宿”

出处:《晋书·谢玄传》:“闻内生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释义: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长途跋涉”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六回“岳夫人道‘……怎敢劳姐长途跋涉,决难从命。’”

释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常备不懈”

释义:常:时常;备:防备,准备;懈:懈怠,放松。时刻准备着,毫不松懈。

“重整旗鼓”

出处:清·萧山湘灵子《轩亭冤》:卷上“依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乎权文,劝戒女子。”

释义:整:整顿,收拾。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摧枯拉朽”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

释义: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措手不及”

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释义: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大动干戈”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释义: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厉兵秣马”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释义: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单枪匹马”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释义: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调虎离山”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释义: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东山再起”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反戈一击”

出处:《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

释义: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负隅顽抗”

出处:《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腹背受敌”

出处:《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释义: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攻城略地”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释义:略:掠夺。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固若金汤”

出处:《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释义: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

“寡不敌众”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释义: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荷枪实弹”

出处:峻青《李家埠在战斗》:“一到村头,就看见围子墙上岗哨严密,青年民兵们荷枪实弹的来往巡逻着。”

释义:荷:扛。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

“缓兵之计”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释义: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剑拔弩张”

出处: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释义:张弓上弦。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原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后多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骄兵必败”

出处:《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释义: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解甲归田”

出处:高阳《清宫外史》上册“同时有些宿将,解甲归田以后,大起园林,广置姬妾,正在享福。”

释义: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卷土重来”

出处:唐·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释义: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决一雌雄”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奴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释义:雌雄:比喻高低、胜负。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溃不成军”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一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释义:溃:溃败,散乱。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困兽犹斗”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困兽犹斗,况人乎?”

释义:被围困的野兽还要做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落荒而逃”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

释义: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旗鼓相当”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释义: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枪林弹雨”

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释义: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穷兵黩武”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释义: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戎马倥偬”

出处:明·卢象昇《与豫抚某书》:“戎马倥偬之场,屡荷足下训诲指提。”

释义: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身先士卒”

出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释义: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胜败乃兵家常事”

出处:《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释义: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势均力敌”

出处:《南史·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释义:均:平;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势如破竹”

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释义:势:气势,威力。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四面楚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损兵折将”

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俺如今领兵与他交战,丞相也枉则损兵折将。”

释义:损: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指打了败仗。

“望风披靡”

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粟。”

释义: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稳操胜券”

出处:《管子·明法解》:“故明操必胜之数,以治必用之民。”

释义:稳:有把握;操:掌握;胜券: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无往不胜”

出处:京剧《红色娘子军》:第二场“连长,我们军民一心,就无往不胜!”

释义:无论到哪儿没有不胜利的。

“兴师动众”

出处:《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释义: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严阵以待”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释义: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释义: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摇旗呐喊”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释义:原指古代作战时摇着旗子,大声喊杀助威。现比喻给别人助长声势。

“一鼓作气”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浴血奋战”

示例:全班战士,个个奋勇当先,冲下山去与敌人浴血奋战。

释义: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运筹帷幄”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释义: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纸上谈兵”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对联

兴世上百废,

治天下乱贼。

兴邦终须开市,

治国还要安民。

冶金聚宝百业昌,

兴国富民千秋乐。

冶金聚宝百业繁荣,

兴国富民千秋昌盛。

兴国安邦儒文统千古,

冶金造剑兵武平万疆。

兴邦治国传承炎黄衣钵中华再造,

冶剑铸鼎光大夏商文明神州繁荣。

不畏官司千状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受一分枉法钱,幽有鬼神明有禁,

行半点亏心事,远及儿孙近在身。

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凌,谁替你披枷带锁,

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回民汉民,多是子民,我最爱民无异视,

礼法刑法,无非国法,尔须畏法莫轻来。

绕案风清,尘埃扫除吏牍,

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

察狱贵乎情,宽一步且留余地,

在官毋枉法,欺百姓上有青天。

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

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要一分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

