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弥尔顿
“作者简介”
弥尔顿(1608~1674年),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
弥尔顿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公证人家庭。他曾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后游历了欧洲大陆,走访著名学者和名胜古迹。
诗人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站在清教主义立场反对宗教制度,其中《为英国人民声辩》一文,轰动了全欧。诗人因劳累过度而双目失明,但并没有停止战斗。他的晚年生活极为艰苦,在复辟王朝的报复中,继续笔战,完成了辉煌的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斗士参孙》,这一系列史诗性著作将永载史册。
“背景介绍”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再次把英国人民带进专制主义的黑夜,此时的诗人正值晚年。政治理想从实践到失落,政敌落井下石,经济来源被截断,以及失明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面对人生状况如此之恶劣,诗人会有着怎样的心灵状态?弥尔顿偏居乡间一隅,经过10年的不懈苦读、反复修改,于1665年完成《失乐园》。诗人借用基督教《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魔鬼撒旦引诱堕落、失掉神的恩宠为主题,以史诗的形式论及天地创造、宇宙神气,以及人类的堕落及再生这些更宏阔的人生题解。
“内容概述”
诗作取材于《圣经·创世纪》。天神撒旦因聚众反抗上帝失败,从天堂落到地狱,他发誓要复仇。撒旦召集会议商量对策,最后副王别西卜建议去看看上帝新创造的人类世界,看有没有机会夺取它,使人类为魔鬼服务。
撒旦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他打开地狱之门向人间飞去。上帝还没来得及阻挡,他已经来到了伊甸园。在那里,他变成各种动物,看见了亚当、夏娃和智慧树,知道了上帝的规定,便开始行动。他变成一只蟾蜍,诱惑了睡梦中的夏娃。夏娃醒来告诉亚当她梦见智慧树上结满了美味的果实。这时上帝已觉察到危险即将发生,派天使拉斐尔去劝告亚当和夏娃。在亚当的强烈要求下,拉斐尔细述了撒旦的罪恶等事情。亚当继续寻根问底,拉斐尔便讲了创世的经过,亚当也向天使叙说他和夏娃的经历。
天使走后,撒旦又回到伊甸园,变成一条蛇引诱正在独自工作的夏娃。她禁不住品尝了禁果,并为亚当也捎去一个,亚当也吃了禁果。
基督降临人世,他们听见基督说,夏娃将遭受分娩之苦,且要永远服从亚当;而亚当也只有流血流汗拼命耕地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上帝极为恼怒地惩罚亚当和夏娃。大地上四季代替了以往永恒美好的春天,各种灾害接踵而来,世间各种动物互相残杀、弱肉强食。
亚当和夏娃互相指责后向上帝忏悔,基督也为其求情。但上帝仍旧毅然将他们赶出伊甸园。他们因此而倍感悲伤,但天使米格尔为他们送去了生存的希望。他们得知人类历经灾难还能得救后,便坚定地向荒蛮的大地走去。
“欣赏与评析”
弥尔顿的美学思想突出为人生,为道德,为教化,其诗作有强烈的倾向性。他用圣经的传统题材反映了17世纪的时代精神、诗人的革命热情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即使诗人不是有意在作品中描写1648年的革命,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在骄傲而阴沉的撒旦形象中,写出了敢于与权威抗争的崇高精神境界。
《失乐园》中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其中亚当是个勇敢刚毅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有热情、理智,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他喜爱劳动也是其自由意志的表现。夏娃这个形象,既美丽、活泼、天真,又贞洁温柔、善良。她的弱点是轻信,经不起谄媚的吹捧。诗中最鲜明也最复杂的形象是撒旦。他和《浮士德》中摩非斯特的形象有类似之处,既是恶魔,又是光明之子;既有破坏的一面,又有促进改革的一面。他的魄力与庄严值得尊敬,他的狡猾阴险令人厌恶。
《失乐园》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雄浑宏伟的风格。作者一反当时流行的骚动感诗风,选择了不朽的史诗形式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伊利亚特》式的宏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