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4600000013

第13章 对中医理论核心问题的粗浅探讨

假定要用两个词来概括中医学形成的特征,那就是实践与哲学。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经了两千四百多年,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借助古代的哲学思想加以全面阐明,又运用这种哲学思想系统指导医疗实践的。这是中医学的根与本。不言而喻,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哲学的核心即人们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科学探索及其结果。关于本原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纷争,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元气论”便成为中医学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认识论。这种“元气”又称之为“太虚”“太极”。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

《庄子·玉乐》所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这种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论,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即,“太极”“元气”,它是构成宇宙的最微小的颗粒物质,其表现为或聚而见(如水,如冰),或散而见(如气)。(与此同时,西方称“以太”,即“原子论”,无虚而微妙的物质)这种观点是对中国古代理学派认为“太极”是理进行反对的根本所在。即,所谓“气在理之先”是唯物观,“理在气之先”是唯心观。这也正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从而不难看出,中医理论核心即“气”“阴阳五行”。此文对“气”从略不谈,仅对阴阳五行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什么是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自发的、朴素的、唯物的、辨证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高度科学概括。阴阳学说,说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对立统一性;五行学说,说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阴阳和五行两种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阴阳具有较高的原则性,是事物和现象的共性、普遍性、绝对性;五行具有较大的个别性,是事物和现象的个性、特殊性、相对性。实际上两者在理论上、运用上都是一致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阴阳即五行之气,五行即阴阳之质。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他又说:“阴阳即五行之本体,五行即阴阳之发用。”就其“体”与“用”这两个哲学名词,在《内经》有明确论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近代学者任应秋先生说:“阴阳为五行之合,五行为阴阳之分。”就此我认为,言五行不能离开阴阳,论阴阳必须推及五行。在运用上只有两者合参,方能相得益彰。

因此说,阴阳五行学说是认识和研究宇宙的根本法则。这种学说对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起了很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各门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军事、体育、农业、气象、音乐、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那些欲取缔中医,或反对阴阳五行,或只承认阴阳不承认五行,以及把阴阳和五行分割开来的观点和行为也是一个极好的批驳和教育。

二、为什么要研究阴阳五行

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将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并发展成为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工具。用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治疗、药物、养生……而且至今仍在普遍应用。因此探讨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必须从阴阳五行学说着手进行。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首先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与阳互相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认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永远处在相互运动变化之中,成为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种朴素的辨证唯物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其《矛盾论》中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一切事物中包括着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存在,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任何事物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着的事物以其有统一性,因此,能处于一统一体中,又能相互转化到相反的方面。”这就首先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

下面就将阴阳是怎样运动的?其运动规律是什么?做些粗浅探讨。《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帝曰:动静如何?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黄帝与歧伯的问答,讲述了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的古代“三才”学说,阐明地球是由大气,即“太极”“太虚”举持着,并进一步阐明了天地运动的规律。即在上的天气顺着地球而右行,自东而西降入于地;在下的地气顺着天体而左行,自西而东升出于天,左右周天360度,周而复始地运动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衰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这就清楚地阐明阴阳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亦即升降出入:阳(天气)自上而下从右降入于阴(地气);阴(地气)自下而上从左升出于阳(天气),这种阴阳运动是周而复始的。正是这种运动决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阐明宇宙间事物的体积有大小不同,大者如日月星辰,小者如蚂蚁蚊虫;寿命有长有短之差异,如地球寿命有若干亿年,人可度百岁,有些蚊虫只有数分钟之存活,然其升降出入的内在运动规律都是相同的。《内经》还指出:“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关。”即上下相交,息息相召,升降相通,互为因果。是有升必有降,有降必有升的连锁关系。宇宙是这样,地球是这样,一年是这样,一天是这样,动物是这样,植物是这样,一切事物皆如此,故人亦应之。只有掌握这些规律才能认识世界,认识人体,指导中医的医疗实践。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全面地、系统地、概括性地阐明了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对性:即对立性。说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大至宏观,小至微观,都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二点论”。即所谓:“道源于一,而成为二。”近代哲学叫“一分为二”,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根据这个规律,就可得出,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从个、十、百、千、万以至无穷无尽,道理都是一样的,然而这一点正是现代医学所不够十分重视之处。因此认真加以研究对发展中医学和中西医学结合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互根性:即统一性。说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必然条件。即,无阴则无阳,无阳亦无阴,阴阳既相反相成,又相辅相成。如果说,相对是一分为二的话,互根就是合二为一。实际上是从动的角度看是一分为二,从静的角度看乃是合二为一。即所谓,“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又云:“无阳则阴无所生,无阴则阳无所化。”临证所谓,“形气相干”“气血互化”,以及“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比比皆此理。说的就是一切机能活动都必须有物质基础,一切物质的产生必须源于机能。