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己,远报儿孙。

官要虚心,纵能发伏擿奸,须识我得情勿喜,

民宜守分,若到违条犯法,可怜汝无路求生。

垂庙貌七百年,素怀峻节清风,长留正气,

假公家三尺剑,除尽贪人败类,永奠邦基。

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江河不洗今古恨,

天地能知忠义心。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忧乐关天下,

安危系一身。

忠贞为国款款意,

尽瘁爱民耿耿心。

过眼寸阴求日益,

关心万姓祝年丰。

爱国丹心昭日月,

兴邦壮志赛风雷。

挥笔应书民心愿,

凝神当思国前程。

大宋濒危撑一柱,

英雄垂死尚三呼。

干国家事,

读圣贤书。

举头望明月,

放眼看青山。

三生不改冰霜操,

万死长留社稷身。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志在圣贤,

为官心存君国。

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惜命,

与文山比烈,曰取义,曰成仁。

进退一身关庙社,

英灵千古镇湖山。

功名待寄凌烟阁,

忧乐常存报国心。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散泪洒英雄。

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青山有幸埋忠骨,正邪自古同冰炭,

白铁无辜铸佞臣,毁誉于今判伪真。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节用爱人能道国,

正心诚意乃修身。

画虎类犬,刻鹄成凫,取法不慎则有悔,

教牛牧兔,使鱼捕鼠,任用非人便无功。

任人须知人,友人须容人,人和事就,

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

二世诛,项羽灭,天下基业,一人尽揽,

狡兔死,走狗烹,文武群臣,还剩几个。

经营大厦经营有大志,

建造高楼建筑多良才。

高楼手中建为国为民修大厦,

重担肩上挑保质保量竣工程。

添瓦加砖筑大厦万丈高楼平地起,

安居乐业住新楼千幢大厦手中兴。

替国增光修大厦矗立摘星脚手架,

为人造福建高楼建成顶日摩天楼。

铺砖盖瓦为能手大厦高楼能手盖,

落户安家是福人南枝北屋凤凰栖。

热汗千滴,夜以继日大厦落成,

到处欢天喜地。

高楼万栋,遮雨避风福人迁入,

满堂金碧辉煌。

火能化铜铁眼前炉火正旺,

人可创乾坤胸中热血沸腾。

白天红日亮银灯光禹甸,

黑夜电灯明朗月照神州。

锦绣江山添色泽 逢夜不愁红日去,

光明世界增辉煌 到明自有电光来。

百般伟业人为主 千家万户得温暖,

各种能源电最佳 万国九州沐光辉。

掌万家灯火,为江山生色,

看一派光明,让日月增辉。

高山须厚土有材已入选,

大厦要良材无地不育林。

封山培大树冲天大厦山河秀,

造屋要良材拔地华堂景色新。

大厦落成工匠巧凤凰自古栖大梧,

雄文草就秀才灵良木由来作栋梁。

设计匠心独运机器好顾客满意,

铸机妙手成春信誉高工厂兴隆。

一日三餐,交通不浅远思虞代,

陶人职业。

十盘八碗,绮席争辉近想现时,

巧匠能工。

品绿许红,用资润色巧夺天工,物华天宝,

调朱和素,增益光华制传妙技,玉质金相。

产品百态千姿,包罗古今万象,

瓷城花团锦簇,久享中外盛名。

正道修通邪道废客车满载满车客,

曲弦弛后直弦张山货运输运货山。

纬地经天,交织人间锦绣,

马龙车水,频添大块文章。

万里纵横,叠叠关山难阻隔,

四方联络,条条车路任通行。

车窗似轴屏,摄进满眼诗情画意,

公路如玉带,牵来万里绿水青山。

谚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治之道,必先除弊。

不能治身,焉能治国?

国兴靠贤士,家兴望子孙。

国强民富,国富民强。

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家。

文官把笔安天下,武官提刀定天下。

国强靠自己,外援不得已。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世治用文,世乱用武。

在其位,谋其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者存,失道者亡。

国乱国亡,国亡家亡。

王多乱位,官多乱政。

治水要清源,治政要清廉。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

理管君子,法治小人。

人不犯法,法不犯人。

有权枉法,无权守法,不是办法。

一字关生,一字关死。

知恶不举,与恶同罪。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

罪在前,罚在后。

国有国法,宗有宗规。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理正不怕官,心正不怕鬼。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事实说话,毋须巧辩。

光凭人言,不足为据。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赏以劝善,罚以惩恶。

砍树靠刀,断案靠法。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四季春为首,万事法当先。

法正公庭静,官清民自安。

开庭心似鉴,行路口如碑。

赏不论冤仇,罚不论骨肉。

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

常怀克己心,谨守法度门。

贪赃有份,犯法有名。

执法严明,大家安宁。

国靠国法巩固,村靠民法约束。

有令则行,有禁则止。

立法不可不严,行法不可不慎。

鸟宿枝头,人于法下。

不遵章守法,砍木压自身。

正人先正己,循法不徇情。

不怕没有理,只怕问官偏。

纸包不住火,罪躲不过法。

不怕难办,就怕独断。

无官不治,无政必乱。

执法如山,断案持平。

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赏不在丰,就怕不明;罚不在重,就怕不当。

贤才出,国将昌。

量其材,作其用。

任重者,责也重。

伯乐一顾,马价十倍。

枯枝难招凤,死水不藏龙。

亲贤臣,远小人。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任贤则昌,失贤则亡。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不信忠言者,必然信谗言。

