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总结道:红军在井冈山时期的经济困难,不仅仅是靠精神力量就可以战胜的,还有赖于物质力量和经济实力的创造。
为了打破湘赣两省的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渡过由经济封锁而造成的严重的困难和危机,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生产自救和反经济封锁的斗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善了军民的生活。其主要举措是:
1.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 “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毛泽东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2版,第 74页)为了拥有足够的给养经济力,毛泽东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农业生产。
一是组织红军指战员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红军每到一地,就分兵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帮助群众生产。“那个时候毛司令带领贺子珍、贺敏学和红军司令部的同志,曾在永新泉水窝侧边帮助我们割禾,以后又在塘边前村的田陇里,帮助孤寡老人和劳力缺少的群众割禾。”(徐正芝:《忆塘边的革命斗争》,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毛泽东尚如此,红军指战员更可想而知了。
二是颁布发展农业生产的布告。如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的乡苏维埃政府布告,内有 “红军帮我工农,平分地主良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察觉重责难免。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 ”云云。三是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那时,强壮的男人都去打土豪劣绅或参加红军了,家里只剩下些老弱病残。于是,犁田、耙田、插秧都是我们妇女干的。”(张冬莲:《忆红军帮助群众收割庄稼
三湾乡的妇女工作》,永新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藏资料)四是开展劳力换工和农具耕牛互助。各乡都组织了耕田队,对军烈属的土地组织劳力、耕牛包耕、代耕,如宁冈县东源乡邱祖德领导的耕田队就是如此。
五是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如修牛路、疏水渠、植树造林等。据资料显示,1928年秋,根据地内普遍喜获丰收。“如宁冈县粮食总产量,1928年比 1927年增长了 20%。油、茶的丰收,更是十几年来所没有的。”
2.创办根据地的军需工业。
当时边界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创办的初期军需工业,主要有:
⑴桃寮被服厂。该厂是 1928年初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后,缴获一批布匹和几台缝纫机,在宁冈桃寮村张家祠创办的,负责人为余贲民。有工人 100多人,主要生产部队所需的军衣、军帽、绑腿、子弹带等。
⑵红军军械处。1928年 7月在茨坪创办,负责人宋乔生。军械处有 20多个工人,主要是修理枪支、造单响枪,也打一些梭镖、大刀。毛泽东所赞许的 “黄洋界上炮声隆”中的迫击炮,就是当年在茨坪军械处修好后抬上黄洋界发挥作用的。这是我军最早的兵工厂。
⑶红军印刷厂。1928年 5月红军攻克永新后在茅坪象山庵创办,负责人刘辉霄。红军出击赣南前颁布的著名的《红军第 4军司令部布告》,就是该厂用石印机印制的。
井冈山上这些因陋就简创办起来的被服厂、军械处、印刷厂等军需工业,不仅提供了军队自身给养的需要,而且奠定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物质基础,支持了革命战争。
3.开辟红色圩场。
为了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采取了两大举措:
一是改造和恢复了草林圩场。草林是遂川县境紧靠井冈山的一个大圩场(农村集市),由于土豪劣绅的摧残、盘剥,圩场日渐萧条,近于关闭。在红色政权的保护下,由于砸掉了重重税卡,取消了苛捐杂税,没收了烟馆、赌行,保护了中小商人的利益,迅速打开了草林圩场的局面,出现了活跃、繁荣的景象。每逢圩日,各地前来赶集的群众和商人,肩挑手提,络绎不绝。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所说的:“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日一次),到圩 2万人,为从来所未有。”
二是开设了大陇圩场。大陇位于宁冈县西南,是黄洋界下的一个小镇,与遂川、酃县接壤,便于商品贸易交流。1928年 7月 15日边界政府筹办开圩后,人山人海,商贾如云,自由贸易,物价稳定。一些白区来的商贩反映说:“……我们来到大陇红色圩场做生意,感到什么都比白区新鲜,心情格外舒畅,红区和白区真是两重天!我们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根据地来做生意。”(赖春风:《毛委员领导我们建立红色圩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 509页)草林、大陇两个圩场的恢复和开设,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疏通了赤白对立,而且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军民的生活。
4.创办造币厂。
1928年 5月下旬,湘赣边工农兵政府在上井村创办了红军造币厂。造出的银元是墨西哥版的 “鹰洋 ”,银元上还凿了个 “工”字,意为工农兵银元,在市场上流通后很受欢迎。毛泽东偕同朱德、陈毅等参观后,曾强调指出:“花边不要掺假,一定要纯银的,重量也不能少于 7钱 2分(一般花边重量)。”工农兵政府还规定,“工”字银元可以兑换 “袁大头 ”,从而稳定了工农兵银元的信誉,有力地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的现金困难。
井冈山的 “工”字银元,是中国新型的人民货币的萌芽。
5.设立公卖处。
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成立后,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指示在茨坪办起了公卖处,用打土豪筹得的款子,到白区或市场上买回一些群众必需日用品,放在公卖处出售,以方便群众。同时,还在大陇圩场办起了区政府的公营商店,直接为群众排忧解难,价格公道,买卖公平。这是井冈山时期公营商业的雏形。
6.开展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
当时,盐是最为“奇缺”的物资。为渡过难关,边界政府号召群众从老房子的墙根上,挖出老土,换上新土,然后把老土放在水里浸泡,用泡出的水熬出硝盐。有时还把尿桶底部长期积下来的白硝刮下来,熬制硝盐。这种硝盐,虽然又苦又涩,但比长期不食盐引起浮肿好多了。“就是这样的盐,在南瓜汤里放进一点,味道就算很好了。”(王耀南:《艰苦奋斗在井冈山上》,载《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组织全军将士挑粮上山。
为了解决山上缺粮的问题,红 4军前委、军委动员全军将士到山下挑粮上山。红军指战员从茅坪、大陇、柏路等地出发,越过黄洋界,挑粮到大小五井,上下 50多里,一天挑两次,极为辛苦。毛泽东、朱德等领导身先士卒,亲自背粮、挑粮上山。脍炙人口的《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朱良才还编了一首歌谣: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同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8.成立竹木委员会。
1928年底,边界政府为了建立赤白贸易线,粉碎敌人封锁,在红色区域内成立了竹木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人力,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根据地盛产的竹、木、油、茶等。这对沟通赤白区之间的物资交流,活跃根据地的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由于采取了上述举措,毛泽东和边界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斗争,取得重大成效,不仅渡过了难关,打破了敌人的封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