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也像疯狂的猛兽一样,让人失去应有的理智。人人都知道盛怒之下容易起事端、造恶果,为什么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不多点自控的涵养呢?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11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不再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了。父亲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男孩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的样子。你生气时说的话就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了疤痕,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对别人的伤害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其实,世界上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冲动,只要你稍微忍一忍,我稍微让一让,或者互相冷静一下,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复杂,等各自情绪都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处理,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首先控制你自己,然后你才能控制别人”。控制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存在着理智与情感的斗争。如果你要成为有智慧的生活强者,你必须学会自我约束,而自我约束的全部内容是:按理智判断行事,克服追求一时感性满足的本能愿望。你将会发现,一个真正具有自我约束力的人,即使在情绪非常激动时,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魏晋时期的大军事家曹操,深知适可而止之道。曹操攻下张鲁的老巢南郑,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这时,谋士们纷纷进言,劝他乘胜进军,直取益州。主簿司马懿认为,刘备虽刚刚灭了刘璋的力量,但全蜀上下并未归心,乘势进兵,刘备之军势必瓦解,如此天赐良机,不可失去。谋士刘晔也认为,一旦错过战机,等刘备安定了蜀民,据守关隘,恐怕就难以将其消灭了。
但曹操不以为然,他认为夺取益州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适可而止,按兵不动。因为刘备虽刚刚夺取成都,民心未定,但军力依然强盛,士气很高。另外,尽管孙刘两家矛盾不断激化,但一旦曹操的拳头伸得过长,后方空虚,那么坐山观虎斗的孙权绝不会袖手旁观,很可能会绕过荆州直取许昌。为此,不能贪图一时痛快,头脑发热,轻率出兵,而应该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如此,令众将和谋士叹服。正是因为曹操的正确预见和决策,才避免了魏军遭受一场无谓的牺牲。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也一样,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要骄傲。被胜利与成绩冲昏了头脑最容易失去理智,客观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抛却表面的繁华与虚荣,让自己时刻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及时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脚步,才是决胜之道。
自我约束表现为一种自我控制的感情。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战胜自己的感情,这证明你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若任凭你的情绪支配你的行动,你便使自己成了情绪的奴隶。一个人,没有比被自己的情绪所奴役更不自由的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甚至是令我们大动肝火的事。面对存在的矛盾,虽然你的心里可能已经积聚了长久的不满,但是为了能够让大家愿意倾听并且最终信服你的理由,你必须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当你处于激动的情绪中时,不妨尝试“平心静气三法则”:降低声音,放慢语速,挺直胸膛,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恢复到理智的状态。
有些人缺乏自我克制能力,遇见不顺心的事情,动不动就火冒三丈。还有些人在与别人谈话的时候,因为一时的冲动,把一些不该说的话全都告诉给对方, 或者做出一些本来不应该做的事。
人们一般不愿与易冲动的人来往,冲动确实不利于社交活动的顺利进行。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危害:第一,与易冲动的人打交道,说话做事得非常小心,说不定哪一个词语或哪一个手势就会触犯他的忌讳,造成沟通障碍;第二,易冲动对于冲动者本人也没有好处。很多人事前反复告诫自己,哪些话不要说、哪些事不要做,可是一到节骨眼上,还是忍不住说了不该说的话或做了不该做的事,事后又懊悔不已。
时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把深重的戾气化为无形,可以把怨艾变成思念。可是我们往往选择了一种不够理智的办法,我们任由怒火释放,直至不可收拾。何必闻过则怒,要懂得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多给自己一些不后悔的理由。我们需要一点时间,一点让嗔怒散去的时间。我们需要一些思考,一些在勃然大怒之前寻求怒火本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