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5700000021

第21章 荒谬之物:麦格芬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 1939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揭示了他电影背后的叙事技巧,“我们在工作室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麦格芬’。这是一种在任何一部电影中都会出现的物件。在骗术电影中,它一般是一条项链;在间谍电影中,它一般是一份报纸。”虽然麦格芬一直在揪着观众的心,但最终它从来都不是电影真实意图的核心所在。正如希区柯克传记作者帕特里克·麦吉利根(Patrick McGilligan)所提到的,在希区柯克任何一部电影结束时,麦格芬“成为了一个荒谬之物——并且它是故意偏离主题的”。1

在任何与互联网有关的电影中也都会冒出类似的物件——它叫做科技。这就是本书中所说的麦格芬。当然,没有科技上的重大进步,今天的社交媒体革命就不会发生。到了 70 年代初期,硅谷的电气工程师就已经取得了两项重大的科技突破——引入分组交换网络的标准,以及由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所创立的英特尔公司所开发的第一代微处理器——从而推动了数字设备的大规模联网。约翰·哈格尔(John Hagel)和约翰·希利·布郎(John Seely Brown)将此描述为从集中和分级式工业经济到更平直,并可能更社交、更平等的数字经济的“大转变”。2 这种大转变令个人计算机可以互相通讯,不仅标志着通信技术自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于 1876 年发明电话以来的重大发展,而且也铺设了当代社群主义者(如克莱·舍基和唐·泰普史考特)所宣称的“社会的结缔组织”。

但是,这些技术进步大部分都与主题无关——至少未能揭开社交媒体的真实历史。您或许记得《纽约时报》科技记者约翰·马可夫(John Markoff)曾写道,“或许与其他地区相比,硅谷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更加推动了世界的转变”。但是马可夫只言中了一半。是的,硅谷革命性的微处理器和分组交换网络确实改变了世界;但世界也改变了硅谷,将其从一个二十世纪开发数字技术的学术中心变成了一个二十一世纪全球社会、文化和经济革命的动力舱。

“技术影响性格。”在文化上较保守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罗 斯· 多 赛 特(Ross Douthat) 如 是 说。3 但是,更重要的是,性格也影响着技术。多位硅谷文化史学家,比如上面提到的马可夫 4、斯坦福大学的媒体史学家佛瑞德·特纳(FredTurner)、5《金融时报》的詹姆斯·哈金(James Harkin),6 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学者蒂姆·吴(Tim Wu)7 等等,均曾谨慎地指出,反主流文化的诞生和死亡与个人计算机和万维网的起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数字互联社区的知名倡导者和设计者——比如离心网络幻想家林可莱德(J。 C。 R。

Linklider)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lebart)、《全球目录》和 WELL 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特、《连线》杂志创始编辑凯文·凯利、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感恩至死乐队”的作词人兼“电子边界基金会”共同创始人约翰·佩里·巴洛(JohnPerry Barlow)——都是反主流文化的波希米亚产品。这些被佛瑞德·特纳称为“新社群主义者”的先驱们带来了 60 年代的破坏性自由主义者,对等级体系和权威的反对,对开放、透明和个人权威的迷恋,以及将全球社群主义引入到“网络空间”的文化之中。他们的愿景是联合全球网络中的所有人类。蒂姆·吴写道: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互联网的基础所在。”8“网络不是一个技术产物,它更像是一个社会产物。”万维网之父提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谈到互联网的核心社会目的时承认,“我设计它是为了产生社会效益——帮助大家一同工作,而不是成为一项技术玩具。网络的最终目标是支持并改善我们的网络化生活。我们形成家庭、组织和公司。

我们培养出千里之外的信任以及近在咫尺的不信任。”9因此,互联网架构——蒂姆·吴称之为“网络设计”(他非常正确地认为“和所有设计一样,可以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10 ——碰巧反映其先驱者波希米亚价值观的事实均不仅仅是意外。和凯鲁亚克《在路上》中永远是局外人的迪恩·莫里亚蒂(DeanMoriarty)一样,网络空间——一个通过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全球人类网络——的本意是一切皆为边缘、没有中心、一个无限扩大的宇宙,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自视为全球公民的逍遥派波希米亚人的个人主义家园。因此,它成为了延续“夏日之恋”中破坏性精神的一种途径,并向传统企业和文化阶层提出挑战。“个人计算的目的是实现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的紧密结合。”蒂姆·吴解释道,“二者都是重要的技术。确切地说,二者都源于一种反主流文化。”11 因此,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为了无家可归者的天然家园,成为了那些不再效忠于实体社区但通过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志趣相投者社区一员的“情爱大集会难民”的家园。

“我生活在 Barlow@eff。org。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我的家园。”约翰·佩里·巴洛解释道,听起来和《社交网络》小说中的肖恩·帕克一样令人怀疑。另一位硅谷创始类灵通人士伊瑟·戴森(Ester Dyson)也说过类似的话:“和网络一样,我的生活是分散化的。我生活在网络之中。”12

