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节制的爱才能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更加独立地面对生活,更健康地成长。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怎么也觉得不够。他们处处为孩子着想,事事为孩子做好。他们把孩子捧在手里,不让孩子犯一点难、挨一点饿、受一点苦。孩子是他们心中的太阳,是生活的全部。然而,就是这种来自家庭的无边的宠爱,使得孩子放纵自己,为所欲为。
在父母过度的保护下,孩子按照父母提供的模式生存,结果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自立,使孩子对自身的生活很难把握。这样,家长虽然给了孩子充分的“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孩子。
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一般很难成为男子汉,在生活中难以成为强者。他们表示友好时,虽然会显得温情脉脉,但当周围的人不能满足他对爱的需求时,就会变得愤怒起来。他们通常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现实的不公平待遇,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小刚是一个任性、放纵、骄横的独生子。由于父母、奶奶的娇惯,他在家里像个小霸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
一天,他用一根尼龙绳子拴着小猫玩,谁知拴得不牢,猫逃走了。他玩兴未尽,要把绳子套在奶奶脖子上玩,奶奶让他拴脚,可他不同意,非要套在脖子上。76岁的老奶奶对孙子一向溺爱,百依百顺,见孙子哭闹起来,便依他的性子,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谁知打的是个活结,小孙子一拉,便紧紧勒住了奶奶的脖子。老人一时感到气闷难受,挣扎起来,从炕上滚到地上,小孙子见奶奶挣扎,更加觉得好玩,更使劲拽住绳子不放,直到奶奶不动弹了,他才松手扔下绳子到屋外玩耍去了。小刚的父亲回来,一摸老母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溺爱并不是真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式的爱造成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却不知道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纵等不良习惯。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作出决定,让他们学习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处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爱孩子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情,要教育好孩子就不能一味地溺爱。有节制的爱才能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更加独立地面对生活,更健康地成长。
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高人一等。有的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哭闹,因此,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必然会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自私,没有同情心,不关心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他们的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别人的,对于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孩子会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同情。
很多时候,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有了争执,有的父母常偏向、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错误,有的家庭里,孩子受惩罚时总有爷爷奶奶出来替孩子说好话,时间长了,孩子就把家里管教较松的长辈当做自己的“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是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观念混淆,甚至还可能影响家庭的和睦。
从小就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变得勤劳、善良,而且富有同情心和上进心。父母对孩子不要进行过度的保护,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少一点担忧,多一点鼓励,在摔跤后不要大惊小怪,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就不会变得懦弱胆怯。成长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凡事都应有个“度”,爱过头了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理智、有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