与其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

任人唯亲则暗,任人唯贤则明。

贤哲志士国之宝。

耽误庄稼苦一年,耽误人才害一生。

重人才者,事必成;得人才者,得天下。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

宁可虚位以待人,切不可因人而滥位。

能者进而由之,不能者退而休之。

唯见能而不问德,亦非用人正道。

世有伯乐,后才有千里马。

以言举人,犹如以毛相马。

人梯架起,人才茁起;人梯通天,群星灿烂。

十步之间,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常怀报国志,多有爱民心。

莺爱花圃,人爱祖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位虽卑微,不忘国忧。

卫国者昌,卖国者亡。

水之源是泉,国之本是民。

水涨渡船高,国富家兴旺。

即使祖国一贫如洗,胜过异国黄金遍地。

忘记祖国的人,好比离开森林的鸟。

鸟儿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窝,人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祖国。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明人不用多言,好马只须扬鞭。

山中有弯树,世上无完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大海里藏珍珠,群众里出英豪。

不唯文凭重水平,不拘一格起用人。

人才难找,宝贝难得。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马取稳健,不择毛色。

为官不在大小,人有才干不同。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虎必有一彪,三鹰必有一鹞。

大材可以小用,小材不可大用。

勇剑敌一人,智剑敌万人。

响水不深,深水不响。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看得人重,得到人用。

看果知树,察行知人。

欲知其父,先视其子。

进山知鸟音,言谈识人心。

看花看颜色,看人看品德。

任己则暗,任品则明。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举善而用之,择善而从之。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不用良才者,必然用奴才;

挽弓挽强,用人用长。

水浅养不住大鱼。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

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常格不破,大才难得。

莫向人前夸大口,强中更有强中手。

棋逢对手,将遇良材。

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

伯乐相马,和氏识璧,慧眼识人才。

患难识人,泥泞识马。

好马路上不停蹄。

不看你待我,但看你待人。

本小利微,本大利宽。

政策合民心,泥土变成金。

家底纵有千万元,不如资金勤周转。

经商方法要灵活,墨守成规客不多。

种田凭力气,经商凭算计。

一分利撑死,十分利饿死。

竞争是经商的命根子。

薄利多销,利润必高。

不学生意经,商品流不通。

和气能生财,横强客不来。

创出金字招牌,金钱找上门来。

汇四海精品,联五洲客商。

贱卖无好货,好货不贱卖。

花鼓打时节,送货赶季节。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卖鱼。

不轻视针头针脑,莫忘记薄利多销。

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

坐商变行商,财源达三江。

将帅强,屋脊梁。

攻必猛,守必稳。

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

攻必克,战必胜。

两军相逢,勇者为胜。

兵贵神速,将贵谋算。

仁义之师,天下无敌。

兵临城下,将到壕边。

宁死在阵前,不死在阵后。

无必胜信心,不可以言战;

无必拔气概,不可以言攻。

欲攻敌,必先谋。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欲擒之,故纵之。

令则行,禁则止;静如山,行如虎。

未曾行兵,先看退路。

不熟悉天时地利,不可以出兵迎战。

敌强用智,敌弱用势。

兵机之事,以速为神。

弱不可以敌强,寡不可以敌众。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枪不离身,马不离鞍。

以逸待劳,有备无患。

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国虽然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风无常顺,兵无常胜。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

行兵之道,贵知地利。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因敌施计,

稳操胜券。

有勇无谋,一事无成。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后发制人,用兵要术。

运筹神妙,劣可胜优;足智多谋,

强敌奈何。

将是军中胆,兵是军中威。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同类推荐
  • 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本书在作者实际课堂讲课的基础上,以散文式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和对作家创作秘密的深度发掘,多方位阐释文学的魅力。登堂入室,引领读者全方位进入文学的殿堂;启迪智慧,打开看文学看人生的多种视角。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二十多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点评十多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建立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文学理解的空间和视角。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本书是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墓俑为主,结合其他地区墓俑及文献记载,对墓俑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从选文可见,敦煌、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及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六十多年 来持续不衰而后来弥盛;成果踵出,卓见纷呈。既标示了研究者之踊跃以赴,亦 呈现出收获之迭积累新。敦煌、阳关、玉门关及丝路通流之盛,去今千年以远, 昔时故迹,或隐或没;古人亲见,今多茫然,故后人事须探求。而见仁见智,难免 歧异,是以所百颇有异同。
  • 忍者

    忍者

    在今日,忍者(NINJA)与寿司(SUSHI)、艺妓(GEISHA)一样,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在西方人的眼中,忍者属于神秘的东方文化,可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黑暗时代的巫师、十六世纪的吸血鬼相提并论,而比起骑士的豪情、巫师的邪气、吸血鬼的阴冷,忍者则显得更为冷峻、敏锐而诡异。
热门推荐
  • 冷妃很会撩