3.消长性:即运动性。说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对立和统一的两个方面,永远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表现为此消彼长、彼消此长,此虚彼盈、彼虚此盈的动态平衡之中。如,自然界的云升雨降,人体的气血互生互化等等,皆为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中的阴阳消长过程。若这种消长超出正常限度,在自然界则灾害蜂起,在人体则百病丛生。一年之际昼夜长短的变更,一日之际明暗寒温的变化,一生之际阴阳盛衰的规律等等皆阴阳消长之理。

4.转化性:即变化性。说的是万物的阴阳两个方面的消长,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由量变(消长)转化为质变(转化)。亦即,物极必反,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故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即,凡事物的生长都叫化,凡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必变。《素问·六微旨大论》亦云:“夫物之生存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则矣”,以及“动复则静,阳极反阴”等论述。《内经》还阐明“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以上阴阳转化之规律,是古人通过移光定位的方法,经长期观察研究而确定的。据考,其观察的中心机构叫“羲和寺”,并以此为中心,向四边各500公里设四个支点,配专人长期观察,从而告朔阴阳,测定节令。据悉今河南省孙山县仍有当年测阴阳之土圭痕迹。

古人就是根据天体、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阴阳变迁的客观规律,发现因时间、空间的推移,决定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从而总结出朴素的唯物辨证观点的。万物如此,人体亦如此。医者临证每见较易治之阳证,若因误治或失治,则往往可能转化为较难治之阴证;反之,较难治之阴证,给予积极合理治疗,也可转化为阳证而愈。大凡由寒转热,由热转寒;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皆为阴阳转化之理。故曰:“阳病易治,阴病难医,阳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

5.互藏性:说的是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体现在阴阳之中可以再分出阴阳,一直至无穷无尽。《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这里说一昼夜十二时辰皆有命名,如早晨日出时称“平旦”,中午阳盛时称“日中”,下午日落时称“合夜”,亦即“黄昏”,夜半阴盛时称“鸡鸣”。以此从阴阳的变化阐明其互藏规律。一昼夜如此,一年亦如此,万物如此,人身亦如此。

一切事物,其理皆然,一天之内有阴阳互藏,一年之际有阴阳互藏,火中有阴阳互藏(阳在上,阴在下),水中有阴阳互藏(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正如《语类》所云:“统言阴阳只有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

五、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故人亦应之。这就是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由来。纵观《内经》全书,始终贯穿着运用阴阳变化之理来阐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预防、养生等方面的道理。具体简述如下:

1.组织结构方面:阴阳的对立统一即人体组织结构之常态。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具体讲,人体内外、上下、脏腑、经络都是以阴与阳不同属性加以归属而论之。

2.生理功能方面:阴阳的相对平衡即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也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阐明人体阴阳总的互根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以及“阳化气,阴成形”。《素问·生气通天论》还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皆阐明人体常态下阴阳的作用趋向,以及阴阳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

3.病理变化方面:阴阳失却平衡,人体即发生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指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以上三段分述了内伤、外感的病因与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还论定:“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以及“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此外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当其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常导致对方的不足,最后出现阴阳两虚。即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在慢性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常常出现。

4.诊断疾病方面:阴阳学说是疾病诊断的总纲。正如《医宗金鉴》所云:“慢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时至今日中医诊断疾病仍以辨证为主。辨证方法多种多样,其为纲领者是八纲辨证,而八纲辨证中又以阴阳两纲为纲中之纲。这就不难看出阴阳在诊断中的重要地位了。

