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定位
找准定位是启动建设开发区的前提保证。榆林经济开发区既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建设,更不能理解为化工项目的简单摆布,而是具有其特定的内涵。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特点及行政规划上具有的准行政区特征,开发区功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定义:一是作为基地化工项目建设的载体,致力于资源就地转化利用,聚集规模效益,培育榆林乃至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作为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服务于大榆林建设,形成与老城区联网互补又自成体系的市政公用设施,对市区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三是作为榆林的“特区”,利用政策优势,在招商引资、深化改革等方面充当试验田。
(二)规划目标
开发区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九五”末至“十五”期间,为启动建设和功能开发阶段。利用5年多的时间,完成起步区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吸引或启动一批项目开工建设,进入规模化生产,初步构建开发区雏形。第二阶段:“十一五”期间,为实现规划建设目标和功能完善成熟阶段。主要是强化和扩大资源的深加工、加快工业结构升级和高效化,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15万吨醋酸、20万吨二甲醚、20万吨焦炭、60万吨甲醇和60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
具体实施上,开发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榆林“低价资源、低价劳动力、低价土地”的比较优势,做好“绿色”、“化工”两篇文章。前期以基础设施建设、区内荒沙地综合开发治理、生态农业和房地产开发为重点,旨在筑巢;后期以矿产资源深加工的重化工建设项目为重点,实现引凤。坚持一手抓工业项目建设,一手抓生态环境整治,把环境绿化美化和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要实现山川秀美,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榆林特色的建设新路子。
(三)发展战略
1.科技先导战略。开发区建设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注重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只有把科技要素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培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2.全方位开放战略。开发区建设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度,充分利用两种市场资源,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运行机制,大胆引起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的专业人才,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大开放的格局,以对外大开放带动工业大发展。
3.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区建设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走出“先上马后整治”的误区,立足当代,放眼长远,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以区兴城战略。开发区要依托老城,充分发挥招商引资、高效管理、优质服务、聚集规模经济效益等功能,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调整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综合经济水平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5.结构优化战略。开发区产业发展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现有基础,从本地资源特点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忌小而全大而全,确保产业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根本性改善和提高。
6.人才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竞争、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谁拥有了人才,谁就占据了竞争的主动权、制高点。因此,开发区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创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真正把开发区建设引向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