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睛
综观历史,几乎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人不是尽揽天下良才为己所用的人,又几乎没有一个“任天下之智力”的英雄豪杰不是胸襟博大、气度恢弘之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诗,一位求贤若渴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他就是曹操。曹操正是以这种对人才的渴求招揽了四方人才,从而开始了他自己“天下归心”的征程。
曹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表达了他为成就大业要揽天下之人杰、争天下之归心的思想。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曹操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大志,曾连续下达三道求贤令,公开向天下招纳贤士。这三道求贤令明确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有过“迂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你有才,仍将得到重用。曹操对负责举荐官员的部下所提的要求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另外,曹操一反东汉时征辟察举,注重所谓名节德行、家世声望的陈规陋习,只要有真才实学,什么人都可以用。曹操的兵将大都来自扬州的丹阳、兖州的泰山以及河北的并、冀两州,因有强大的战斗力而声名远播。他唯才是举,多次发布求贤诏令,强调要选拔那些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将才。对于一些带领众人前来投奔的豪门望族,他也极力笼络,封给适当的官职。再者,他又不完全否定门第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对于一些不忠诚可靠的部下,他一经发觉,立即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清除。因此,最终他“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
曹操不仅唯才是举,而且还能礼贤下士,对于真正的人才他会真诚相邀。荀彧就是一个例子。
一次,曹操前往泰山庙拜访高僧,请高僧向自己推荐几位贤能之才。高僧给了曹操一个小锦囊,告知他若遇到一位胆敢辱骂他的人,即时打开锦囊便知。其后,曹操率大军攻入中原,所到之处,鸡犬不宁。进许昌后,曹操扎营于一个叫景福殿的庙内。曹操之弟曹仁淘气贪玩,带着士兵四下抢夺,弄得许昌百姓惶惶不安。这样几天后,四个城门上忽然都贴出一张帖子,上边写着:“曹操到许昌,百姓遭了殃;若弃安抚事,汉朝难安邦。”落款是:“许昌荀彧。”曹操看到帖子后,无比气愤,正想下令捉拿这个胆大包天之徒时,猛然想起高僧的锦囊来。曹操忙打开来看,只见上面写着这样一首诗:“开口就晌午,日落扁月上。十天头长草,或字三撇旁。才过昔子牙,谋深似子房。”很明显,这是一首藏意诗。曹操忙请来身边诸位谋士,共同解读其中含意,折腾了半天才明白六句诗中隐含了这样四个字:许昌荀彧。曹操读后,翻然醒悟,急忙派人请荀彧至自己帐中。
原来,荀彧因不满当朝昏庸无道,一直隐居于许昌。后闻曹操有勇有谋,又爱惜人才,想投奔曹操,又不放心,于是写了这张帖子来试探一番。如今见曹操特意派人来请,心里高兴,但为考察曹操是否真心,故意拒不出门。是时正临寒冬腊月,天气冰寒。遭拒后,曹操没有生气,反而不顾严寒,亲自拜访荀彧,但两次都败兴而归。对于两访不遇,曹操并没有生气,仍耐心求访。
后来,曹操听说荀彧前往祖坟扫墓,于是备下厚礼,前往凭吊。曹操来到坟前,看见一个年轻少年,仪表堂堂,正专心致志阅读《孙子兵法》,头也不抬。忽然一阵风起,把书吹落在地。曹操急忙上前帮忙捡起并恭恭敬敬地递上。对此,荀彧却置之不理,只大声喝问来者何人。曹操说:“我是曹孟德,今天特意来请荀公帮忙开创汉室江山。”没想到,荀彧却十分冷漠地回绝了曹操。曹操赔笑说:“久闻先生足智多谋,今日请不得先生,我不归。”荀彧又推说腿有毛病,行动不便。曹操便亲自牵来自己的马,扶荀彧骑上,迎入景福殿中。
曹操以真诚的态度渴慕人才,欢迎人才,接纳人才,关心人才,真正让人体会到了曹操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真诚境界,也使得这些人才忠诚于曹操的事业,充分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曹操战胜对手、统一北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大事“三十六计”
诸葛亮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能成大事的条件之一,就是他有着“任天下之智力,争众才之归心”的博大胸怀。
确实,何为天下?主要还是天下人。有了天下人,自然能成天下事。而天下智力皆为我所用,天下怎能不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