5.指导治疗原则:即阴阳是指导治疗的大则。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于阴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平气如何?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骨空论》亦云:“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以及“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还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概括为:“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其盛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有属,随其攸利。”以上经文指出了,治病求本的道理,本就在于调整阴阳的不平衡,使之重复平衡。调阴阳的原则即:补不足,损有余。具体方法有内治、外治、调之、平之、夺之、汗之、下之和寒热温凉的选择等。

6.归纳药物性能:药物虽众,其性能不离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于下窍,阳气出于上窍。”接着还指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归纳药物五味的阴阳属性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至于中药学中“四气”“升降浮沉”等理论亦都是依据阴阳理论加以阐明。

7.顺应阴阳养生:秉天地阴阳正气,为中华养生精华。《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以及四时之养生:春养生,夏养长,长夏养化,秋养收,冬养藏。亦都依据阴阳升降出入之规律指导人体形志养生。

六、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素问·天元纪大论》明确指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不可不通乎!”文中将五运和阴阳相提并论,五运之“五”是数词,“运”与“行”皆动词,“五运”“五行”即五种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张景岳还论述:“……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据此,我们感悟出,五行就是依据阴阳的运动变化,因其时间、地点的推移,所产生的客观规律——发现事物生、长、化、收、藏的客观过程,从而产生了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五行学说。

1.关于阴阳动而生五行的探讨。

2.关于四时为何有五行的探讨。

《春秋凡露》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气;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此文说明脾胃属土,为后解字。

时(時)——在地球上用尺寸测太阳。

东(東)——太阳进入木就萌芽了。

南——“十”指南针也,指向寿老人星坐“□”。

西——“□”,“弓”鸟也,“口”窝也,“夕”休息也。

北——“□”北斗星也,“□”达不留星也。两星中间正北也。“月”指人体,北下有月背也,背后指正北。

春——“蠢”三阳与人发生关系,一切“虫”,指动物都活动起来了。

夏——大也,火气隆盛也。

秋——“□”禾经火化,动手收割也。

冬——冬者终也。“系”藕断丝连也。终则有始,阴尽阳复。“始”即“女”与“台”,“女”阴气也,“台”上了历史舞台。

释义(以图示意)

1.一年之中有阳有阴,即阴阳互相对立。

2.寒在热的基础上发生,热在寒的基础上萌发。所谓,冬至-阳生,夏至-阴生,即阴阳的互根。

3.冬至后阳一天比一天多,阴一天比一天少;夏至后则相反,即阴阳的消长。

4.冬至-阳生,夏至-阴生,只是量变的开始,要经过180°的量变,才会大转变,物极必反,即阴阳的转化。

5.四时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阴阳的互藏。

6.随着阴阳的运动变化,表现在不同的时间(春、夏、长夏、秋、冬)、空间(东、西、南、北、中)则有万事万物生、长、化、收、藏……客观变化,依据“天人相应”的思想,人体一切皆如此。这些不同性质、不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皆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秉气于此而为养。故肝心肺肾四脏各主一时,唯脾位于中央。至于“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说的是土位中央,濡溉四时,脾位中央,濡养四脏。四时之中以每季最后18天为土旺运事。因此言四季之中皆有土气,四脏之中皆离不开脾气,故土不主四时,脾不主四季也。所以中医特别注重脾胃之气(简称“胃气”),故曰:“人以胃气为本”“色以胃气为本”“脉以胃气为本”。正如《金匮要略》首篇论曰:“……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说的即此理。

