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睛
韬晦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掩饰潜伏,麻痹了敌人的警觉之后,一旦时机成熟,就要行动起来,迅速地撕去伪装,毫不迟疑地向着预定的目标挺进。要以这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劲头,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成就自己的“霸业”。
韬晦可存身,亦可积蓄力量,但永远深藏不露、无所作为终究不是成大事者所为。毕竟韬光养晦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因此,韬晦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掩饰潜伏,麻痹了敌人的警觉之后,一旦时机成熟,就要行动起来,迅速地撕去伪装,毫不迟疑地向着预定的目标挺进。要以这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劲头,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成就自己的“霸业”。
而这“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典故就与春秋时楚国的国君楚庄王有关,他也是行韬晦之道的个中翘楚。
在楚庄王即位的前三年里,他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猎与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贴出布告:“哪一个胆敢向我提意见,立即斩首,绝不宽恕。”其时,邻国不断前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正是内忧外患之时。一些忠于国事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面对如此昏庸之君,无人敢去进谏。
当然这里并不包括那些正直忠诚的大臣们,当时楚大夫伍举看到朝政日益腐败,心中异常着急,冒死进宫求见庄王。此人个子不高,但语言机智而又风趣。他知道,如果直接向庄王提出看法,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楚庄王爱猜谜语,于是他就给庄王准备了一个谜语。
伍举来到宫中,只见楚庄王美人在怀,正在调笑饮酒,殿上鼓乐齐鸣,好不热闹。楚庄王看见伍举来了,笑着说:“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地来请教大王。”
楚庄王问:“什么事?”
伍举说:“南山上飞来一只大鸟,已经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之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上云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就会惊人。你下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数月之后,楚庄王仍不改逸乐故态,且愈加荒淫无度。另一位大夫苏从认为这样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决心不用伍举委婉的劝谏方式,进宫直截了当地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说:“你没有见到我颁布的命令吗?”
苏从说:“见过。但我身为国家重臣,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如果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过失,那就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能促使君王清醒过来,那我愿意一死。”
此语一出,楚庄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乐队,立即临朝听政。他从此重用伍举及苏从两人,并经过调查核实,把在这三年中趁机营私舞弊的几百名官员尽数清除,把忠于职守的几百人予以提拔。楚庄王亲政以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就在这一年,楚庄王兴兵灭庸(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缴获战车五百辆之多。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成大事“三十六计”
综观古今具有宏图大略的政治家、谋略家,他们绝非那些每天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人。大多数人都深谋远虑,看准机会再行动,并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是成大事者所具有的大智慧。仔细分析楚庄王蛰伏的这三年时间,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享乐而迷失本性,只是装作沉迷逸乐,以便观察下属们的真心,选用真正忠心而又有才德的人来辅佐朝政。三年一过,条件成熟,静极而动,一飞冲天。他用“三年不飞不鸣”的韬晦之术,在沉潜中养精蓄锐,创下一代伟业,值得后来者思考与借鉴。