随着 60 年代的反主流文化精英成为美国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利用个人反叛主义和浪漫社群主义精神,重新打造了更广阔的经济生活——这点绝不是巧合。这一时代各种政治派别的评论家——从保守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到开明的《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兰克(Thomas Frank)——认为:那些挑战权威的局外人的理想,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早期生活中最宝贵的经济商品之一。因此,《一袭灰衣万缕情》中的上班族已经幻化成布鲁克斯笔下自由流动的中产阶级式波希米亚人,也就是擅长营销和销售的“布波族”,13 并被弗兰克描述为“嬉皮消费主义”14——这是新的反传统教条,也就是 1997 年苹果计算机营销广告中的“另类思考”。15 哈佛商学院教授肖沙娜·朱伯夫(Shoshana Zuboff)提出,大规模生产经济之后“创造出一种新的人格——一个自主的个人。这种人格曾是富人、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等精英们的专属,而现已成为每个人的人格”。16 也可借用国家公共广播公司编辑主任德克·梅耶概括的一句话:“现在人人都是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同类推荐
  •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内容分为外国文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外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翻译研究、外国语言研究五部分。
  •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以时间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讲述了初起于留日学生爱国风潮,最终消逝在日军侵华炮火中的中国公学近30年的校史。中国公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较早的私立大学之一,由爱国留学生发起、依靠民间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所存在时间不到30年的学校,先后有一大批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外人士与它有密切联系,他们或执教于此(胡适、罗隆基、沈从文……);或求学于此(胡适、冯友兰、张兆和、吴晗、罗尔纲……);或讲学演说于此(梁启超、于右任、罗素……)。
  •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以宏大构架、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全面勾勒中国和谐社会视野下舆论传播的特点、模式、影响、作用,对舆论传播学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描述、客观介绍和深刻分析,探讨当下舆论传播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舆论传播成功引导的方法、手段、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意义。适读对象:宣传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学术研究者。
  • 国际危机传播

    国际危机传播

    由高晓虹和隋岩主编的《国际危机传播》结合丰富的案例,在厘清危机传播与国际危机传播的关系、剖析危机传播国际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危机传播中媒介组织的社会功能、生产机制、报道策略,以及公共政策、文化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创新性地引入修辞学和阐释学理论,对国际危机传播中的文本修辞和过度报道进行了详尽分析。国际危机此起彼伏,国际危机传播影响深远,如何临希不乱,有效地进行媒体传播,帮助各方面转“危”为“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宗旨所在。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热门推荐
  • 星途守护

    星途守护

    云和市的雨越下越大,像极了当年离别时的眼泪。他推开门而出,模糊了视线也毫不在意。她的婚礼,等会儿说什么好呢?如同金庸笔下的侠客,他带着一身雨气,在奔雷中推开了门。那是早已下定决心的眼神,还有紧握的双手,用略微稚嫩的声音喊了一声:“老板,来十个币”她的手指修长,在巨大的落地玻璃上打着圈。隔着窗外的雨雾,依稀能够看到倾倒在大雨中的城市。眉宇间是淡淡的愁意:“这场雨,又何时会停?”在这场大雨中,有一些故事正在发生,有一些人正在沉默的守护着希望与自由。
  • 洪荒之传说不朽

    洪荒之传说不朽

    后世修士穿越洪荒,见证不一样的洪荒,谱写属于自己的传说。
  • 影后归来,楚少的神秘小娇妻

    影后归来,楚少的神秘小娇妻

    五年前,溪玥是楚逸尧身后怎么也甩不掉的的小尾巴,五年后,楚逸尧对待溪玥死缠烂打。宠着她,惯着她,做她的后盾。在这场名为爱情的游戏里,他追她逃,可终究抵不过命运的羁绊,将两人紧紧的拴在一起。
  • 华武剑鸣

    华武剑鸣

    他是众人仰望的武仙,却为何散尽修为。他是气运使然的天命之子,却为何要逆天而行。他只想授业一生却被命运之手推上争霸之路。时来运转,如何重回巅峰,柳暗花明,怎样拯救苍生。但闻剑鸣声声似秋雨,莫非天公流泪!
  • 鬼乾传

    鬼乾传

    三个得天独厚的奇才,在三角恋中千年轮回。他与她阴错阳差的机遇,即使面对面也难以认出对方,越来越背道而驰,何为正?何为邪?他不管,只求这一轮回能和她在一起便好,但总有另一个他出现。
  • 木讷女帝有点狂

    木讷女帝有点狂

    她是世人认为已死的二皇女,不过七岁隐于世,性情变得深沉木讷。登上皇位后,且看她如何让朝臣臣服,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大陆独霸?然,本无意的她,竟引得江山美男尽折腰。那么她是就这么无意下去还是为他们融半世冰霜呢?
  • 网络:共建地球村

    网络:共建地球村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血决

    血决

    这天不能守护它的子民,那就由我来守护,以我之身、以我之血、以我之魂,起誓永远守护这片天地,直到身死魂灭。。。。。。。。。。。。。。
  • 我是钢筋工能手

    我是钢筋工能手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本书以钢筋工常用技术介绍为主体,突出钢筋工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主要介绍建筑工程钢筋识图,钢筋材料的基本性能,钢筋的代换,钢筋的配料、成型与绑扎,钢筋的焊接及新型连接技术等内容。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星神权杖

    星神权杖

    星圣大陆,感应茫茫星空之上九颗巨大的星辰,沟通奇异星辰之力,在自身体内开辟出内星海。储存星之力,因九颗星辰常人只能感受其七,故有“七现二隐”之说。叶族叶雨,在巨大危机席卷大陆之际崛起,以九星不灭之体,携百族星战皇者不屈不饶地抗争着,以大毅力打破命运的枷锁,突破凡人的极限,踏入了神之领域,和上古众神争夺无上荣耀,那象征着永恒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