到此,土位于中央,土寄于四时皆明了。下面就“土盛于长夏”作些讨论。长者长也,一年之中长夏这一段日子是万物长到最茂盛的阶段,故曰长夏。这段时期万物经夏天主气之火化,加上湿的主气,湿热主化,万物方由赤渐黄,由苦变甘,是一年中湿气最明显的时期。故曰:“土盛于长夏”。具体时间应是大暑至白露,故曰:“大暑至白露亦属符节。”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是五行所主之五气。实际上真正的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只是中秋至晚秋,而夏末至初秋则是湿气当令。从中国古代数理而论,一年365.25个太阳日,即365.25天。即周天365.25°,其大数为360°,其5.25°为余数。即:“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之余数。360°被四季除,每季90°,每季90°减去土旺运事18°,每季所剩72°。四个土旺运事18°相乘亦是72°。故木、火、土、金、水五行,春、夏、长夏、秋、冬各占72°,五个72°合为360°。

3.关于五行生成之数的探讨。

《类经·图翼》说:“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数。”此说推之于河图。河图和洛书是古代科学的激发剂,是我国数学的起源,古代称之为“象数”之学。然而更令人有趣的是河图、洛书的数字排列。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实则河图、洛书是八卦和《周易》的依据。可以这样说,没有河图、洛书伏羲画不出八卦,文王演不出《周易》。正如《易·系辞》所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那么河图是怎样排列的呢?《易·系辞》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从文中可以得出,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1、3、5、7、9为五个奇数、阳数,故为天数,2、4、6、8、10为五个偶数、阴数,故为地数。“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即规律)也,此河图之数也。”说明事物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生到成,由低到高的变化规律。

文中: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

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日;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

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日;

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日。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还说:“唯土之常以生数者,盖五为数之中,土居位之中,而兼乎四方之气,故土数常应于中也。”

《易·系辞》虽为“天十成之”之谓。然《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天下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说明,五为数之中,十为数之极。中者言土不偏不倚而总统乎四方。故曰:土为中数、母数、衍数。极者言物之归宿而得藏乎万有。

如是五为数之中,因此木、火、金、水之成皆必合于五数。如:天一生水加土五得地六成数;地二生火加土五得天七成数;天三生木加土五得地八成数;地四生金加土五得九成数。

上述所见,河图是用从1到10的十个数字所结构或组成的图像。用以描述阴()和阳()交错而产生出的五种类型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最精确的表达。

乍看去,河图是方之象,实际河图是圆之体。以居河图中间的10为太极之数,既能看出河图与太极图像的一致性,而且还容易发掘河图的智慧。证实中医学之“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理论是由河图脱胎出来的。因为组成河图的十个数,以10最大,且又居于河图正中5的两边。因此10这个数,自然就成为太极生两仪(阴阳)最好的表达。即是:1可代替阳的符号(),0可代替阴的符号(),1与0结合的10,体现了阴阳互抱的太极之象。

而居于河图中间的5其深意是对太极图像的平分。所以不能视5为纯阳数,5本身的含义,表示阴阳各半,就像具有正负两极的马蹄形磁铁一样。

河图四方的数字结构:1 6,2 7,3 8,4 9,自然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在数上的精确表达。“成数”减5,就等于“生数”;反之“生数”加5也必然等于“成数”。可见河图中间的5,是阴阳互回活力之差,说明“阴升(长)阳退(消),阳升(长)阴退(消),是阴阳互抱、消长的规律。”

从象上看:既然河图正中的5是阴阳互回活力之差,那么从河图内层来看,有两种结合:即,3 2与1 4都等于5,说明已从方之象转为圆之象。

从数上言:这三个5相加之和是15,体现在数上由方变圆的必然。正如《周髀》所讲:“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炬,炬出于九九八十一。”

从理上讲:15刚等于《周易》中取用的两个变爻(阳爻用9,阴爻用6)之和。(如历法定为15天为一节令)。而且这三个5互见,表示阴阳交配姤得配,出现了生机。宋方士张伯端《悟真诗》说:“三五一,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元入圣机。”从河图外层来看,也有两种结合,9 6与8 7都等于15.说明河图的内层生出河图的外层。

外层两个15,内层包括中间5,只一个15,两层数之和是45,与洛书数字之和相等,说明河图与洛书的关系。

说明:洛书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4.关于五行含义沿革的认识。

据考在春秋以前,五行还仅是五材的概念,只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五种生活、生产资料,即中国古代的五元素说(古希腊为四元素说,即地、水、风、火,比中国五元素少一个金)。《左传·襄二十七年》:“天有五行,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大传》:“水火者,百姓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