    冷妃很会撩

    二十三世纪全球最厉害的盗墓特工一朝穿越,她化身黑魂成为黑袖阁的一把利刃!但谁知道黑袖阁的头号杀手黑魂就是冷府的四小姐,冷徊兮。他是来自地狱的修罗,却盯紧了她抓紧不放,耗尽心思夺得杀手心。某夜晚,冷杀手听说修罗失眠了,然后就感觉被子里有人,接着听到修罗傲娇声,“睡觉解决不了的事情,睡你一定可以。”殿外侍卫名言:不怕空气一直安静,最怕殿内突然呻吟。【新文首发求强势围观大神勿喷】
  • 危情

    危情

    她,邢漫姿,滥情,入幕之宾有如过江之鲫,她不信真爱。他,尹维易,花心,女伴更换永远比衣服快,他讨厌爱情。当花花公子对上风流女郎,又会是怎样一个境况?当两个性格相像的红男绿女在一起,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当他们开始为对方守身……她忽然惊觉自己的改变,她害怕,她逃避,她当着他的面上了另外一个男人的车……他,毅然走入了婚姻的大门……一切好象到此为止……故事是否就这样完结?
  •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后来我才发现,从那61人成为我同学的那一刻,我的人生就与他们紧密相连。从她成为我同桌的那一刻起,我的世界融入了她,我这本不充实的生活,竟美好起来了。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感情的故事——————谨此书献给我梦幻的青春和我挚爱的同桌
  • 口袋妖怪召唤师

    口袋妖怪召唤师

    台风肆虐,倒霉的宅男宁成风带着给外甥的生日礼物--口袋妖怪精灵球的模型穿越到了魔法与斗气的瑞格大陆一个可怜的小乞丐身上,悲催的有个大陆十大巨头之一的仇家,在逃亡帝国的追杀中,意外的激活了精灵球,拥有了召唤口袋妖怪的能力,之后一步一步走向这个世界的最巅峰......看宁成风如何借助口袋妖怪们的神奇能力报得家仇,纵横异世大陆......
  • 太古封天术

    太古封天术

    天界动乱,太古封天术传入世间。少年身怀禁体,逆天崛起,踏破圣族,证得无上太古封天术,执掌天界!
  • 林子预重生记事

    林子预重生记事

    知道她有过多的不满,也知道自己各种的不足,奈何身份的特殊性,他无法给她满意的答复,早就看出她有意放弃这段感情,他却利用她的心软一次又一次迫使她临时改口。当他终有一天可以弥补对她所有亏欠时,而她却消失在他的世界里,无影无踪,他发誓无论海角天涯,一定将她重新找回。上一世,她浑浑噩噩,机械的工作,机械的生活,就连爱情也变得平淡如水,她想或许这一辈子也就如此,然而老天或许感念到她的幸福而不自知,将她扔到异世惩罚她的不惜福。当她决定这一世要远离爱情时,怎知前世的爱人居然追她至此……
  • 无名街上的女人们

    无名街上的女人们

    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里,一条小小的商业街,一爿小小的店铺,一群在市场化浪潮中奋力拼搏、嘴利如刃却心善如水的女人。小说通过描写知性女孩秦阳光、下岗女工江湄、辣妹冯阿慧、妈咪沈美舒、泼妇刘朝前等无名街上的女店主在事业、家庭、爱情以及利益冲突面前种种不同表现,折射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通过她们对价值的取向,探讨需求与欲求的关系,滚滚红尘,我们缺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的追求又是什么?同时,作者对底层女性饱含强烈的的同情,现代女性,必须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你的世界才会更强大和美好。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神域英魂

    神域英魂

    人类世界不断进化终于走向一个未知的方向。战火硝烟中臧天从坟墓中醒来,各种远古名将在他脑海中浮现,臧天惊异的发现他竟然能够被这些远古名将上身。
  • 海贼王之金色的光

    海贼王之金色的光

    他是光,是世间最温暖的金色光芒。“我的梦想?是守护想要守护的人啊……”嘴角微扬,蔚蓝的眼眸中却蕴藏着哀伤。浪花激荡,海贼船扬起船帆,戴草帽的骷髅旗飘扬,伴随着伙伴们的欢声笑语,驶向梦想的尽头,那温暖的光芒一直伴他们身旁。直到有一天,铺天盖地般的黑暗袭来,将他推向毁灭的深渊。恶魔的呢喃,水晶球的预言,被诅咒的命盘里开出了血色的花。黑暗吞噬了光芒,那个温柔笑着的少年消失了……呐,这就是我们的结局吗?泪水顺着脸颊流下,落到地面破碎成光点。逐渐消失的身影,含泪绽出了依旧温柔的笑容,几乎微不可闻的话语被风吹散了。“抱歉,我再也无法守护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