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孩子从来没有过回报的实践,也没有回报的意识。这使得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许多家长都说现在的孩子太“独”,是谁把孩子变得这么“独”?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灶”很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家庭,家长对孩子更是“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口里怕化了”。只要能使孩子高兴,他们为孩子做什么事都心甘情愿,一切都是应该的,根本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他们从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即使父母钱挣得很辛苦,他享用起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广州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换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她的儿子。儿子成了大款的儿子,上了贵族学校。妈妈想儿子,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嫌母亲穿得太“土”气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要受到这样的惩罚?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不懂得回报养育之恩,不懂得珍惜,其实是父母的责任。无情无义的孩子的出现,是家长过度溺爱的结果。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这些受到过分关心、过分关照的孩子,从没有过回报的实践,也没有回,报的意识。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谁都不顾,包括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种孩子不懂得换位思考,缺乏同情心,有时会表现得相当冷酷。他们看不起穷人,也看不起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不想帮助他们。但是在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会毫不犹豫地支使别人。在他们看来,别人为他们服务都是应该的。所以这种孩子不知感恩,不知孝顺。这种孩子往往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只会抢先,不会谦让。
其实,孩子的自私心理,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天性只是一个方面,环境和后天的教育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孩子的自私心理,千万不要放任自流,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各种习惯还没有完全成形,如果发现小孩有自私的现象,就应该马上去解决,通过教育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份懂得分享的智慧。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和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离不开老师、同学和周围许许多多人的教育和帮助。家长们要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爱,让他们把这些爱牢牢地记在心中,好好学习,长大以后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人们的爱。
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父母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应适当地分配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让孩子从劳动中寻找快乐,体会父母的艰辛。比如:父母可以在做家务活的时候,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干活,扫扫地,擦擦桌椅,倒倒垃圾,每天去取牛奶;还有,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孩子只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辛苦和不易,就一定会热爱爸爸妈妈、回报爸爸妈妈的。
尽量避免给孩子特殊的待遇,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而要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坚决给予拒绝,不可心软。比如,不能给孩子一个人开小灶,吃独食,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孩子懂得家庭成员人人平等,没有人能享有特权。
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这对克服自私心态很有帮助。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而别人又有事相求的时候,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如果自己遇到困难,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激,要向别人道谢。成长建议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其欲望,是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自私的苗头时,不要大惊小怪,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孩子慢慢地去改掉。做父母的,如果真的爱孩子,那么从小就要往孩子心里播撒下爱的种子,孩子的正确思想是靠灌输的,爱的种子是需要培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