五行成为一种哲学思想,可能是从春秋开始的。当五行发展成一种学说,并运用于多种自然科学后,已经远远不是五材的含义了。五行学说是从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五行决不再是指五种实物的本体了。五行已经不是感性的东西,而已成为上升到理性的知识了。即,不是讲体,而是讲用。这一点很关键,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之所以命名木、火、土、金、水,只不过是代名词而已。它是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按照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将宇宙间一切发生疏泄的皆归属于木(木曰曲直);一切阳热炎上的皆归属于火(火曰炎上);一切含养万物的皆归属于土(土爰稼穑);一切肃杀收禁的皆归属于金(金曰从革);一切妊润万物的皆归属于水(水曰润下)。

正如宋代刘温舒所论:“木之为言,触也,冒也,阳气触动,冒地而生也;火之为言,化也,阳在上,阴在下,煌然盛,而变化万物也;土之为言,吐也,含吐万物,将生者出,将死者归,为万物之家;金之为言,禁也,阴气始,禁止万物而揫敛也;水之为言,润也,阴气濡润,妊养万物也。”

并用“抽象推演”的方法,阐明一切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资生、促进,相互克制、制约的关系,因此决定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那么五行学说正是一种分析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论和模式化了的关系学说,亦即是一种观察和研究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坐标。

五行学说运用于祖国医学领域,与阴阳学说一样,是借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人体与外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诊断、治疗、药物、预防等方面的目的。

5.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内经》中比比皆是。此文从略,仅列表于下:

以五行为核心将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联系在一起;以五行为核心将人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组织、器官、功能联系在一起。

七、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又称“生治”,即相互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2.相克:又称“承治”,即相互制约、克伐、抑制之意。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正常规律。在人体是维持正常生理的常态。

相生用实线示意,为顺位。相克用虚线示意,为间位。

五行中“母”“子”二字出于《难经》,“所胜”“所不胜”二词出于《内经》。

由此可见,五行之间必须生(长)中有克(消),克中有生;既有所胜,又有所不胜,才能保持事物之间的相对平衡。这种关系叫做“制化”。若只生无克,万物则无平衡;只克无生,万物则无化生。张景岳说得好:“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素问·六微旨大论》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例如:木亢则乘土,然而土之子为金,子承母命则克木,木受制则缓其乘,这种制化关系便是解决矛盾,保持平衡的关键。

3.相乘:又称“亢乘”,即乘虚袭击,也就是相克得太过。

4.相侮:又称“胜侮”,即恃强凌弱,也就是反克。

相乘与相侮都是事物之间反常的现象,在人体是破坏健康的病理状态。

《易传》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素问·六节脏象论》说:“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命曰淫气。”《素问·五运行大论》亦说:“气有余,则制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所不胜侮而乘之,所胜轻而侮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八、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是根据天人相应的思想,运用五行的归类方法和生克乘侮规律,具体地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医疗实践。

1.天人合一方面:即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在季节与脉象上:“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脏。”即春应木,主肝,脉当有弦意;夏应火,主心,脉当有洪意;秋应金,主肺,脉当有毛浮之意;冬应水,主肾,脉当有沉石之意。然四季必有土气,主脾胃,故不论弦洪毛石,都应含从容和缓之土气脉,是谓平脉。

体现在五色归经上,青色药多入肝,赤色药多入心,黄色药多入脾,黑色药多入肾,白色药多入肺。

体现在五味归经上,酸味药多入肝,苦味药多入心,甘味药多入脾,辛味药多入肺,咸味药多入肾。五色五味分别入所归之脏,养所归之脏,不及则五脏衰,太过亦五脏病。

2.人体统一方面:即,人生有形,不离五行。人体各部,大至面部、腹部、眼部、舌部,小至每一个细胞,它们的分布皆符合五行的规律。如,左肝,右肺;上心,下肾,中间脾胃。《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云:“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骸肾,鼻脾部位。”由此说明中医脏腑之左肝右肺,上心下肾,中间脾胃,不是解剖的概念;而是哲学的概念,不是言体,而是言用。

3.生理功能方面:五行相生相克处于相对平衡就是人体的生理常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筋生心……血生脾……肉生肺……皮毛生肾……髓生肝。”《素问·六节脏象论》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其气命其脏。”

具体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有条顺畅达,疏通开泄的特性,肝喜条达,主疏泄,气升发,故属木;火性炎上,气阳热,有主温煦的特性,心主温煦,性炎上故属火;土主长养,生万物,含万物的特性,脾主生化,消水谷,送精微,故属土;金性清肃,有主收敛的特性,肺主肃降,宜敛不宜散,故属金;水性寒润,有气下行的特性,肾主水,藏阴精,主润泽,故属水。

具体说明五脏间的相生关系:肾水之精以养肝血;肝主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阳以温脾土;脾土精微以充肺金;肺金肃降以助肾水。

具体说明五脏间相克关系:肺金清肃下行,可抑制肝阳上亢;肝木条达疏泄,可防止脾土壅郁;脾土运化水湿,可制止肾水泛滥;肾水上济心火,可抑制心火上炎;心火阳热温煦,可制止肺金肃降太过。

4.病理变化方面:五行失却生克制化的相对平衡,人体就会发生病理变化。《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说明按照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推断疾病在什么时候减轻,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相持,什么时候痊愈或什么时候可能死亡的规律。

例如:肝病可以传之于脾,叫“肝木乘土”;脾病可以传之于肝,叫“脾土侮木”;肝病可以传之于心,叫“母病及子”;肝病可以传之于肺,叫“肝木侮金”。

总之,《内经》示人以大则,临证仍需灵活辨证。要遵古而不泥古,还应按照《内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精神。绝不可“按图索骥”“刻舟求剑”。故《素问·玉机真脏论》同时指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传化有不以次。”

5.指导诊断方面:《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者,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根据不同部位,不同色泽,推动疾病,就是依据五行规律。如:“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骸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以及“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即在面部不同部位主不同脏腑,在本位见本色则为本脏病,若在本位见它色,则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推断。如:脾之位(鼻)见青色,为肝木乘脾土;心之位(额)见黑色,为水来克火;肺之位(颊)见赤色,为火旺刑金……且既看其色,又观其泽,更视其形。色重要,泽关键,形至重。如,“黑庭赤颧”指色相克,主病重;“有色无泽”指病甚,主病危;“出如拇指”指病险,主病死。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还根据五行属性归类指导五脏病的诊断:如“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痛。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瞝瞝,如将捕惊。……”余心、脾、肺、肾类同,此不赘述。所以中医诊断必合五行、阴阳而诊之。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因不知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6.指导治疗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脏所宜也。”此文阐述五味养五脏,五味治五脏病之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辛,经脉沮弛,精神乃央……”此文阐述五味虽能养五脏,倘若好而不节,则反而为害。

《难经·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此文提出“以经取之”“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三种治疗方法。在经络病理学上,不论经气偏虚偏实都能相互影响,所以在治疗上必推求产生虚实的原因。按五行学说中“母能令子实”和“子能令母虚”的理论,采取“虚者补其母”和“实者泻其子”的方法,以调其平衡,而治愈疾病。

(1)补母泻子法:

本经五输穴,井(木)、荣(火)、俞(土)、经(金)、合(水)补泻法:例如,肺经气虚(金气虚),当取本经俞穴(土穴)太渊,即虚则补其母。

再如:肺经气实(金气实),当取本经合穴(水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

十二经五输穴补泻法:

例如:肺经(金)气虚,当取足太阴脾经(土)俞穴(土)太白,亦虚者补母。

再如:肺经(金)气实,当取足少阴肾经(水)合穴(水)阴谷。亦实者泻其子法。

补母泻子法,后世引申发挥。

补母法:

如:“土不生金”——肺气虚——补脾。即“培土生金”,选参苓白术散。

如:“水不涵木”——肝阳亢——滋肾。即“滋水涵木”,选六味地黄丸。

如:“火不生土”——五更泄——补命火。即“补火生土”,选四神丸。

泻子法:

如:阳明经(土)实热——出现热、汗、烦、渴——泻肺(金),选白虎汤。

如:肾经(水)湿热——表现湿热带下——泻肝(木),选龙胆泻肝汤。

如:肝经(木)郁热——表现吞吐酸苦——泻心(火),选左金丸。

(2)其他法:诸如“佐金平木”法、“扶土仰木”法、“壮水制火”法、“益火消阴”法、“泻南补北”法、“滋阴降火救伤金”法等。

“谷不能食,多属脾虚,补之不应,当补其母,子金宜顾,仇木宜安”,就是以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指导治疗。

(3)治未病法:即按照五行规律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4)以情怡情法:即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心理调节,精神治疗的方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亦如《内经》阐述不同的精神异常,反映不同脏腑、不同性质的疾病。“心气虚则悲”,悲为肺之志,肺属金,火克金,故当创造喜悦之情志治之;“实则笑不休”,笑为心之志,心属火,水克火,故当制造惊恐情志治之;“肝气虚则恐”,恐为肾之志,肾属水,土克水,故当制造忧思情志治之;“实则怒”,怒为肝之志,肝属木,金克木,故当制造悲忧情志治之。

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理论核心,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阴阳学说是以对立平衡为特点,说明一切事物的矛盾统一;五行学说是以生克制化为特点,说明一切事物的内在联系。祖国医学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把医学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问题加以全面系统地、高度概括地分析说明之。正如近代哲学家任继俞先生1956年6月在《历史研究》刊物上发表的《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从〈内经〉看中国古代医学科学成就》一文中所说:“如果没有秦汉之际的阴阳五行的唯物主义学说,就没有《内经》这部光辉的经典著作。”因此研究和探讨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必须从阴阳五行着手进行。

说明:本文是我多年来在《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五运六气》教学中的粗浅感悟,也是受名老中医梁致堂先生多年潜心研究《易经》和天文的成果之启迪而编写的。梁老撰写有《中医理论核心问题探讨》(内部发行)一书,此书以数理规律证实了中医理论核心问题的正确性。本人读后认为深奥难及,故顺此特荐之。中外若有高人,有同感者可共作探讨。我想这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大有益处。本文只作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

同类推荐
  • 健康就在食物里

    健康就在食物里

    本书专为那些希望了解饮食、享受美食、保持健康的人提供正确的饮食养生方法。让您学会正确的饮食养生方法,远离疾病,健康一生。 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食物的营养与健康,粮食米面类食品、动物肉禽类食品、水产海鲜类食品、蔬菜瓜果类食品、豆类、调料、水果类食品及其他类食品的营养分析。
  • 气血才是命根子

    气血才是命根子

    为什么有的女人面色红润、灿若桃花、光彩照人,而有的女人却是灰头灰脸,头发干枯、没有光泽、皮肤粗糙、痤疮暗斑、月经不调呢?这些都是肾气不足或者肝郁气滞造成的,美容的根本是保养身体气血的运行机理。为什么有许多女人在冬季手脚冰凉,甚至夏天也手脚冰凉呢?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不足的反应,需要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气血畅通,“冰美人”就能够换新颜!癌症、淋巴结核、肿瘤、乳腺小叶增生等病是怎样形成的?中医认为是气滞造成的,寒凝和忧思导致气聚在一起,气血运行不畅,就像下水道堵塞、积习日久,器官就发生病变。
  • 颈肩腰腿痛千家妙方

    颈肩腰腿痛千家妙方

    本书精选了中医治疗颈肩腰腿痛的1000余首特效良方,包括中药内服、外敷、熏洗,以及食疗等,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病证名和医学术语作了简明的解释。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选方用药上突出“简、便、廉、验”的特色,力求疗效可靠,适合普通家庭配方使用,而且穿插介绍了各种疾病预防保健的小常识,让您轻松掌握防治良策,远离疾病,摆脱疼痛的困扰。
  • 肝病食疗菜谱

    肝病食疗菜谱

    本书精选了近百种适合于肝病患者的食疗菜谱,你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食疗的好处,并且菜肴色、香、味俱全。本书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易学易懂,非常适合肝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使用。
  • 身为女人

    身为女人

    本书讲述女人在各个特殊生理时期的特殊护理的方法与养护,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保养和护理方法。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神女妖尊

    重生之神女妖尊

    一朝穿越,竟变成了一块石头?仙女姐姐都接近不了的冰山美男,我却整日在他怀中占尽便宜?可我是块石头啊!就不能好好的穿成个大美人吗!烦啊!———————————————(美丽的分割线)上台祭祀时灵皇突然止步,“白芷。”“怎么了师父?”“……”“师父你讲,我听着呢。”“……你踩到为师的衣摆了。”“……”
  • 异世之疯狂榨汁机

    异世之疯狂榨汁机

    别人穿越得到的都是神器,怎么到自己了穿越福利就只有一个榨汁机?不过这个榨汁机,好像很不一般的样子哦。疯狂榨汁机,疯狂榨取剩余价值!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落水长安

    落水长安

    他叫做时引,以时为引,陌路红尘,纵横交错于世间,回首一瞬,不过咫尺天涯,只愿她一世长安。他为她赔上一身修为,只为换她只身周全,一生安康。他说,天下又何妨,我只要一个长安。
  • 搜魂录之心海水世界

    搜魂录之心海水世界

    一位无比诱惑的湿身美女,还原了一段尘封于他脑海深处的痛苦记忆。一个夜半出现的绝色女鬼,牵扯出一个不在六界外,却在五行中的神秘水世界。一次毅然决然的地下探险,他终于打开了这个娇艳玲珑女儿国的全部结界,得以进入这个晶莹剔透的异域。一场真实与虚妄,容貌与通透,偏执与嫉妒的爱情纠结,却不料激起神、魔、人、水四个本是平行之世界旷日持久的权力争斗与大战。她抛弃千年修行和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为诸般虐心造成毁天灭地后果方才翻然悔悟而付出的完全牺牲,能否完成人道与爱情的自我救赎?能否换来天界神佛的一次怜悯与原宥?爱情,权力,大战;欢乐,悲愁,苦难;究竟是真实的发生,还是那梦中的缱绻?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走进他的世界,一起触摸感知那个晶莹华丽的水世界,一同听闻感受那个惊世美女的虐心绝恋!
  • 终极废墟

    终极废墟

    大荒前,这里只是一片无人问津,长达十万里的废墟。大荒后,这里一夜之间万物重生,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从那以后,这里不再有太阳和月亮,也不再有白天与黑夜,只有无尽的杀戮。这里便是终极废墟。
  • 皓月浅浅爱

    皓月浅浅爱

    我竟爱上了我的同桌,她能明白我的爱意吗?爱情真的就像龙卷风,还没来得及就要分开,她要转学了,在新的学校又会发生什么呢?我不顾一切地追随着她,最后我们又能否走在一起?新的学校勾心斗角,我在人潮拥挤中寻找你的爱。嗯,我就是你的刺青爱人,你是我的影子爱人。
  • 神秘契约:总裁的周末情人

    神秘契约:总裁的周末情人

    一次相亲,她遇到一个戴着面具的神秘男人。一个无奈的周末情人,一段缠绵的周末恋情。赌约背后,悱恻之时……逐渐沉沦。尘埃落定,她才发现,自己只是他换取自由的一颗棋……
  • 真龙逐鹿

    真龙逐鹿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宿论

    宿论

    一个时代的结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茫茫人海里谁会因你而驻足。唯有不断向前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与宿命。
  • 银白的裁决之光

    银白的裁决之光

    公元2189年,这是人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无数的人类在陨星群坑中悲哀地失去生命,也许,这才是刚刚开始,等待着人类的是被掩盖的历史和新生命的复仇……十年过去,人类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次站在命运的门口前的人是谁?在以培养对抗巨兽和巨龙的特殊学校的入学式上,他首次出现,以特招生的身份成为一名学员,但是,在所有人眼中,他只是一个依靠父母的功绩才得到学校录取的最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